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年;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①死者一洒②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③税敛④,深耕易耨⑤,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⑥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长上⑦;可使制梃⑧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
——选自《孟子》
【注释】①比(bì):替,代。②洒:通“洗”,洗雪,雪耻。③薄:少收。④税敛:国家向百姓征收的钱粮。⑤耨(nòu):锄草。⑥悌(tì):孝顺兄长。⑦长上:比自己年长和地位高的人。⑧梃(tǐng):棍棒。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 |
鄙:卑鄙 |
B.既克 |
既:既然 |
C.寡人耻之 |
耻:以……为耻辱 |
D.出以事长上 |
事:做事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
故逐之 |
B.惧有伏焉 |
长子死焉 |
C.可以一战 |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
D.公问其故 |
入以事其父兄 |
(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B.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C.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D.彼陷/溺其民王/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4)翻译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
B.小大之狱(案件)
C.一鼓作气(击鼓)
D.望其旗靡(萎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分人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B.战于长勺 |
皆以美于徐公 |
C.登轼而望之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D.吾视其辙乱安陵君 |
其许寡人 |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于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夷门监者侯嬴,年七十余,好奇计。秦伐赵急,魏王使晋鄙救赵,畏秦,戒勿战。平原君以书责信陵君,信陵君欲约客赴秦军,与赵俱死,谋之侯生,生乃屏人语曰:“嬴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昔如姬父为人所杀,公子使客斩其仇头进如姬,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功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符与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与公子俱。公子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兵,晋鄙合符,果疑之,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兵进,大破秦军。
(选自冯梦龙《智囊•侯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陵君欲约客赴秦军 |
赴:奔赴 |
B.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
辞:离开 |
C.公子诚一开口,如姬必许诺 |
诚:如果 |
D.公子遂将晋鄙兵进 |
将:率领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A.夷门监者侯嬴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B.力能窃之 |
当之郡,道经昌邑 |
C.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
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 |
D.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
商於子论治国
商於子①,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③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犹牧⑤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注】①商於子:虚构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国的国君,也是虚构的国君。②豕(shǐ):猪。③淖(nào):烂泥。④服田:驾牲口耕田。⑤牧:统治、管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子过矣
②尔辈以此究物理
③比至国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②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
(3)此文主要采用了“类比”和“讽刺”的手法来论治国之道,请结合文意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手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扁也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出师表》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于徐公 |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
至于负者歌于途 |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此诚不可与争锋 |
帝感其诚 |
C.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所以动心忍性 |
此殆天桥所以资将军 |
D.此悉贞良先节之臣 |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男女衣,悉如外人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是使齐王“除蔽”,以修明朝政;诸葛亮上表的目的是希望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公平、勤政爱民。
B. 邹忌从生活小事人手,设喻说理,讽谏艺术高超,效果良好;诸葛亮辞情恳切,情感深沉,感人肺腑。
C.甲文总结上文得出结论的句子是: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乙文①段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以增强后主的使命感,可谓语重心长。
D.甲文运用了排比手法,行文富含理趣;乙文则回顾过去,追忆先帝,用情极深。甲文令人深思,乙文让人泪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①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月明风清,携稚子邻叟,轻舟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门閟②,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③,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
【注释】①散拙:(为人)散淡粗疏。 ②閟:通“秘”,幽深。 ③偕计:随同计吏。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 (器重)
B.家贫,蓄古琴 (留存)
C.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 (邀请)
D.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 (冒犯)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
A.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D.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干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他每天带小儿子陪邻里老人,内心无比失落。
B.有很高诗名的徐凝非常欣赏方干,教他作格律诗,方干赠诗徐凝,却被人怀疑误解,认为方干是讥讽徐凝。
C.方干有几次得到功名的机会,但还是与功名无缘,于是他就断了追求功名的念想。
D.方干一生德行为人景仰,著作颇丰,逝世后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被汇编成十卷。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请教)
C.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子)
D.右备容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 |
马之千里者 |
B.或遇其叱咄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C.以衾拥覆 |
故不以山溪之险 |
D.足肤皲裂而不知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3)下列对上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文题目中的“生”是指长辈对晚辈的,“序”交代了本文的文体。
B.第①段通过写先达教学的严厉突出了“我”幼时求师的诚恳和恭敬。
C.第二段写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是为了对比“我”成年后的求学生活。
D.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勤且艰”的求学经历来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5)《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自己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月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林壑尤美
②有冀然临于泉者
③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④掇幽芳而荫乔木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
山之僧智仙也 |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修之来此 |
C.名之者谁? |
遂书以名其亭焉 |
D.山水之乐 |
乐其地僻而事件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 和 (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丰乐亭”的原因。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 (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安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①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客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③上无人处。使牧羝④,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⑤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⑥不至,掘野鼠去⑦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⑧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释:①白:告诉。②旃:通“毡”,毛织物。③北海: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当时属匈奴的北境。
④羝(dī):公羊。⑤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⑥廪食:公家供应的粮食。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臣,匈奴理应供给吃的用的。⑦去:通“弆”( jǔ),收藏。⑧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1)结合语境,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感激)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
C.置大窖中,绝不饮食(食:吃)
D.杖汉节牧羊(杖:拿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妻妾之奉/单于愈益欲降之
B.此之谓失其本心/别其官属常惠等
C.蹴尔而与之/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D.是亦不可以已乎/始以强壮出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不食嗟来之食”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两个例子,事例典型,无可辩驳,有力论证了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B.【甲】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乙】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详细记叙苏武被幽禁时忍受的种种磨难,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苏武这一人物。
C.【甲】文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来强调人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乙】文中的苏武可堪称孟子眼中的“贤者”。
D.【甲】文首先闸明了“义”重于“生”,在闸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先从反面论述了“义重于生”,继而再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乙】文中“匈奴以为神”表现了匈奴人对苏武的敬重。
(4)拓展探究。试用【甲】文作者的观点,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眼中的苏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棹数小舟 |
棹:划船 |
B. 不亦颠乎 |
颠:通“癫”,疯狂 |
C. 渐激渐深 |
激:猛烈 |
D. 转转不已 |
已:停止 |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求石兽于水中 |
能谤讥于市朝 |
B. 乃石性坚重 |
乃不知有汉 |
C. 至石之半 |
怅恨久之 |
D. 如其言 |
其如土石何 |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离开的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 带着前往的呢?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 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 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 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 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 发
②人则无法家拂土 拂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故知守成之难 |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 |
C、国恒亡 |
今亡亦死 |
D、征与吾共安天下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4)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晏子使楚》(节选)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伏尸百万 |
伏:埋 |
B.休祲降于天 |
祲:吉祥 |
C.比肩继踵而在 |
踵:腿 |
D.延晏子 |
延:请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聂政之刺韩傀也 |
B.挺剑而起 |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C.以头抢地耳 |
楚人以晏子短 |
D.何至于此 |
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起。
(节选自《战国策》)
【乙】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楚王曰:“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劲也相魏,魏、秦之交必善。秦、魏之交完,则楚轻矣。故王不如与齐约,相甘茂于魏。齐王好高人以名。今为七行人请魏之相,齐必喜。魏氏不听,交恶于齐。齐、魏之交恶,必争事楚。魏氏听,甘茂与樗里疾,贸首之雠(chóu,通“仇”)也;而魏、秦之交必恶,又交重楚也。”
(节选自《战国策》)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错意也 ②请广于君
③魏、秦之交必善 ④齐王好高人以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齐王好高人以名 以君为长者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学而时之
C.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D.齐、魏之交恶 死亦我所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魏之几相者,公子劲也。
(4)同为劝谏君王,唐雎和【乙】文中的谋士劝谏方式有何不同?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谓之“长人”而异(差异,引申为排斥)之
B.鲁复善待,由是反(通“返”,返回)鲁
C.鲁君与之一乘(驾驶)车
D.辞(辞职)去,而老子送之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贫且贱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
B.尝为季氏史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
C.斥乎齐,逐乎宋、卫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
D.仁人者送人以言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流漂荡(顺、随) B.一百许里(多)
C.横柯上蔽(遮蔽) D.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叫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猛浪若奔 若为佣耕
B.负势竞上 负者歌于途
C.水皆缥碧 陈守令皆不在
D.自富阳至桐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封书信,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骈体文。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是作者的所见所感,又是所写山光水色的总体特点。
C.“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侧面写出水的清澈,突出“异水”的静态美。
D.“夹岸高山……互相轩邈”,采用比喻手法,把静止的崇山峻岭写活了,写出了山势的“奇”。
(4)翻译下面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