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要求新疆地区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该地区隶属于中央政府开始于( )
A.西周 | B.秦朝 |
C.西汉 | D.战国 |
公元前1世纪,欧洲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到后来,身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1)材料中提到的时间,中国是什么朝代?
(2)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转运到当时欧洲的?
(3)对这条通道的开辟,起到最大作用的是谁?
(4)他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开辟这一通道的?
(5)这条通道的开辟,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
(6)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我国西北部地区,当时的政府设置的机构是_____。
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的美食。那么中原人开始吃上石榴、核桃等食物应该是在( )
A.秦朝 | B.汉朝 |
C.唐朝 | D.元朝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执政官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绸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及贵妇人都惊叹不已,认为恺撒大帝的长袍美妙绝伦,于是穿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下面是古代著名的中西陆上交通图: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当时中国所处的朝代可能是哪朝?
(2)请回答:恺撒大帝的丝绸长袍是通过材料二的这条通道得到的,请说出这条通道的名称?
东起中国的:
西至:
(3)图中这条通道在当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4)观察材料三图中植物,指出哪些是中原原有的植物?哪些是从西域传入植物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接受出使西域的使命后,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途经匈奴,被匈奴人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历尽千辛万苦。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了。
材料二: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一件什么历史大事?哪一个皇帝在位?
(2)这次出使的时间和目的各是什么 ?
(3)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遇到了什么困难?
(4)此件历史大事有何重要作用?
(5)我们要学习此人的什么精神?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陆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这主要反映出( )
A.西汉开始出现丝织品 |
B.丝绸之路的开通 |
C.新疆在汉代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
D.汉代新疆人主要穿丝绸衣服 |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下图反映的对西域管辖的机构设立于 ( )
A.公元前119年 | B.公元119年 |
C.公元前60年 | D.公元60年 |
“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 |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在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费尔干纳盆地为中心的地区),以及中国与南亚地区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形成了一条交通路线。它东起中国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通欧洲,全长7000多公里,在中国境内有4000多公里,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请回答:
(1)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听说的这条道路,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结合课本内容说出这条道路的路线。
(2)为开通这条著名的交通线,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至少两名)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3)为什么说这条道路是“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请举例说明。
(4)今天,要使这条“要道”重现往日的辉煌,你能提出哪些建议?
王之焕《凉州词》中有“春风不渡玉门关”,你知道汉朝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
地方称为( )
A.大秦 | B.大月氏 |
C.西域 | D.新疆 |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新疆地区陆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丝织品,这主要反映出( )
A.西汉开始出现丝织品 |
B.丝绸之路的开通 |
C.新疆在汉代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 |
D.汉代新疆人主要穿丝绸衣服 |
2014年3月1日晚,8名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
A.汉朝 | B.唐朝 | C.元朝 | D.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