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学者指出:“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下列孔子、墨子的主张最能体现该观点的是(  )

A.仁者爱人、兼爱      B.克己复礼、兼爱
C.仁者爱人、非攻 D.克己复礼、非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景公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欧洲人经过马可·波罗以至明代西洋传教士的报道,知道东方有一个庞大的国家与复杂的文明。由于这些报道,都是选取中华文明足以称道之处,因此……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学……对东方的中国常多溢美之词……这一阶段过去了(18世纪以后),欧洲对东方的认识也比较清楚了,他们对中国文明的评价遂转了一个大弯,由称颂变为轻视。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 即便20世纪的中国不断试图摒弃孔子,但对于21世纪的中国人来说,孔子又常驻心间。他提倡忠孝礼义,因为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及宇宙的和谐。……无冕之王孔子,是对其人民的命运影响最深远的人之一。而他的人民却往往最忽视他思想的精髓以及伦理的本原:那就是建立在经验与学习之上的责任与关怀。
——[法]瓦尔特《中国史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齐景公对孔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试从儒家思想和时代特征方面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以来西方对中国文明的态度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角度分析其原因。
(3)举例说明20世纪的中国曾“试图摒弃孔子”。据材料三,说明21世纪的中国人对孔子的态度及不足。(4)据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人们接受某一思想主张的因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这些体现了(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是

A.Li Er B.Xun Kuang C.Zhuang Zhou D.Meng Ke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有一基本结论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夏桀暴政,人民怨声载道 B.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
C.孔子兴办私学,开启明智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A.重视智慧发展 B.关注理性思考
C.强调道德素养 D.强调等级秩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一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施行仁政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民贵君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的典故应出自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他们批判的是下面哪种主张(   )

A.“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B.“谓行仁自孝悌始”
C.“刑不避大夫”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意思。这位思想家可归类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人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古今中外长期思考并试图解答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远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
材料二 “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刚开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灾祸)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戈拉《论诸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天命观。
(2)有人说:在天人关系上董仲舒否定了孔子思想。结合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你对这种观点的看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普罗塔戈拉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思想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代大背景是(     )

A.频繁的兼并战争 B.社会大变革
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D.井田制的瓦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