高中语文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角jué色群雄逐宫商徵羽
B.量liàng具胆入为出体裁衣
C.着zhuó眼当心装完毕
D.劲jìng用敌鼓足干疾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简要描述2013年辽宁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会徽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PM2.5”一词,最早是美国于1997年公布的。“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颗粒物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近几年,随着我国雾霾天气的增多,大气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PM2.5”作为一个英文字母词,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中文语境当中,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3年3月11日召开“PM2.5”中文名审定会议,将“PM2.5”正式定名为“细颗粒物”,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了公布。遗憾的是,“细颗粒物”这一中文名称目前还没有得到普及,新闻媒体还在大量使用“PM2.5”,其汉化之路也许还很漫长。
有人说,汉语言的纯洁性不容侵犯;也有人说,汉语言的发展向来注重兼容并包。你对以“PM2.5”为代表的英文字母词的汉化过程有何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不少于700字;(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茨威格有关文学创作的四段论述,概括其文学观。不超过20字。
我最初发表的一些中篇小说带有洒过香水的纸张气味。那些作品是在全然不了解现实的情况下写的。
多看、多学,然后才开始真正的创作!不要带着仓促写成的作品来见这个世界,而要首先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现实中最戏剧性的瞬间要远远超过和高于任何艺术形式中的现实。
永远喜欢恶作剧的现实,总是能找到最令人开心解颐的点子,因为它比任何想象力丰富的作家更大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堂吉诃德》是一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世界级经典小说。小说主人公唐吉诃德为了实现自己行侠仗义的梦想,骑着瘦马,选了个村姑做意中人并把她想象成“美貌绝伦的公主”,劝说一个农夫做自己的随从并许以“海岛总督”之职,主仆二人演出了大战风车、大战羊群等匪夷所思的闹剧,唐吉诃德在公爵府成了笑柄。鲁迅先生说过,“唐吉诃德的立志打抱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错误是在他的打法”。也有人说:“正因为喜剧和悲剧、滑稽和崇高、可笑和可爱存在同一人物身上,唐吉诃德所引发的笑就成为一种‘含泪的笑’。”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你如何理解“含泪的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是某大学一年级新生召开的“反思文化断层”专题座谈会上的一段记录。请将其中一位专家的寄语和主持人的总结性发言补充完整,专家寄语和总结性发言字数各不超过30字,注意意思保持基本一致。
主持人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一张口就能听出来。而时间造成的文化断层也同样需要由时间来弥补,不能用浮躁的方法来解决。怎么弥补?最后请参与本次座谈会的专家和前辈寄语我们:
专家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2 文化积累和农作物的成长是一样的道理,有一段“有效生长期”,过了这个有效生长期,再给它浇多少水、施多少肥,用多少技术都已经无效了。
专家3 年轻人的脑子像一张宣纸,滴一滴墨就会全部渗透吸收了。其实从过目不忘到转身就忘,从来日方长到去日苦多,中间并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
主持人 各位专家和前辈的谆谆寄语,反复叮嘱我们:要趁年轻好好做学问,打好自己的文化底子要把握机会,抓住关键,才能跨越时空造成的文化断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大家参与今天的座谈会。再次谢谢各位专家。再会!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毋庸讳言,在英语文明依然强势的今天,英语是最为通用的国际语言,政治、科技、文化的信息传播大都以英语为最主要的载体。因此,无论是个人开阔视野、提升能力,还是国家寻求发展,都不能轻视英语。不仅接引国外新知需要英语,将中国文化向国外推广也需要英语。
(二)近世以来,西方文明的的强势输入,损害了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强烈地触动了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情绪,这也是当前民众反感普遍性强制学习英语的一个背景。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1月7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先生在家中辞世,享年107岁。作为在内地知名度最高的港人之一,邵逸夫的名字是与“逸夫楼”联系在一起的。他辞世的消息传出后,有网民在电子地图搜索“逸夫楼”,得出的结果近3万座,密密麻麻几乎遍布中国。某门户网站微博上发起名为“随手拍校内‘逸夫楼’”的活动,各地网友纷纷晒出自己学校的“逸夫楼”照片,为老先生送行。许多网友在微博上点烛悼念,感叹从小到大上过的学校“几乎都有一座‘逸夫楼’”。
百度的“邵逸夫吧”也发起一项活动:“各地有‘逸夫楼’的请留名,一起纪念邵老!”回复者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第八中学到四川省宜宾市高县逸夫小学,从桂林理工大学到淮阴师范,几乎每隔三五秒钟就一条。
请为邵先生写一副对联表达自己的敬意,要求不超过20字。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低头族”指那些在走路、乘坐交通工具或吃饭时低头玩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人。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每位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手机的次数高达34次。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张先生与弟弟妹妹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弟弟和妹妹吃饱后转身拿起手机继续玩游戏,张先生时不时地回复朋友的微博。老人受到冷落,说了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认真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撰写一副对联,表达你的看法。(4分)

上联:                         
下联: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祁连雪》(原文见本专题高频考点五“规范:审题·答题”部分)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 “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再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很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会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原文有删改)
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予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
(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颜渊、子路的性格特点。
颜渊:
子路:
(2)请简要评析孔子的志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