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曾发布诏令,允许创办报纸,并且说:报纸“宣国是而达民情,必须官为提倡”,“各报体例,自应以胪陈(陈述)利弊,开广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光绪皇帝此举
A.开启了工业化序幕 |
B.倡导了出版、言论自由 |
C.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 |
D.使民主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 ……
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下列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趋势 |
B.第一期探索是洋务运动 |
C.第二期探索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
D.第三期探索有绝对肯定东西方文化的倾向 |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 B.公车上书 |
C.强学会的成立 | D.创办《万国公报》 |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B.提高了行政效率 |
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 | 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
“当然,他到死都没有明白,如果不改变祖传的社会制度,西方的科学技术之花是不可能在中国结出好果子来”。这里的“他”最可能是
A.李鸿章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历史课上,同学们开展关于"百日维新"的大讨论,下列四个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 |
B.变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
C.变法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政事 |
D.变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
1905年清政府宣布的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是( )
A.各省建新式学堂 | B.创办京师大学堂 |
C.派遣留学生 | D.废除科举制度 |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政治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
A.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 B.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
李鸿章是洋务派,康有为是维新派,他们在下列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是(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B.学习西方政治经济制度 |
C.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 D.建设近代化企业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本,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 )
A.培养人才 | B.开办学校 |
C.废除科举 | D.改变政治制度 |
比较与归纳,是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
A.发生在19世纪 |
B.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
C.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
“我们常说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悲剧,但1895年就是那群举子揭开了一场延续数年的救亡运动的序幕。”该文中的“那群举子”的举动是( )
A.颁布《定国是诏》 | B.成立保国会 |
C.公车上书 | D.创办《中外纪闻》 |
谭嗣同被慈禧太后下令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下列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说,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 B.乙说,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
C.丙说,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 D.丁说,他是没有地方可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