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2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要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更新:2021-09-14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改革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改革开放是哪次会议作出的重要决定?你怎样认识这次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时间
历史资料
1978年底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1979年
安徽凤阳县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千克
1983年
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1987年
全国已有80%的国营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
1992年
邓小平指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1997年
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私营企业达96万家
1999年
全国81.5%的企业进行了改制,建立公司制;20家私营企业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8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趋势。(4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    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    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
(2)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评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请回答
(1)中共八大为这一探索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的决定?
(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有何重大意义?
(4)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5)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提示:从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保存下来的1851年伦敦博览会全景画中,可以清晰看到有关中国的参展内容:广口大对瓶,穿官服的中国官员像,青铜器、中国瓷器、屏风、椅子、象牙雕刻、大理石群像等。根据文字记载,当时的展品还包括:上海荣记丝绸、景德镇制瓷原料、植物蜡、棉花、木材、蜡烛、蜜饯、茶叶、雨伞、拐杖等等。然而清政府和中国民众并没有亲自参与中国展览的筹备工作,是一些英国商界人士越俎代庖,在第一届世博会上推出了一个“中国展览”。在清政府看来,世博会不过是“炫奇赛珍”的国际大庙会罢了,此后清政府曾多次谢绝参与世博会。直到1873年,奥地利邀请中国参加维也纳世博会,清政府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
材料二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在美国旧金山举办,此次参展,中国特产种类丰富、品质优良、工艺精湛、价格低廉,引起轰动,以致外国人评价中国为东方最富之国。此次与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外贸易交流。191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加6000万美元,丝绸和茶叶等出口额都有大幅提高,中国的地毯物美价廉,原每年出口额不过10万两白银,巴拿马博览会后,美国销路打开,销售额几乎增加了10倍。同时,日本、俄国以及一些亚洲小国,也不同程度增加了中国的商品进口。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国家举办世界博览会都未邀请中国参加。新中国首次参加的世博会是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一直到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共参加了11次世博会,几乎涵盖了这一时期内举行的所有注册类博览会。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上中国展出了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航标灯、太阳能电围栏以及沼气利用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能源技术。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上的360度环幕电影,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的现代航天技术,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上的海洋开发和利用等等,这一系列优秀展品正是新中国参展世博会辉煌历程的浓缩与写照。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中国馆内,有一棵“生命之树”,它利用中国古老和独特的宣纸制造工艺,结合现代影像放映技术来营造白天、黑夜的变化效果,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景观,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艺术,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智慧。这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哲学理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世博会之旅的特点及其反映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5年中国商品出口增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1982年以来中国在世博会上的活动与材料一中中国早期世博会活动相比有何变化?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4)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通过世博会的舞台,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打造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这是上海世博会希望创造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参与世博会的最根本的目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举办世博会的重大意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出了许多重大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划时代的社会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层或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张,如孔子的“德政”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等。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高中历史》
(1)上述思想家的观点有何突出的共同点?试分析这种共同点产生的社会根源。
材料二 新民生主义把“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思想。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摘编自马执斌《<历史(必修三)>教学参考》
(2)据材料二,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的基本关注点是什么?他的主张对国民大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弱,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
——《国史通鉴(第一册)》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重大意义?
材料四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民生建设的政策;决定3年内投资850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投资9000亿元改善住房条件;强调解决对困难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摘编自《瞭望》
(5)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这表明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发展到什么样的新阶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二
材料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材料四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目前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研究表明,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材料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宣传画
请回答: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在工业化道路探索上的什么实践活动?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一、二、三,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来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