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庄稼收割了,又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啊,天到尽头了!”
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爷子,你是从天边来的吗?”
“天边?”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地平线是什么?”
“是个谜吧。”
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一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文中加点的"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联系上下文看,说说它具体指的是什么?
。
画线的"命运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深刻含义是什么?
。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文中最后一句"永远去追求地干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中的"地平线"具体指的是什么?
。
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体会?请用简洁语言把它写出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进攻开始了,大炮在轰鸣。战士们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就要到达597.9高地的主峰了。突然,敌人一个火力点凶猛地射击起来。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东方升起了启明星,指导员看看表,已经四点多了。如果不快摧毁这个火力点,在黎明前就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指导员说:“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指导员紧握着黄继光的手,说:“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黄继光带上两个战士,拿了两个手雷,喊了一声“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敌人发现他们了。无数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
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
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
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什么命令?
。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向指导员请求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任务的?
。
两次“站起来了”赞扬了黄继光什么精神?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1)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守望在牢门边的人们清楚地看见,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特务说是要把江姐和另一批同志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2)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不慌不忙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塞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跳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平常一样地梳着她的黑发。
(3)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理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1)第一段中说“那是一个非常晴朗的日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守望”一词有什么样的含义?文中说“一辆卡车和一辆吉普车急速地向渣滓洞开来”,“急速地”又说明了什么?
。
(2)第二段中,江姐在遇到危险时又怎样的表现?表现了革命者怎样的精神品质?
。
(3)第三段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体现了讲解怎样的内心世界?
。
根据原文填空。
(1)这时,江姐正伏在桌上草拟一个学习讨论提纲。一听见喊她的名字,她( )地把未写完的讨论提纲( )在另一个同志的床铺下面,随即( )下床来,拿起梳子对着墙上那面破镜子,像( )地梳着她的黑发。
(2)江姐习惯地用手( )身上的灰尘,再( )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着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前照了照,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参加什么( )似的。
按原文填空。
(1)天上的流云,( )变成海岛沙洲,( )变成峰峦湖沼。
(2)夜里,独自躺在床上,最爱听那远远的箫笛声,心中有( )说不出的深切的凄凉的感觉,同说不出的幸福的感觉结合在一起,奇妙地( )我的心。
(3)青岛的海风吹醒了我的心灵:世界是( ),生命是( )。这时我喜欢海,海是世界和生命的象征!
阅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锐的,无论怎么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
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填空。
①“锐”音序是 ,部首是 ;
②“戳”音序是 ,部首是 。
写近义词。
锐利——( ) 坚固——( )
因为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 ,所以后来
他 ,回答不出来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找近义词。抵( ) 缩( ) 紧急( )
(2)找反义词。危险( )防守( )
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zuǒ dǐ yòu dǎng hé èr wéi yī
( ) ( )
dà xiǎn shén wēi páng rán dà wù
( ) ( )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难以招架:
固然: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矛和盾的集合。( )
①把矛和盾聚集起来。
②把矛和盾的优点聚集起来。
(2)谁善于利用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
①汲取别人的长处,也就克服了自己的短处,使自己更强大。
②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仔细读文章,写一写坦克是怎样发明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人醉画图中
明清之际,浙江仁和县出了个小才子,叫毛先舒。他从小就很聪明,智慧超人。
8岁那年,他父亲带他去杭州,游览西湖。一般的孩子见了山,见了水,就只知道贪玩了,毛先舒可不是这样。
在堤边走着走着,父亲一回头找不到孩子了。再一看,毛先舒正坐在堤边上沉思呢。父亲问他在干什么,他说要做一首诗。父亲很惊喜,说:“好,你做吧,我在这里陪着你。”
毛先舒说:“我已经做出来了。”说完,便念道:“杨柳千条绿,桃花万树红。船行明镜里,人醉画图中。”
他父亲高兴极了,更加注重培养他。后来毛先舒10岁就能写手好文章,18岁便著出了第一本诗集《白榆堂诗》。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字义,在上面画“√”。
明清之际
(1)交界或靠边的地方
(2)彼此之间
(3)时候
(4)当,适逢其时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沉思-( ) 惊喜-( )
培养-( ) 聪明-( )
用“--”画出毛先舒8岁时写的诗。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分别给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选择主要内容,在括号中画“√”。
第一自然段:主要内容:
(1)明清之际,浙江出了个小才子。( )
(2)小才子毛先舒从小就很聪明,智慧超人。( )
第五自然段:主要内容:
(1)毛先舒的父亲高兴极了,更加注重培养他。( )
(2)毛先舒在父亲培养下,18岁出了第一本诗集。(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鸭子
我家养了一只小鸭子,它的样子十分惹人喜爱。
小鸭子的嘴黄黄的,扁扁的,很像一把小铲子。吃东西的时候,用嘴一铲一铲的,脖子也一伸一伸的,可逗人了。它有一对小而明亮的眼睛,就像嵌着两颗黑色的小宝石,总是亮晶晶的。它的耳朵很特别,长在眼睛下面,没有耳垂,耳孔周围长着许多细长的毛,不仔细看,还真难发现它的耳朵。它的听觉可灵敏了,只要听到一点声音,它就把脖子伸得长长的,东张西望,身上的羽毛也随着一颤一颤的,非常有趣。
小鸭子还是捉鱼能手呢!一次,它在小河里游,长着蹼的双脚就像小小的船桨,在水里一划一划的。突然,它的头猛地一下子扎进水里,双脚在水面上晃来晃去,然后身子一沉,头又露出了水面,嘴里却叼着一条小鱼,大口大口地吞吃起来。吃完以后,小鸭子又继续游起来。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 )的毛 ( )的嘴
( )的听觉 ( )的眼睛
( )的耳朵 ( )的脖子
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小鸭子的外形。先介绍( ),再介绍( ),最后介绍的是( )。你能用“||”给第二自然段分层吗?
短文共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____________。第二部分主要写____________。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阅读《登山人》回答问题
三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走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知难而退。”
第二个人攀登到半山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他望了望那险峻的山势,摇了摇头,说:“我还是适可而止吧!”于是也退了下来。
只有第三个人,勇敢攀登,知难而进,几次跌倒,几次爬起,不畏艰难,不气馁,终于攀上了峰顶。
几天后,三个人见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是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
第二个人说:“登上峰顶太费力气,还是我适可而止好。”
那个登上峰顶的人笑了笑,说:“顶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
用短文中的词语,概括三个人登山的情况。
第一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怎样理解“顶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领略到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不论做什么事,只要遇到困难就要知难而退。
B.不论做什么事,必须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C.不论做什么事,如果太费力气就应该适可而止。
阅读《狐狸和蝉》回答问题
一天傍晚,蝉在大树枝上叫着,狐狸从树下走过。“唱得多好啊!”狐狸一边说一边向树枝间窥视。“你有这样一副好嗓子,一定长得非常漂亮。下来吧,那我就不仅能倾听你悦耳的声音,还能欣赏你美丽的形体了。”狐狸说得虽然好听,但心里却想:蝉,你可以做我饭后的美味小吃了。
蝉从前见过狐狸,它没有跳下来,却摘了一片小树叶,让叶子飘落到地上。狐狸贪婪地向叶子扑去。蝉得意地说:“哈哈哈,你露馅了,狐狸。有一天,我看见你的洞外有一堆蝉翅膀,我就不相信你了,现在我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没有错。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欣赏我的歌喉,可我是不会接近你的。”
联系上下文,写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窥视:___________________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相信--( ) 接近--( )
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你露馅了,狐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我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没有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上“√”。
(1)蝉比狐狸聪明。( )
(2)狐狸的确狡猾。( )
(3)不能相信像狐狸那样狡猾的人。( )
阅读《标点符号的争吵》回答问题
一天,字典公公的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一群小伙伴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挑起争吵的是感叹号。他洋洋得意地说: “我表示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数我最重要!”
小问号首先不服气,他尖着嗓子说:“哼,要是没有我,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一下又惹恼了小逗号:“是我把句子断开,表示了句中的停顿,不然,人们就得一口气读下去。再说,要是没有我,句子的意思也不能明确呀!”
句号自以为水平最高,不容分辩地说:“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作总结,话就说得没完没了。”
字典公公制止了这场争吵,说:“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少了哪一个,文章的意思都不能清楚明了。我希望你们不要只强调个人的作用,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办好。难道这个道理你们还不懂?”
我是文字小医生(改错字)。
面红耳翅( ) 不容分瓣( )
不可开胶( ) 团洁合作( )
惹脑( ) 桑子( )
小小联络员(连线)。
句号 引起读者的思考
逗号 表示文章的总结
感叹号 表示句中的停顿
问号 表达的感情最强烈
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回答问题
古时候,有个老公公,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叫阿力,弟弟叫阿智。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邻 古时候,有个老公公,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叫阿力,弟弟叫阿智。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邻居都夸这两个孩子长得好,长大都会有一番作为。老人也用心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几年后,他们长高了。老人想考考他俩,就从集市上买回两把未开刃的斧头。老人对他们说:“今天我买回这两把斧头,明天你俩上山砍柴。要各砍各的,看谁砍得多,回来得早。”
第二天,兄弟俩按父亲的吩咐,各自行动了。
阿力想,要砍得快,砍得多,就得抓紧时间,他拿上斧头、扁担和绳子就匆匆上山了。到了山上,他拼命地砍呀,砍呀……因斧子太钝,连砍几十下都砍不倒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累得腰酸背痛了。
阿智拿起父亲买的斧头,看斧刃厚厚的,就赶紧到井边去磨,不久,斧头就磨锋利了。他也拿上扁担、绳子上山去。到了山上,他抡起锋利的斧头,几下就砍倒了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砍了两大捆。太阳刚刚偏西,他就背着沉重的柴回家了。阿力呢,直到太阳下山才背着不多的柴回到家里。
老人看到兄弟俩都回来了,走过去看看他俩的柴,又看看他俩的斧头,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两个,上山早、花力气大的是阿力,下山早、砍柴多的是阿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是因为阿智磨了斧头,这就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孩子们,今后做事,不但要卖力气,还要多动脑筋呀!”
用“√”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抡起(lún lūn) 一模一样(mú mó) 差别(chā chà) 斧刃(yìn rèn)
把下列能搭配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长得 又快又多
累得 腰酸背痛
砍得 一模一样
买回 时间
按照 斧头
抓紧 吩咐
听了父亲的吩咐,阿力是怎样做的?请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来。阿智又是怎样做的?请在文中找出来。
你是怎样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的?
阅读《没有双手的塑像》回答问题
不少人都知道“断臂维纳斯”的雕像举世闻名,可是否知道在法国巴黎的艺术馆里,也陈列着一尊世界艺术珍品——失去双手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雕像。说起这尊雕像的来历,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逝世后,法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他,请当时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塑一座巴尔扎克像。罗丹接受这个任务后,为塑这座像伤透了脑筋。因为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身材又矮又胖,头大肚圆,这样的形象如何塑造呢?罗丹经过反复的思考,决定不掩盖巴尔扎克身体的弱点,而着重表现这位伟大作家的精神美,把刻画的重点放在巴尔扎克的脸部。
罗丹为了雕刻这座像,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原定一年半完成,结果整整地花去了七年的时间。巴尔扎克的雕像诞生了。只见他身披宽袖长袍,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一颗硕大的脑袋,额纹紧皱,两眼注视着前方,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思考,好像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述说一个生活的哲理….一 雕塑完工后,罗丹叫他的几个学生来欣赏。几个学生一踏进工作室,立刻惊呆了。一个学生说:“上帝啊,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如此完美、如此生动的双手!”另一个学生说: “是啊,这双手简直像活的一样,无与伦比啊!”罗丹听着听着,眉头皱起来了。突然,他顺手操起一把斧子,“咔嚓”砍掉了雕像的两只手。看着学生惊讶的目光,罗丹解释说:“我要着重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脸部,但是,你们一进门,就被这双手吸引住了,说明这双手比他的脸部更突出。只有砍去这双手,才能突出巴尔扎克的脸部!”
可惜,罗丹的想法和行为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大家纷纷指责他,法国作家协会也不要这座塑像了。然而,罗丹却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他坚信,有一天,人们会认识这座塑像的价值的。果然,罗丹逝世后,人们重新发现并认识了这座塑像,把它敬放到巴黎艺术馆。每当后世的人们站在雕像前瞻仰着巴尔扎克的风采时,无不为罗丹的独具匠心由衷敬佩。
本文说的是“没有双手的巴尔扎克像”,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断臂维纳斯”?
“耐人寻味”的意思是:
罗丹接受塑造巴尔扎克像后,为什么伤透了脑筋?
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样的?
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像的双手砍去?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并将它改为反问句。
阅读《登山人》回答问题
三个人去登山,第一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了下来,他说:“我是( )。”
第二人登到半山,( ),望着上面险恶高俊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 )吧!”也退了下来。
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 ),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峰顶。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峰顶,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省下许多力气。”
第二个人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
第三个人 笑了笑,说道:“不过,顶峰上的无限风光,你们是无法看到的。”
从下面的词语中,选取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A.适可而止 | B.知难而进 | C.知难而退 | D.气喘吁吁 |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适可而止:
用“——”画出写第一个人、第二个人登山时退下来的真正原因的语句。
用“ ”画出反映第三个人勇于攀登的词语。
把短文分成两段,概括出第一段的意思。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这篇短文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是( )。
A.动作描写 B.外貌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活动描写
(2)本文的写作目的是()。
A.说明人们做事要善于判断,适可而止。
B.说明人们处理问题有好的方式。
C.说明这座山很难攀登。
D.赞扬不畏险阻、勇于攀登的精神。
你想对第三个人说些什么?写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