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炉,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这首诗反映了近代中国
A. | 火车轮船的传入 | B. | 大众传媒的兴起 |
C. | 有线电报的出现 | D. | 社会习俗的变化 |
小明自主学习“科举制度的演变”这一专题,他学习笔记中错误的是
A.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 B.唐朝时期逐渐完善 |
C.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 D.新文化运动后废除 |
近代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A.1910年,李某赴京参加了科举考试 |
B.1909年,张某乘坐火车,行驶在中国人自己设计修筑的铁路上 |
C.1911年,王某通过《申报》获得了武昌起义的消息 |
D.1912年,赵某穿着中山装参加了一个重要宴会 |
清末民初,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是
A.丝绸服饰 | B.唐装 | C.满族服装 | D.中山装 |
根据《申报》“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报道大量的社会新闻”的特点,下列哪一事件不可能作为“时政要闻”的内容出现在《申报》上
A.林则徐虎门销烟 |
B.“定远”舰驶抵天津大沽口 |
C.“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
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镜头一: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谈生意 |
B.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同文馆读书 |
C.镜头三:商人家住 在北京东交民巷 |
D.镜头四:商人正在读《民报》了解新闻 |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引起这些习俗变化的最重要的事件是
A.戊戌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9世纪80年代后,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拍电报 | B.写封书信 | C.上网 | D.打长途电话 |
下列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方面的巨大变化的是( )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
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
C.废除封建科举制度 |
D.革除“”大人“老爷”等官场称呼 |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
A.无线电报 | B.书信 |
C.有线电话 | D.邮政通信 |
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
A.张某在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
B.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
C.《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
D.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