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
蜡笔盒里的风波
图画课上,梅梅拿出自已心爱的蜡笔盒。她刚要打开,忽然听到盒子里面传出一阵吵闹声。
红蜡笔洋洋得意,吵声最大:“我象征着革命,我红得像一团火!所有的颜色里数我最美。等一会儿作画,梅梅保证用我。
绿蜡笔很服气:“所有颜色里,数我最美!我象征着青春和生命,我绿得像草原!“
蓝蜡笔听了他俩的自卖自夸,也上前反驳:“你俩谁也不要争了,最美丽的颜色还得属于我。我蓝得像天、大海,我象征着生命开朗的性格!“
就这样,你说,他讲,12支蜡笔谁也不甘示弱。听完他们的争吵,梅梅明白了:原来是一场有趣的风波。她含笑把盒子打开画画。她先拿起了红蜡笔,在纸上画呀画,一会儿就红成了一片,谁也分不清什么。她又拿起绿蜡笔,像刚才一样,还是画成了一片,分不清什么。就这样,12支蜡笔都是这个结果。争吵的蜡笔再也不吵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顿时一片沉默。看着他们不好意思的神情,梅梅又重新拿起红蜡笔,画红红的太阳和盛开的花朵,用绿蜡笔画山峦和田野,用蓝蜡笔画天空和小河……梅梅画呀画,整个图画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面对美丽的画卷,小蜡笔们忽然懂得了:个人的作用是多么有限,要描绘美丽的画卷,我们应该手拉手,肩并肩,互相协作!
辨字组词。
蜡( ) 澈( ) 朗( )
措( ) 辙( ) 郎( )
吵( ) 清( )
沙( ) 晴( )
多音字。
卷juǎn ( ) Juàn ( )
在( )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颜色 ( )的性格
( )的花朵
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红色象征 ;绿色象征 ;蓝色象征 。
小蜡笔忽然懂得了什么道理?
阅读。
他,又攀上了一座高峰
1993年10月,南宁市二中学生黄天明在第五届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大赛中获得了银牌,为祖国争了光,被评为“南宁市杰出中学生”“新长征突击手”。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天明的成绩,来自他惊人的毅力和过人的勤奋。他十分喜欢数学,常专心致志地做数学练习题,往往为解一道题,花上几天时间。他想,如果从这里到火车站有三条路,把每条路都走一次,就能知道哪条路最近、最快;学数学也是这样,常用多种方法计算,才能使今后的计算做到既准确又迅速。
黄天明从小学开始学计算机。多年来,他总是提前学习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课本。多少次,他为解一道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妈妈喊吃饭,他却走错了方向。。。。。就这样,他啃了一本又一本计算机的书,打下了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
具备了聪颖的天资和勤奋的精神,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还需要有升华的契机。小学辅导员把他引入计算机奇妙无穷的世界,推举他参加市、自治区、全国的多次比赛,让他崭露头角。进入中学后,学校购进新型的计算机供他随时操作。数学老师更是热心地辅导他,使他的知识更丰富,能力不断提高。1990年至1993年,黄天明以优异的成绩冲上了南宁、广西,走向全国,并飞向了世界。
荣誉没有使他陶醉。黄天明仍在不懈地拼搏。他正准备参加下一届国际青少年奥林匹克计算机大赛,去攀登新的高峰!
辨字组词。
牌( ) 购( ) 捕( )
碑( ) 构( ) 辅( )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聪颖——( ) 推举——( )
勤奋——( ) 迅速——( )
拼搏——( ) 陶醉——( )
在( )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毅力 ( )的勤奋
( )的基础 ( )的成绩
( )的拼搏 ( )的精神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专心致志:
崭露头角:
从哪儿看出来黄天明专心致志做数学练习?
( )被评为“南宁市杰出中学生”“新长征突击手”
黄天明要攀登新的高峰是什么?
阅读回答问题。
自己睡
猪宝宝睡觉要谁陪呀?要妈妈陪吗?不是。猪宝宝指指天上。哦,猪宝宝睡觉只要月亮婆婆陪呀,猪宝宝真棒!
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猪宝宝睡觉需要月亮婆婆陪,很胆小。( )
(2)猪宝宝睡觉时,月亮婆婆在天上看着他,他一个人睡觉,很勇敢。 ( )
月亮婆婆看着熟睡的猪宝宝,会对猪宝宝说些什么呢?
你觉得文中的猪宝宝是个怎样的宝宝?
小朋友们,你现在是一个人睡觉吗?害怕吗?
你现在能独立做哪些事情?(提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小朋友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阅读。
可笑的一休
我读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晚上总爱看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一休哥聪明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星期天,大人不在家,我自个儿做作业,可有一道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忽然想起一休哥是一个聪明的小和尚,他只要用手在小光头上画儿圈,就能想出许许多多的好办法。如果我把自已的头发剪光了,也当个像一休哥一样聪明的小和尚,那什么数学题都会做出来了。于是我从抽屉里拿出剪刀,对着镜子,胡乱地剪起来。
剪了头发,我就学着一休盘腿端坐,在脑袋瓜上画几个圈。可是,数学题还是没有想出来,我心里可着急了。
这时爸爸回来了,一看我那难看的脑袋,觉得莫名其妙,就问( )你怎么啦( )
我把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爸爸听了笑得前俯后仰,说( )要是剃光了头能变聪明,那全世界的人都当和尚去了( )说着就要拉我去理发店。
( )不( )被人笑死了( )我从全身镜子里看到自已的丑模样。
( )没事( )爸爸拿帽子往我“癞痢”头上一放,( )走( )当小和尚去( )我只好乖乖地跟着爸爸往理发店方向走去。
结合课文解词。
前俯后仰:
在文中方格内填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按要求填空。
“俯”字的音序是 ,韵母 ,是 结构,查 部,检字笔画 。这个字有两个意思:A.头低下;B.敬辞。在“前俯后仰”里,取 意思;在“俯允”里取 意思。
写出下面词义相近的词。
聪明—— 着急——
用“前俯后仰”造句。
前俯后仰——
文章的叙述方式是 。
给文章分段,并写出段意。
阅读导航。
母亲的谎言
我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不爱吃鱼,那时候吃鱼的日子并不多,偶尔有一次,母亲总是先把最好的挑给爷爷、奶奶,然后再给咱们姐弟几个分,而母亲自己却一点也不吃,当咱们把鱼肉放进母亲碗中时,母亲总是说她不爱吃鱼,再放回咱们的碗中。于是,咱们从小就记住了母亲不爱吃鱼,以后吃鱼时也从没给母亲留过。
几十年过去了,鱼已经成了餐桌上的家常菜,有一次母亲来我家,给我做了一条很大的鲤鱼,我知道母亲不吃鱼,我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母亲坐在一旁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告诫我:“慢点吃,没人跟你抢。”由于鱼太大,我实在吃不完,母亲说:“吃不完下次再吃,你上班去吧,家里我来收拾。”
我刚走不远,想起忘带办公室钥匙,又急忙返回家中,发现母亲正津津有味地吃鱼,我很吃惊地问:“娘,您不是不爱吃鱼吗?”母亲面带善意地笑着说:“过去鱼是稀罕物,家里有老有小的,我哪能忍心去吃?现在再不吃眼看着就要浪费了,好东西谁不爱吃呀。”此时此刻,我突然明白了几十年来母亲的一片苦心,看着眼前的白发亲娘,只觉得鼻子酸酸的,眼泪像泉水般涌满眼窝,嗓子里有东西堵着我透不过气来,我强忍泪水,急忙转身走了出去。
一路上,我任泪水流个痛快,减轻一下我心头的压力。小时候吃鱼时,母亲坐一旁看着时的那种满足的笑容,历历在目。我真傻,为什么就没想到母亲是不舍得吃呢?
给加点字注音。
餐( )桌 告诫( ) 钥( )匙( )
唱反调。(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常常——( ) 节约——( )
加重——( ) 细嚼慢咽——( )
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
( ):警告性的劝诫。
( ):形容大口的吞东西。
( ):形容特别有兴味。
( ):过去发生的事情一一出现在眼前。
火眼金睛。
和“我哪能忍心去吃?”意思一样的句子是( )
A.我忍心去吃。 | B.我不能忍心去吃。 |
C.我忍不住去吃。 | D.我不能不吃。 |
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回答问题。
(1)小时候母亲不吃鱼的理由是:
(2)现在母亲吃鱼的理由是: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母亲爱吃鱼? 。
(3)为什么“我”看到母亲吃鱼会流泪?
(4)母亲的谎言是什么?你怎样理解《母亲的谎言》?
阅读《鲁班造锯》回答问题
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能工巧匠,也是一位十分伟大的发明家。传说现在木工所用的锯子就是鲁班(发现 发明)的。
一天,鲁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寻找木料。突然脚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丛茅草。手被茅草划破了,渗出血来。
怎么这不起眼的茅草这么锋利呢?他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一把茅草细细端详,(发现 发明)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
他想:要是我也用带有许多小锯齿的工具来锯树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头锯开了吗?那肯定比用斧头砍要省力多了。
于是,鲁班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带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果然,很快就把树木锯断了。
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锯”。
用“——”画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伟大——( ) 肯定——( )
锋利——( ) 突然——( )
“观察——想象——实验”让鲁班发明了“锯”。从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阅读回答问题
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在文中处加上恰当的标点。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用两片放大镜看蚊子的腿,蚊子的腿像 ;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_________________;观察牙齿,看见_________________。
“腿”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_,再查_______画,它的最后一笔是_________,组词________。
请你用“——”画出文中的一处拟人句。并仿写一句话。
文中小人国、居民两个词语都加了引号,你知道这些引号的作用吗?
课外阅读。
最贵的项链
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
窗上,出神地盯着那条蓝宝石项链看。
“我想买给我姐姐。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店主狐疑地打量着小女孩,说:“你有多少钱?”
小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帕,小心翼翼地解开所有的结,然后摊在柜台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她拿出来的不过是几枚硬币而已。
“今天是姐姐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道给她。自从妈妈去世以后,她就像妈妈一样照顾我们,我相信她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因为项链的颜色就像她的眼睛样。”
店主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的丝带。他对小女孩说:“拿去吧,路上小心点。”小女孩满心欢喜,连蹦带跳地回家了。
在这一天的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
“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
姑娘说:“我妹妹只有几枚硬币,这条宝石项链却货真价实。她买不起的。”
店主接过盒子,精心将包装重新包好,系上丝带,又递给了姑娘:“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她付出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小女孩买项链的钱不够,但是店主却把项链卖给了她,是因为( )。
A.店主被小女孩纯真的爱心打动了。
B.店主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女孩。
C.因为小女孩是店主的好朋友。
用“——”画出描写姐姐外表的语句,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于是这位琴师游走四方,尽心尽意地以弹唱为生。后来,他收了一位也是双目失明的小徒弟,跟他一起弹唱。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在他弹断了第一千根弦的时候,这位民间艺人急不可待地将那张一直藏在怀里的药方拿了出来,请明眼的人代他看看上面写着的是什么药材,好治他的眼睛。明眼人接过纸单一看 说 这是一张白纸嘛 并没有写一个字 那位琴师听了,潸然泪下,突然明白了老人那“一千根弦”背后的含义。就为了这一个“希望”,他坚持弹奏,匆匆五十三年就如此过去了。
在文中空白处加上正确地标点符号。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尽心尽意——( ) 急不可待——( )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坚持——( ) 希望——( )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弹 ( ) ( )
藏 ( ) ( )
造句。
急不可待
尽心尽意
老人那“一千根弦”背后的含义是( )。
A.老人多年生活的期盼,多年生活的酸甜苦辣。
B.希望,是盲人活下去的支柱,是盲人对美好的向往。
C.弹断了一千根弦。
盲人从无字的药方里悟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对这个无字的药方怎么看?
课外阅读。
砌墙工人的命运
三个人在砌一堵墙。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感悟欣赏:只有志存高远,胸怀大局,才能成就事业。
给带点的字注音。
砌墙( )一幢( )哼着( )
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曲 ( ) ( )
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墙 一( )城市
一( )高楼 一( )办公室
十年前,三个人同是砌墙工人;十年之后,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提示:仔细分析十年前三个人不同的动作和语言,你就会发现十年后的变化实不属偶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则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孩子不理他,依然向前划。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肩膀切割成一条条五彩的锦缎,那手中的花格子衬衣活像五彩的花瓣,黄黄的书包真像花瓣中的花蕊。
好一朵开在浪花丛中的奇葩!好一个倔强的少年!
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花蕊(ruǐ xīn) 奇葩( bá pā)
倔强(qiáng jiàng) 花丛(cóng chóng)
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A.珍贵的花朵;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 )
B.性情刚强而又固执。( )
句子变变脸。
落满彩霞的河水被孩子的肩膀切割成一条条五彩的锦缎。
把这句话改成“把”字句。
根据原文填空。
作者的把水中少年的“花格子衬衣”比做 ,把“黄黄的书包”比做 ,“奇葩”是指 。
课内阅读。
孩子像当头挨了一棒,孤零零地立在岸上。离得不远,我看见孩子两眼睁得溜(liū liú)圆,两道小刷子似的眉毛紧紧地蹙(cù chù)在一起。忽然,他把衣裳一脱,连同书包擎(qíng jìng)在手中,“哧(chī cī)溜”一下滑进了河里。
在括号里选择正确地读音。
多音字。
挨——( )——( )
似——( )——( )
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我是模仿秀。
孤零零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蹙在——( )忽然——( )
在文中找出描写少年赤身下河时的动作的词语: ,这些词表现了男孩的 性格。
课外阅读。
出差(chā chà chāi)数目,回到家的当天晚上,当我打开窗户时,清风送来一股细细的,甜甜的(清香 清新),我没在意,舒展了一下疲倦的身躯,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倒在床上睡着了。
一觉醒来,天已蒙蒙亮,我的周围(突然 依然)浮着那股甜甜的香味。啊!是花香!这黄土岭怎么(突然 依然)有了花香?我急切地打开门,走上阳台,一下子惊呆了:隔壁阳台上,什么时候摆满了大水不一的几十个花盆?有嫣红的海棠,紫色的玫瑰,淡黄的米兰……五彩缤纷,似乎把春天的色彩全都聚集在这里了。
隔壁的门开了,走出一个十二三岁,扎着羊角辫,系着红领巾的小姑娘。她纤细的双手捧着洒水壶,神情专注地逐盆给花浇水,我忍不住了,轻声问:“小姑娘,新搬来的?”
她吓了一跳,抬起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看见我,连忙点头,“嗯”了一声,接着又赶忙放下水壶,向我行了个队礼,很有礼貌地说:“叔叔早!”
浇完水,她从屋子里拿出一把小镊子,像外科医生做手术似的,小心翼翼地从一根花枝上夹下一个小东西,装在玻璃瓶里。她告诉我,这是一种害虫,不及早发现和消灭,整个花就会枯萎。
我看见小姑娘对花很爱护,就故意考考她,问她什么花在什么时候开,她立刻不假思索地说开了:“一月水仙清水香,二月杏花伸出墙,三月桃花红艳,五月杜花满山岗……”一口气把十二个月的花全说了。
我见她对花这么熟悉,禁(jīn jìn)不住高兴地说:“你真是个小行(xíng háng)家,长大了一定能当个园艺家!”
她抬起头 一本正经地盯着我说 当专家可不容易的呀 我嘛 只想当个园艺工人 把祖国打扮得花一样美丽 叔叔 你说好不好
我赞许地点着头,连声说:“好,好!”
她忙完了,便坐在花丛中的小凳上,专心致志地开始晨读。这时,一阵清风吹来,所有的盆花便一齐摇摆着,像一群欢快、活泼的孩子在翩翩起舞,又像是在向辛勤栽培它们的小园丁点头致谢。
啊,可爱的小邻居,你也是这花丛中一朵美丽的花!
把括号里不恰当的注音和词划掉。
给第八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在括号里。
A.对花很爱护 | B.花的品种多 | C.对花很熟悉 | D.花的数量多 |
(1)“阳台上……摆满了大小不一的几十个花盆,说明( )。
(2)“有嫣红的海棠,紫色的玫瑰,淡黄的米兰……说明( )。
(3)小姑娘“小心翼翼地从一根花枝上夹下一个小东西”说明( )。
(4)“一口气把十二个月开的花全都说了”说明( )。
下面哪句话做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合适?在括号内打上“√”。
(1)赞扬小姑娘勤劳、热情的好品质。( )
(2)赞扬小姑娘养花知识丰富,对人有礼貌。( )
(3)赞扬新中国少年儿童有花一样美好的心灵和志向。( )
(4)赞扬小姑娘不仅爱花、护花,而且学习刻苦。( )
阅读《我要的是葫芦》回答问题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爬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花,花谢了以后,藤上结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有几只蚜虫,
他想:“有几只虫子怕什么呀?”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他奇怪地望着邻居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可是,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虫子越来越多,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掉光了。那个人看见了后悔极了。
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小葫芦长得怎样?
后来叶子有了什么变化?小葫芦有什么变化?
葫芦和叶子之间有什么密切联系?
阅读《偷东西的小孩子与他母亲》回答问题
有个小孩在学校里偷了同学一块写字石板,拿回家交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批评,反而还夸他能干。第二次他偷回家一件大衣,交给母亲,母亲很满意,更加夸奖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小孩长大成小伙子了,便开始去偷更大的东西。有一次,他被当场捉住,反绑着双手,被押送到刽子手那里。他跟母亲在后面,捶胸痛哭。这时,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一句话。他母亲马上走了上去,儿子一下猛地用力咬住她的耳朵,并撕了下来。母亲骂他不孝,犯杀头之罪还不够,还要使母亲致残。儿子说道:“我初次偷石板交给你时,如果你能打我一顿,今天我何至于落到这种可悲的结局,被押去处死呢?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