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世界政治家预言,19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将日益受到正在兴起的德国、俄国和美国的影响。然而事实是,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遭到决定性的失败,第二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20世纪20年代和以后时期的国际事务似乎仍是以英国和法国为中心。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发生了根本冲突,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形成了全面的对峙和对抗。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
材料四: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依据材料一指出“遭到决定性失败”的是哪个国家?“在革命中崩溃了”的俄国退出了哪场战争?革命后的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哪次国际会议之外?中国在这次会议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哪一爱国运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回答,二战后以美苏为首两大集团的“对峙和对抗”被称作什么?写出这种状态开始的标志。哪一事件的发生结束了这种状态?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世界政治格局进入“碎片化”时代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当今人类“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什么?“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有哪些?
(5)综上所述,请你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开启一段美妙的博物馆研学之旅吧!请你在活动结束后完成本次研学任务单。
第一站【走进“山博”——感悟文化特色】
现在看到的是山东博物馆馆藏的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它镌刻了两位伟大先贤的友好会面,记录了当时的思想碰撞。据统计,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发现的数量以山东居多。 |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钱币”云平台专题展,对这次展览中三个单元的部分货币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三站【畅游“联博展”——品味交流互鉴】
现在我们来到今天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珠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这里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多样的文化。接下来,我们将遇见一只呆萌的“小狮子”。
(1)通过第一站的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在山东居多的原因。合理想象他们围绕“治国方案”会展开怎样的对话。
(2)通过第二站的参观,概括战国到元朝货币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析变化带来的影响。
(3)如果文物会说话,第三站中呆萌的“苏哈尔之狮”将会如何介绍海上丝绸之路呢?
(4)同学们,快乐研学结束了,你认为博物馆可以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
从第一次仰望星空开始,中国人就不断突破认识宇宙的边界。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研究古人对宇宙探索的实践,图中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写数字序号)
材料二:祖冲之(429-500)是南北朝杰出的科学家。他治学严谨,从不盲从。他在东晋天文学家虞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天文观测,并将数学方法运用到天文学领域、第一次将一年时长精确到365.2428天,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结果只相差50秒,并创制出当时联先进的历法《大明历》。510年,南朝刘宋政府正式颁行《大明历》。20世纪、因其杰出的成就,相关国际组织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祖冲之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
材料三: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部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特点。
(4)结合“嫦娥”千年奔月历程,谈谈你从中国人探索宇宙过程中感悟到的精神。
探寻红色文化。
材料一: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921年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24年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实现 |
1927年 |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
1928年 |
井冈山会师 |
1934—1936年 |
红军长征 |
1935年 |
遵义会议 |
1936年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1937年 |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平型关大捷 |
1940年 |
百团大战 |
1945年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重庆谈判 |
1946年 |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
1947年 |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48年9月﹣1949年1月 |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
1949年4月 |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
(1)在材料一中找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一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简要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二:
英模人物 |
英模事迹 |
精神谱系 |
杨根思 |
1950年11月29日,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
① |
邓稼先 |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他接受研制中国第一颗②的任务。在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1964年取得成功。 |
“两弹一星”精神 |
③ |
1960年春,他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在重重困难面前,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 |
“铁人”精神 |
(3)读材料二英模故事,将表格补充完整,并提炼出这些英模人物身上共同的精神品质。
材料三:
(4)将材料三中的图片放入下面相应的发展历史时期(只写图片编号),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 。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风雨兼程,奋斗不息,取得辉煌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从制度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无非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从具体路径选择的层面去考察,按照陈云的说法:“工业化不外三条路:重轻并进,先重后轻,先轻后重。走哪一条路,要看我们的国情。”
——摘编自《毛泽东思想通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建国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总体规划。该规划在实施中选择了材料一中陈云所说“三条路”中的哪条路?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2017年,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达到 万人,是1991年的 倍,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屡创新高,2002年首次突破国内生产总值 ,2017年提升至 。整体上已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我国先后与法国、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摘编自《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记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1978—2021年中国经济变化简表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78—2021年取得的经济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
回眸历史进程,凝炼历史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的这场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了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土地制度改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它让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1)指出材料一中“国民革命运动”的目标。
(2)简析材料二中土地制度改革得到广大农民支持的原因。
(3)综合两则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新中国建设历程的史实加以论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自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以来,在建设的道路上社会主义国家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发展,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建设模式,其历史命运迥然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摘自部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九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材料二: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编自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模式上,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人类历史的进程反复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面对社会转型,能否顺应时代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兴衰命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运动中,不仅创办了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电信业,而且编练军队,筹设海防,兴办教育。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其口号。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摘自臧运祐《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2)根据材料二,指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开展革命的目的,该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三:从根本上说,英国革命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国王和议会,谁掌握国家主权?通过革命,英国以①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标志着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治。这次革命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道路,其意义是划时代的。
——摘编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纲》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①处法律文献的名称,拉开该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事件 |
主要内容 |
俄国农奴制改革 |
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 |
② |
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日本明治维新 |
政治上,废藩置县;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 |
(4)结合所学知识,补充②处的内容,材料四中三个事件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源于其思想文化的底蕴和辉煌成就的取得。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任务。
任务一【识辨梳理】从以下图片中选取关联信息填入相应位置。(填写序号)
(1)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____
(2)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的指南工具:____
(3)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____
(4)“天下第一行书”:____
(5)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有“诗史”之称:____
(6)“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____
任务二【分类归纳】把下表空缺内容补充完整。
农业 |
(1)在浙江余姚____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了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 (2)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____。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
手工业 |
(3)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____(填地名)。 |
商业 |
(4)西汉时,为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的货币是____(填名称)。 (5)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____”(填名称)。 |
任务三【对比分析】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中,秦朝在中央掌管行政事务机构的是哪一官职?秦朝在地方实行哪一制度进行管理?
(2)图二中,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什么?元朝时,宣政院统辖哪一地区?
(3)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 ——李大钊《民彝与政治》(《新青年》,1916年) |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1919年 |
材料三: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以知识更新、思想解放为先导和动力。思想解放让人们从旧有观念、陈旧思想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创新创造,推动文明发展、社会进步。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8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以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思想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新征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企盼已久的新中国成立了,中华大地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局面。同时,在党和人民面前,新中国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祖国大陆尚未完全解放;全国还有约2/3地区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斗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
示例 图1: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
|
|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党和国家为应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所采取的措施。
(2)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某班级将举办“新中国重大成就”历史图片展。材料二是同学们为展板设计搜集到的图片。请你从图1—5中任选两幅,参照示例,分别为其撰写解说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华文明重要成就一览表(部分)
时期 |
重要成就 |
夏商周 |
甲骨文 老子: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孔子:“仁”“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以德治国 |
秦汉 |
蔡伦:改进造纸术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
三国两晋南北朝 |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王羲之:《兰亭集序》 |
隋唐 |
唐诗 |
辽宋夏金元 |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宋词 元曲 |
明清 |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曹雪芹:《红楼梦》 京剧形成 |
——整理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选取上表中的2~4项成就,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20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使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为增加,城市集中了市场、金融机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给现有城市住房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增加了环境对健康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
——摘编自《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及公共卫生危机》
材料二:“二战”后,随着交通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镇)发展,实质上是城市功能规模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张,小城镇与大城市实现了同城化。
——摘编自《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二战”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九年级某班学生围绕“科技发展”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再现古代科技辉煌】第一组同学以展览形式呈现了学习成果。
造纸术 |
指南针 |
________ |
造纸工艺流程图 |
司南(模型) |
泥活字版(模型) |
(1)请你补充泥活字版(模型)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名称。
【探究近代科技变革】第二组同学以史料卡片形式呈现了学习成果。
主题一蒸汽时代 |
主题二电气时代 |
资料一: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后来,化工、冶金、采矿等许多生产部门都开始使用蒸汽机。 |
资料二:到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还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
(2)请你根据史料卡片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科技变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见证现代中国科技】第三组同学通过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自主学习,制作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成果的手抄报。
科技创新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国产民用大飞机C919、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4G同步、5G引领跨越的快速发展。 |
(3)请你根据手抄报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科技创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创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