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 | 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B. | 创立科举制度 |
C. | 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
D. | 发展海外贸易 |
在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下,欧洲人古腾堡探索发明出机械铅活字印刷技术。近代以来,经过“留洋升级”后的印刷术又“反哺”中国。材料说明( )
A. | 欧洲科技发明始终领先世界 |
B. | 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 |
C. | 世界各国是彼此孤立发展的 |
D. | 古腾堡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 |
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
A. | 成吉思汗 |
B. | 阿保机 |
C. | 阿骨打 |
D. | 努尔哈赤 |
“宋辽金对峙的300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 )
A.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B. |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
C. | 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
D. | 北方民族实现交融 |
小丽是某个朝代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图。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政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
A. | 商朝 |
B. | 秦朝 |
C. | 西晋 |
D. | 唐朝 |
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
A. | 夏商周时期 |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C. | 辽宋夏金元时期 |
D. | 明清时期 |
综合如表所示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
《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
《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
A. | 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
B. | 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
C. | 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
D. | 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
以下文物能够反映汉朝历史的是( )
A. | 刻有文字的甲骨 |
B. | 司母戊鼎 |
C. | “汉并天下”瓦当 |
D. | 契丹鸡冠壶 |
据图判断,秦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 )
A. | 皇帝制度 |
B. | 丞相制度 |
C. | 太尉制度 |
D. | 郡县制度 |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打破了贵族阶层世袭,建立了军功爵制,将战功作为升迁的主要依据。这种改变直接有利于秦国( )
A. | 稳定社会秩序 |
B. | 发展社会经济 |
C. | 提高军队战斗力 |
D. | 实现民族交融 |
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如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 | 制作精美玉器 |
B. | 制作青铜农具 |
C. | 建造干栏式房屋 |
D. |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
探究世界格局中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材料一:
(1)某同学为制作20世纪世界格局演变趋势图,整理出以上关键词语,请按正确的时序排列(只写序号)。
材料二:19世纪末,德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了胶州湾沿岸,把山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向德国宣战为由,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战争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但是,列强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代表提出,《凡尔赛条约》有关中国山东问题的内容,损害了中国利益,应予以取消,并希望会议促使日本放弃有关山东问题的无理要求。出于削弱日本在华势力的考虑,美、英两国对中国的要求表示支持。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斗争,也迫于美,英两国的压力,日本代表不得不与中国代表签订条约。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概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山东命运的变迁。说明在中国山东问题上列强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1971年10月25日晚上(北京时间26日上午),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在赞成票中,非洲26票,欧洲23票,亚洲19票,美洲8票。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联合国大会,57个国家致欢迎词。其中,智利代表提到:“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遵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和平共处原则参加我们工作的…我们深信,它将会对国际安全和有效的和平作出巨大贡献,它将会帮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不发达国家的迫切需求。”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能够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材料四: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下各种力量情况一览表
美国 |
欧盟 |
日本 |
俄罗斯 |
中国 |
广大发展中国家 |
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
在欧共体的基础上形成,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其独特作用。 |
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
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
到2010年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
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回答,世界多极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推动多极化发展的力量有哪些?中国是如何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
探寻红色文化。
材料一: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921年 |
中国共产党成立 |
1924年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合作实现 |
1927年 |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
1928年 |
井冈山会师 |
1934—1936年 |
红军长征 |
1935年 |
遵义会议 |
1936年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1937年 |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平型关大捷 |
1940年 |
百团大战 |
1945年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重庆谈判 |
1946年 |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
1947年 |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
1948年9月﹣1949年1月 |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
1949年4月 |
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
(1)在材料一中找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一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简要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材料二:
英模人物 |
英模事迹 |
精神谱系 |
杨根思 |
1950年11月29日,在坚守长津湖畔1071.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美军八次进攻,在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28岁,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 |
① |
邓稼先 |
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58年,他接受研制中国第一颗②的任务。在缺乏资料,外国的研究成果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和许多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1964年取得成功。 |
“两弹一星”精神 |
③ |
1960年春,他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在重重困难面前,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5天5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 |
“铁人”精神 |
(3)读材料二英模故事,将表格补充完整,并提炼出这些英模人物身上共同的精神品质。
材料三:
(4)将材料三中的图片放入下面相应的发展历史时期(只写图片编号),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成就: 。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 。
探秘中华文明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以社会阶层严重分化,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国家作为判断文明的标志,具有可辨识王权和国家的物化标志,即都城或其他大型公共设施的兴建,高等级建筑——宫殿的出现(往往与其他区域相隔离)随葬品丰富且有彰显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器具——礼器的大型墓葬的出现、贵重资源和高等级物品的生产和分配为统治者所掌控,战争和暴力成为社会常见的现象,稳定的分层级的区域社会等,核心要义是国家的产生。
——王效《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丘陵地带有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古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节选)
(1)根据材料一中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判断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古城是否进入文明社会,并阐述理由。
材料二: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3月29日《青城山都江堰》 |
(2)依据材料二,概述都江堰的修建特点,并说明都江堰被称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的原因。
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均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
(3)敦煌莫高窟壁画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从4世纪到13世纪社会的方方面面。请在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道路交通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并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相应材料,说明选择的理由。(仿照示例作答,不可抄写示例。)
答题示例:
主题:生产工具
材料:②《耕获图》
理由:《耕获图》中的曲辕犁,是唐朝时发明和推广的农具,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以从中了解唐朝农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四:古代中国强调宗法礼制,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建筑空间布局构建主次尊卑的伦理关系,而中轴线设计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可以说,中轴线是礼制观念的产物,又是表达礼制的手段。特别是在古代都城规划发展进程中,为表达天命、皇权的至高无上,宫城设计以中轴线来统摄全局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办法。
——陈喜波《明北京城中轴线形成原因探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依据材料四,概括明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及原因。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历史上曾以北京为都城的大一统王朝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