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百年前,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马路天使》 | B.《渔光曲》 |
C.《定军山》 | D.《十字街头》 |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以下不属于民国政府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
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
C.废除科举制度 |
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
1915年,上海的一位女仆人与北京的男主人通话。下列通话符合该时代特点的是( )
①“先生,您家小姐生病了”
②“先生,太太嘱咐您勤洗头,否则扎辫子太乱”
③“大人,您何时回来”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①③ |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生事物并生活在当时的上海某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A.向你的上司行跪拜礼.称 “老爷” |
B.坐轮船.火车去北京购买商品 |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
假如你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生活中你不可能见到的是
A.报纸 | B.握手 | C.电脑 | D.裹脚 |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井田,开阡陌 ”——严复。“此事”指:( )
A.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 | B.《申报》在上海创刊 |
C.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 | D.第一部影片《定军山》的拍摄 |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
A.唐胥铁路 | B.淞沪铁路 |
C.滇越铁路 | D.京汉铁路 |
报纸是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传媒工具之一。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很快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大报,被誉为“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的报纸是( )
A.《中外纪闻》 | B.《国闻报》 | C.《民报》 | D.《申报》 |
民国八年,在《申报》上可能会看到下面哪一则最新时政消息?( )
A.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 B.《新青年》创刊 |
C.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 D.遵义会议召开 |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A. | 火车轮船的传入 | B. | 大众传媒的兴起 |
C. | 有线电报的出现 | D. | 社会习俗的变化 |
近代上海的一首竹枝词写道:"七天礼拜是休期,各业停工逐队嬉;或赴教堂听讲解,满街游戏任驰驱"。这首竹枝词反映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的内容是( )
A. | 星期工作制的实行 | B. | 大众传媒的流行 |
C. |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人 | D. | 民众服饰的多样化 |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表反映的是( )
类别 时期 |
发式 |
服饰 |
称谓 |
礼节 |
脚形 |
辛亥革命前 |
剃发留辫 |
顶戴花翎 长袍马褂 |
大人 老爷 |
跪拜 作揖 |
缠足 |
辛亥革命后 |
强令剪辫 |
中山装 旗袍 |
先生 某君 |
鞠躬 握手 |
天足 |
A. |
大众传媒的发展 |
B. |
习俗风尚的变革 |
C. |
交通工具的更新 |
D. |
通讯设施的完善 |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
A.《民报》 | B.《大公报》 | C.《文汇报》 | D.《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