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3-2014学年江苏苏州市相城区八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图提供的 信息与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相符的是( )
①割香 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等城市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A.① 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此材料说明艾尔曼( )
A.否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
B.认为太平天国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
C.抹杀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 |
D.颂扬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
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宣布,将向中国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铜鼠首和兔首。直接导致这些文物流失的事件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谈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 |
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 |
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 |
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 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兴中会 |
一部反映19世纪末期中国某富商家族兴衰历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剧中有这样几组镜头,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镜头一:商人到广州日本人开设的工厂谈生意 |
B.镜头二:商人的儿子在京师同文馆读书 |
C.镜头三:商人家住 在北京东交民巷 |
D.镜头四:商人正在读《民报》了解新闻 |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类似之处有( )
①侵略者组成联军 ②清朝皇帝出逃,北京城被攻陷
③导致大片国土被割让 ④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李鸿璋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众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该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 )
A.限制民族资本 | B.追随外国资本主义 |
C.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夺市场 | D.保护民族资本 |
下面是一个同学对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比较,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要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 |
B.两者都注重培养新式人才 |
C.两者都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解决统治危机 |
D.两者结局相同,都以失败告终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 B.开办学校 | C.废除科举 | D.改变政制 |
有资料记载:新政措施颁行后,山西省成立了府务局,负责承办全省的矿务、铁路, 还集股白银45万两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机器生产。材料说明维新变法( )
A.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近代产业的发展 |
B.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 |
C.法令在山西落实得最好 |
D.促使中国开始引入机器生产 |
下列表述中,属于对胡适评价的是( )
A.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为新文化运动明确了方向 |
B.反对无病呻吟的文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 设想 |
C.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典范 |
D.首先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做出突出贡献 |
下列哪些事件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义和团运动 ④辛亥革命 ⑤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⑤ | C.②③④⑤ | D.②④⑤ |
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
A.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
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 |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 B.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
下列历史事件中同时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是( )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④新文化运动 ⑤五四运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③⑤ |
中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探索都以思想传播为先导,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①维新思想一百日维新 ②三民主义一五四运动
③“民主”“科学”一新文化运动 ④马克思主义一中共建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历史课上,孙老师展示了右面这幅历史地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 B.北伐战争时期 |
C.五四运动时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
四位同学分析了右表中关于中共党员人数 骤变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A.小军:五四运动中大批中共党员被捕 |
B.小华: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等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
C.小明:国共合作中大批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 |
D.小敏:北伐战争中大批中共党员牺牲 |
下列口号、标语,按其所反映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③“打倒列强,除军阀” ④“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③④①② | D.④①②③ |
判断题:正确的填 涂A,错误的填涂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 1分,共6分)。
(1)有人认为,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应该愧对先祖,因为在他手上曾丢失了土地,这里的“土地”是指台湾岛。
(2)为加强西北边境的管理和防务,清朝末年根据李鸿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
(3)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
(4)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式、手段上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
(5)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6)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目的是推翻 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1) 领导的禁烟运动显示了抵抗侵略的坚强意志;北伐中 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奋勇冲锋,击溃敌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2)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 。
(3)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海洋与中国历史发展命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
1894年9月,黄海风云突变…….几乎不约而同的,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的军舰都聚集在这里,等待集体观摩一场影响东亚,乃至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殊死搏斗。……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上演的蒸汽铁甲舰队之间的决战,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清朝的北洋水师和日本的联合舰队。
——记录片《走向海洋》
材料二: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三:21世纪在我国实施海洋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是世界人口的大国,陆地究竟不足,资源有限,海洋是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最后空间。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必须依赖强大的海就此力量作为后盾。中国自北向南,完全处于由岛链形成的关闭海状态,没有强大的军力量,就无法保证安全的出海通道。——《关于21世纪我国东部大海洋战略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近代遭受的第一次来自海上的侵略战争。材料一中英、法等国集体观摩一场“殊死搏斗”是哪一次战役?此次战役中涌现的民族英雄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根据材 料二概括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为加强海防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加强海军建设的重要意义?(照抄原文不得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 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国近代历史》
材料二: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为何)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于我们失了民族的精神。我们今天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除了大家联合起来做成一个国族团体以外,就要把固有的旧道德先恢复起来……,就是固有的知识也应该唤醒他……要把我 们固有的能力一齐都恢复起来……还要去学欧美之所长,然后才可以和欧美并驾齐驱。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1)据材料一,”新纪元”是指什么?辛亥革命为“新纪元”到来创造了哪些条件?
(2)依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为实现民族复兴提出的主张。
(3)为实现民族复兴,孙中山在1924年,进行了怎样的政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