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③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进步,离不开精神的支撑
④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对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做了如下解释: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愿意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
(1)结合总理的解释,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倡导全民阅读有何意义?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阅读”日益盛行。这种阅读方式大多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生动、轻松等特点,但往往浮光掠影,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如何从“快餐式阅读”中突围,提升阅读的品味和质量,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应如何看待快餐式阅读。
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收集到一组信息,并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无抵押无担保,道德信誉彰显有形价值
安徽省通过创新“道德信贷”举措,建立健全激励崇德向善的长效机制,传递好人好报的正能量。道德信贷的最大特点是无担保、无抵押,靠个人道德诚信立本,让道德文明变成“真金白银”。道德信贷的重心在于精神与物质“两富”的结合,通过道德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引导人们树立“道德是一个人最大资本”的理念。道德信贷把道德品质纳入信贷范畴,让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名利双收,探索道德与经济互相推进。
(1)结合第一组观点,分析“道德信贷”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请评析“道德信誉彰显有形价值”观点的合理性。
第二组:“走基层”特别节目,倾听百姓心声
中央电视台在2013年国庆和2014年春节“走基层”特别节目中分别推出,“爱国让你想起什么”和“家风是什么”的特别调查,引发社会的广泛热议。倾听百姓心声,寻找中国人“国”与“家”的精神支柱。
(2)如果你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请分别表达你的一个心声,并阐述其中蕴含的唯物论或认识论道理。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阅读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财富,可以终身受益。
材料一: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
(1)结合材料一,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角度,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全民阅读。
材料二:《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北宋欧阳修也曾说过一句至理名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大学》等经典早就告诉我们读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良好的阅读可以使我们达到这样三个目标:继承并重视文化的价值、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观的相关知识,说明良好的阅读达到的三个目标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继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②这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物化
③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④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回答下列小题。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习总书记的讲话启示我们
①同心同德,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②身体力行,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③厚德载物,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④志存高远,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面对埃博拉疫情,我国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截至2014年11月18日,我国已向西非国家提供了4轮紧急援助,总额达7.5亿元人民币,援助范围覆盖非洲13国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我国的做法
①是通过参与他国事务管理来维护他国利益
②将提升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地位
③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生动诠释
④发挥了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A.②③ | B.①② | C.③④ | D.①④ |
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仍然落后发达国家二三十年。这迫切要求我们
A.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B.全面提高道德素质 |
C.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 D.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重庆人要知重庆事,阅读以下材料(摘自2015年1月18日,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了解今年市政府的相关工作任务,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挖掘地域文化;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国有文化资源,壮大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推进万达文旅城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增强重庆文化整体实力;倡导全民阅读,继续坚持三峡博物馆、重庆科技馆等历史、科技资源向市民免费开放;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工作;加强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传承历史文脉。
结合文化生活,分析材料一中重庆市如何推进文化建设?
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引发了某校高三(4)班学生的关注,同学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话题:美丽中国,如何享受?
学生认为,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提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12分)
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与这段话蕴含的道理相近的是
①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陆九渊)
②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王符)
③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2013年4月12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六部门启动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部署在全社会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这是基于( )
①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
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③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弘扬民族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
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②为全国全党人民团结奋斗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巩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④集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某班同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纳入“价值准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列论据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在当前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精髓
③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2014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以诙谐幽默的形式,向人们传递正能量。其中一句“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引发网友共鸣。这启示我们,提升国民道德素质要:
①发挥大众传媒在传播优秀文化中的决定作用
②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文明风尚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