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语文基础知识
拼音
声母
韵母
整体认读音节
拼音拼写规则
声调与标调
字母(表)
隔音符号
汉字
偏旁部首
间架结构
基本笔画
笔顺规则
写字姿势
写字规范
查字典
错别字
易读错的汉字
汉字读音
看拼音写汉字
汉字临摹
汉字的字体演变和造字方法
猜字谜
形近字
同音字
多义字
形声字
象形字
独体字
合体字
会意字
词语
词性
词的感情色彩
成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多义词
词语结构
词语的归类或排列
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组词
造句
选字词填空
词语搭配
词语的仿写
关联词
多音字词组
量词
易混词
语气词
“的、地、得”的使用
看图写词语
网络用语
补全词语
句子
句子的构成
句子的关系
连词成句
改写句子
补充句子
句子排序
句子仿写
句式与句式转换
扩句和缩句
修改病句
句义
标点符号
修辞
谚语、俗语及惯用语
歇后语
谜语
对联
名言警句
对子歌
朗读
文学常识
节气
十二生肖
重要节假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年代
中国的组成
童话及神话故事
邮票
市花
名家名画
作者生平及代表作
名著
中国戏曲
课文识记
诗歌默写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背诵
课文理解
课外知识积累与搜集
课文名句积累
课外阅读
语言表达及应用
口语交际与实践
看图说话
使用礼貌语言
劝告
辩论
采访
广告
言外之意
口语交际
实践作业
宣传标语
阅读鉴赏
语段阅读
语段阅读
听力与听写
诗歌鉴赏
诗歌翻译
诗的抒情方式
诗歌写作手法
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的思想情感
诗歌意境鉴赏
爱国诗
亲情诗
友情诗
送别诗
咏志诗
思乡怀人诗
写景咏物诗
借物喻人诗
边塞风光诗
其它类别诗歌
文言文阅读
一词多义
文化及文学常识
文言断句
文言文字句的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古今异义
通假字
常见的语气词
字词翻译
写作特点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小说
散文
童话、寓言
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理解文中句子的意思
找文章关键句子或段落
划分段落层次
划分文章段落
概括段意或层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给文章加标题
体会文章主题
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表达顺序
文章详略的方法及作用
文章的表达方法
人物描写
自然段
找中心句
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
文章结构
说明方法
作文
写话
看图写话
想象写话
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写话
应用文
请假条
借条、收条
领条
日记
周记
留言条
通知
启事
书信
读后感
观后感
表扬稿
感谢信
建议书
板报稿
会议记录
新闻
发言稿
演讲稿
广播稿
申请书
倡议书
调查报告
解说词
大作文
记叙文(叙事)
记叙文(叙人)
记叙文(状物)
记叙文(写景)
扩写作文
续写作文
改写作文
缩写作文
看图作文
童话作文
想象作文

读句子,回答问题。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中等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几个句子的意思。
⑴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⑵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⑶孰为汝多知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中等

指出下面句子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较易

解释下面指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问其故
其:
⑵而日中时远也
而:
⑶孰为汝多知乎
孰:
⑷及日中则如盘盂
则:

  • 更新:2020-03-18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中等

根据文言文内容回答问题。
(1)“之”在古文中的意思:①动词,到,往;②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③指示代词,这;④活用为第一人称,我;⑤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⑥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⑦音节助词,无实义。请选择恰当的意思填入括号里。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    )
②惟弈秋之为听            (    )
③一人虽听之              (    )
④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⑤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
(2)《学奕》一文分别为我们描述了(               )和(             )两个学棋人的形象,从中我明白了(                  )的道理。
(3)《两小儿辩日》一文中(                 )一句可见两小儿所辩论问题的复杂性。他们探索自然现象时采用的方法是(                       )。在辩论过程中,两小儿的表现得都很(                 )。孔子对待这个问题则表现出了(                   )的态度。

  • 更新:2020-03-18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中等

读课文,按要求做题。
弈秋,通国之____。使弈秋诲_____,其一人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______,一心以为有_____,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2)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跟弈秋学下围棋的两个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4)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答案打“√”。
A.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  )
B.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  )

  • 更新:2020-03-18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中等

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弈:
通国:
善:
诲:
援:
俱:
弗若:
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中等

内容很精彩,快来看一看!
从弈到围棋。
现代人说的“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一切棋类。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不过到最后,还是将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较易

弈秋,通国之      。使弈秋      ,其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一心以为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      
(1)按原文填空。
(2)文中用      的方法叙述二人对待学弈的态度。
(3)用文中的话说说一个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
                                                                               
(4)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正确答案打“√”。
A.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    )
B.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
C.学习必须不怕困难,知难而进。    (    )

  • 更新:2020-03-18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中等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聪惠。孔君平其父,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用“/”画出该句的停顿。
(2)本文选自           的作品                 (1.5分)
(3)联系短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甚:          诣:         乃:          示:       
(4)联系上下文填空。(1.5分)
                                  设果。
②孔指              以示儿曰……
(5)从杨氏之子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孩是一个              的人。小孩回答妙在何处:                                              
                                                 (2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信息匹配
  • 难度:较难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信息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