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A.在集体中,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协作 |
B.每个人都要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C.要看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
D.朋友之间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
一个盲人和一个跛子被大火围困。盲人背起跛子,跛子指路,最终两人从大火中逃生。两人成功自救源于
A.两人的顽强拼搏 |
B.两人的团结合作 |
C.盲人的无私 |
D.两人的聪明智慧 |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我们应该学会友善,以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下列同学中,最受欢迎的同学是( )
A.小文:“学习那么差,我才不搭理他们!” |
B.小宇:“就算我错了,我也绝不先道歉!” |
C.小明:“教会你这道数学题,我也很开心啊。” |
D.小新:“切!你们什么都不懂,还是得听我的。” |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结合班集体建设,下列观点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每个同学都是独立的个体 |
B.每个同学在班级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
C.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建成优秀的班集体 |
D.班级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有了不懈的动力 |
千人同心则的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这句话说明的道理( )
①集体需要它的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②集体与个人是对立的
③要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④只有每个成员共同努力,集体的力量才能变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面四位同学的行为,有利于融入新的班集体的是
A.小刚上自习课总是爱讲话 |
B.星期天班级组织义务劳动,小雷为睡懒觉请了病假 |
C.小建向小宁请教问题,小宁推说不会拒绝了他 |
D.学校要开运动会,小强积极报名参加,为班级争光 |
小欣是个内向的女生,不爱和同学交往。班上同学积极报名参加运动会,她却自己躲在一旁看书。你对小欣的看法是
A.新的班集体不利于小欣成长,她应该选择新的环境 |
B.小欣性格如此,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
C.小欣这样做不利于她融入新的班集体 |
D.小欣这样做有利于她集中精力学习 |
梭子鱼、虾和天鹅一起,想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三个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如下图)。它们用足狠劲,身上青筋根根暴露;可是无论它们怎样地拖呀,拉呀,推呀,小车还是在老地方,根本没有移动。你觉得原因是( )
A.它们都不够卖力 |
B.它们没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
C.它们力气太小 |
D.它们没有发挥各自特长 |
某班级在学校运动会上获得团体总分冠军。该班班长在代表班级领奖时发表感言:“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表明( )
A.一个出色的班集体,每个人都要放弃个人荣誉 |
B.只要有了团队意识,集体就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
C.一个班集体优胜与否取决于该班每位同学的学习成绩 |
D.团队意识对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
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与这些地区朋友所讲的语意最适切的中国俗语是( )
A.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B.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C.车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桥头自然直
“在竞争中合作”需要我们形成团队精神,下列关于“团队精神”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形成的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
②在学校,团队精神体现在校风、班风以及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
③在社会,团队精神体现在敬业和与同事的精诚合作之中
④团队精神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是个人的利益服从团队的利益。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下列对待集体荣誉和利益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小平等同学主动协助老师在本班开展辅导后进同学功课的活动 |
B.小夏为使本班在卫生评比中获胜,将垃圾堆放在其它班级的包干区内 |
C.校运动会长跑比赛中,虽无本班同学参赛,小海仍在为运动员们加油 |
D.小红将本班考试中作弊的事向教务处汇报,使班级失去成为优秀集体的机会 |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徐光宪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谦逊的说:“我获奖的工作都是我的学生和研究团队完成的,我只是这个集体的代表。”这告诉我们:( )
A.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基本上是冲突的 |
B.简单的个人力量相加,可以形成强大的集体 |
C.团结的集体能使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
D.集体能离开个人,但个人离不开集体 |
一个我们为之自豪的班集体,不可缺少的是
A.每个人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 | B.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
C.只要全体班干部共同努力就可以了 | D.把那些后进生剔除 |
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
①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之和 ②公共利益将每个人特殊的个体利益一一涵盖 ③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机整合 ④公共利益不可能把每个人特殊的个体利益一一涵盖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