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 D.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
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浪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的分界线
与400毫米等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这就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好与三个寒冷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
——摘自岳麓版教科书
请回答:
(1)试将材料中揭示的因果关系在下列图中标示出来。
(2)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研究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需要从哪些方面搜集资料?
(3)概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材料二 二战以后,为安置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以吸纳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合作事业,拉长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产业人才。……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采取措施促进非农产业向农村地区扩散;鼓励劳动力由农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就地转移。
——马克继《日本经验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4)河南、安徽、四川等省都是目前我国外出打工、就业人口较多的省份。你认为日本的做法为上述三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了哪些借鉴?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作成了动画,2010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
材料二: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 |
1600 |
1670 |
1750 |
1810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8.25 |
13.5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年份 |
总人口(万人) |
非农业人口(万人) |
城市化率(%) |
1950~1957 |
55196~64653 |
9137~10618 |
16.55~16.42 |
1958~1960 |
65994~66207 |
12210~13731 |
18.50~20.74 |
1978~2006 |
96259~103475 |
15230~19686 |
15.82~32.53 |
——摘编自中国城市化率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四: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车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的发展对宋代的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在三年内战结束后,列宁说:“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战时期列宁采取什么经济政策来巩固苏维埃政权?战后,使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又是得益于哪种政策?这一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有何特点?
(3)阅读材料三归纳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影响。
(4)指出上述人物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一致性。
2007年8月15日,美国股市收盘时仍然保持了连日以来的下跌势头,次日,欧洲、亚太地区的股市都反应强烈,股指纷纷下挫,中国上证(上海证券)指数也比前日下跌了104.43点。这一现象最主要说明
A.各国的普通群众都热衷于炒股 | B.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
C.世界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密切 | D.美国是当今世界真正的经济霸主 |
现代化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类型,从历史角度来说,它是18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以及政治变革的长期结果,变革促使一些国家进入国际领先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模仿和赶超的进程。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出现了多种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近代化是以什么事件作为开始的标志?结果如何?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模式有何特点?对它应如何评价?
(3)在1956—1966这十年中,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作了哪些探索?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中有哪些主要的转变?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改革社会主义制度 |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一首来自辽宁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党支部书记张鸿雁代表从家乡带来的民谣在代表中间广泛流传开来:“千年等一回,种田不纳税。走进新农村,就有新感受。吃穿不用愁,网络处处有,盖起安居楼。骑着摩托到田头,带着手机去放牛,政通人和乐悠悠。”民谣透露出的历史信息有
① 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小康社会
② 减免农业税、建设新农村安居工程体现了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
③ 现代科技已经走进人们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④ 中国综合国力日渐增强,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
A.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C.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D.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
“到2000年,海尔在海外已建成10个工厂,3.8万个海外营销点,产品已进入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许多国家成为主流品牌。海尔冰箱、冷柜、空调3种产品已实现1/3出口国外。”海尔的这一变化说明了( )
①中国的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 ②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赛
③中国的重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④中国资本的国际性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 D.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
据右面日历所提供的信息,完成问题。
这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在北京时间晚上10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它是( )
A.国务院宣布“十一五”计划正式实施 |
B.全球贸易会谈同意中国加入WTO |
C.奥委会选出北京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 |
D.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成立 |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 )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
B.市场经济完全可以和计划经济并存 |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
D.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 |
“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3年,有超过10款的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北京现代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上线。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