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中的“七雄”指的是
A.齐、楚、秦、燕、赵、魏、韩 | B.楚、秦、赵、宋、魏、齐、韩 |
C.晋、楚、齐、韩、赵、燕、魏 | D.魏、吴、燕、赵、楚、秦、韩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请回答:
(1)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
(2)写出春秋时期晋楚之间进行的著名战役的名称。
(3)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是哪个诸侯国?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请列举两位。
(5)写出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的名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阅读上述材料,请回答: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2)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3)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什么?
(4)从齐桓公称霸事件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被认为是战国中期规模最大,战况空前且影响深远的一场战役,是战国争霸之军事史上的转折点。有诗为证“少年轻锐喜谈兵,父学虽传术未精。一败谁能逃母料,可怜四十万苍生。”这场战役是
A.长平之战 | B.桂陵之战 | C.马陵之战 | D.郢之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会往者……之不宁(贵族干政),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三
(图片说明:1975年湖北云梦县秦墓出土的武士斗兽纹铜镜,表现了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秦国商鞅量是秦统一后官定标准升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什么社会变革?其变革的思想源自诸子百家哪一家?试从生产力发展角度概括变革的时代背景。
(2)材料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比较材料一、二,引用材料原话指出该变革前后秦国在诸侯列国中的地位变化。
(3)从史料类别而言,指出材料三与其它材料的属性差异。
(4)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请你依据这个标准判断上述变革是否成功,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
A.退避三舍 | B.围魏救赵 |
C.纸上谈兵 | D.破釜沉舟 |
“三家分晋”被看作是由春秋时期进入战国时代的标志性事件,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是指
A.韩赵魏 | B.齐楚燕 |
C.鲁楚燕 | D.魏赵燕 |
此王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回答:
1.此材料讲述的是何人?与历史上的哪一成语有关?
2.经过努力后,此人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割据日益严重 |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深重 |
C.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 D.统一趋势日益加强 |
“王(周桓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服。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周桓王权力强大 | B.诸侯争霸厉害 |
C.周王室衰微 | D.郑伯已成为霸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