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这表明
①中国棉纺织业水平下降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竞争
A.①②③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② |
茅盾在他的著作《春蚕》中有这样的描写:“老通宝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西方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商品,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
B.列强侵略不断扩大,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中国的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农民成为商品化的受益者 |
D.出现新式交通运输工具,加快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步伐 |
1876年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赴美国费城参加国际博览会。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遵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器,在各国中推为第一。”材料反映了
①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产品仍驰名中外 ②西方商品倾销对传统手工业冲击不大
③机器工业在中国尚未形成优势地位 ④清政府的对外政策逐渐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家庭纺织业发达的沿海地区“百里不闻机声,”大量洋纱占据了市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①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能力②机器生产对手工业生产具有明显优势③家庭手工业受到政府抑制④增加杭州、苏州为通商口岸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体的含义是
A.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 B.大批洋货涌入中国 |
C.自然经济被近代企业取代 |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外国商品是
A.洋纱和洋布 | B.咖啡和可可 |
C.产于印度的茶叶 | D.产于泰国的香米 |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出现变动,这主要指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B.丝、茶生产完全商品化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活动有关?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校与哪两个运动有关?这两个运动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 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古代中国的家庭纺织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传统经济的基本形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近代逐步瓦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判断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出现的大致时间?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
(3)20世纪20年代后民族资本家张謇的企业衰落下去,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该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崇拜洋货风气盛行 | B.织工、铁匠被迫改行经营农业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洋货盛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
文明的交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纺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此后,中国的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并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在东西方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3)中、西交流在古代和近代有何本质区别?其影响有何不同?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在《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有要,饿倒哥哥嫂嫂”。该诗反映了
A.作者提倡使用洋货 |
B.作者反对机器生产 |
C.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问题: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在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洋泾浜”英语。按《上海闲话》的作者姚公鹤的说法,这是一种以“中国文法和英国字母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下列各项是关于这一现象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 | B.读音不准,阻碍了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 |
C.应该是中国留学生引入的舶来之品 | D.丰富了汉语词汇,有利于英语规范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