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11日至26日在山东省举办,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最新成果。让我们走进“十艺节”,领略文化的魅力。
材料一:“十艺节”期间,各类艺术精品异彩纷呈,广大群众在尽情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自身文明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山东省旅游局开展“看精彩十艺,游好客山东”活动,以“喜迎十艺节”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十艺节”的成功举办,让山东人更有底气和责任寻求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裂变,凝聚起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力量。
材料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标志(祥和)(下图),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如意为载体,既融合了山东古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又凸显了和谐祥瑞的时代风尚。CHINA首字母“C”字形状,寓意中国艺术节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

材料三:“十艺节”中,吕剧《一个钱包》感人肺腑,好评如潮。该剧根据山东省道德模范、文登市环卫工人李玉坤爱心助学的事迹改编而成。十几年来,李玉坤几乎将自己微薄收入连同捡破烂的所得全部捐助贫困学生,默默奉献。她用朴实的行动阐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诉说着新时期的价值观。她的爱心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
(1)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哪些作用?
(2)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十艺节”标志的创作思路说明如何实现我国文化的创新。
(3)运用文化建设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李玉坤的感人事迹对青年学生有什么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经济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导致当前我国价值观念的多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民族凝聚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必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分析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崇尚书香门第。譬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李密挂角等。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之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渐行渐远。远离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力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力、浮躁的社会,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
“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继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之后,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了“建设书香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传统续血脉,为发展增底蕴,为创造添活力,为时代聚精神。
(1)结合材料,分析倡导全民阅读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意义。
(2)结合材料,为全民阅读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拍摄的六集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紧紧围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以“劳动铸就中国梦”为主题,用讲故事的方式生动描绘伟大的中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历程,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确立“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这一正确认识,积极倡导“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电视片播出后,迅速引发观众热议,形成了宣传热潮,引起社会热烈反响,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树立“劳动铸就中国梦的思想。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角度,分析“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结论的正确性。
(3)请就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氛围提出两条建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手机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社会文明的标志。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微时代如今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语言生活。不少网络流行语正在给我们传递正能量。如“让我们做一个爱网义士、兴网骑士、守网志士、用网识士、净网卫士,更好地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网络“一点”不远,生活“e路”领先。鼠标点点点最善的音,键盘敲敲敲最真的言。手机在现代社会以其信息传递的快捷、准确,已成为人们进行联系和沟通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使用尤其是在校使用手机往往弊大于利。
材料二:某班同学在用手机上网时,浏览相关信息发现了这样一首诗:
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
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
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
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
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
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
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
加油,同胞!加油,中国!
这首诗集中展示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同学们被深深感染。
(1)结合材料一,某学校开展“自主学习·远离手机”活动,请你从自身实际说一说在校使用手机的危害(答一点即可),并从文化生活角度提一点改进的建议。
(2)结合材料二,谈谈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依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必须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必须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必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如何“坚持立法先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央电视台关于校训的系列报道——“校训是什么”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很多网民纷纷晒出自己母校的校训,在考校中溯源,在品鉴中感慨。比如,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校训出自《易经》,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出自《大学》,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恩明辨笃行”的校训源于《中庸》,香港中文大学“博文约礼”的校训则出自《论语》。可见,校训就是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积淀、传承和弘扬,是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既沉淀着长期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又标注着鲜明的时代气质。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对于不少学生来说,校训影响着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影响他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在今天,校训传递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挖掘校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正是新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恪守校训,实践校训,对于学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取得进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结合材料,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分析挖掘校训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底蕴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的知识,分析恪守校训,实践校训,对于学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取得进步成长的重要作用。
(3)某学校要求各班级召开重温校训的主题班会,请拟定两条主题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8-15个字以内。注意不可写出校训的具体内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 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做好 2022 年冬奥会申办工作。2015年7月30日,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材料中所述举措的依据有哪些?(12 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八大为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国梦”。从根本上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道德的正能量,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材料一:2013年3月5日,讲述雷锋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在南京首日上映出现了4场“零票房”的尴尬局面;次日牵动亿万人心的长春被盗婴儿被害……。这屡屡的残酷社会现实反映了我们部分群体的思想道德的缺失,也为我们敲响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警钟。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视我国思想道德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困扰、心理失衡等问题。
材料二:罗阳超负荷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英雄司机吴斌,遇难前刹车挽救乘客;亿万富翁救员工溺亡,至死保持救人姿势,一股股捍卫真善美的正能量喷薄而出,在于假恶丑的交锋中,不仅治疗着不良道德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创伤,而且有力提升社会公德,捍卫了公平正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美德,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请你为更好地发挥道德正能量建言献策。
(2)请你运用人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谈谈这些“民族的脊梁”的感人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联系实际,请你为开展好向“民族的脊梁”学习的活动设计两条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字数不超过16字。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背景:苏宁易购、 京东商城、当当网、国美在线各大网购平台价格战花样翻新,淘宝“伤城”风云迭起,“双十一、双十二疯抢”“亲,全场五折、包邮”……每年的网购大战成为互联网上最吸引“眼球”的热点。
2015年8月,某校高三(15)班的同学决定围绕“网上购物现状”展开研究学习。
甲组同学对传统商城和网购市场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网购市场必将完全替代传统商城。”理由在于:第一、传统商城市场份额逐步减少,网购交易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我国网购交易规模达到2.8万亿,比2010年增长48 %。第二、网络购物有价格低、购物成本低、不受时间限制等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乙组同学调查到,大家在体验网购的便捷、实惠的同时,却也时不时遭遇网购陷阱。近几年央视3•15晚会收到的各类线索汇总,网购投诉量高居榜首,大多涉及网购陷阱和假冒商品。除此之外,货到付款的盛行让卖家承担着百分之百的风险,他们这样抱怨,发货之后,有的顾客故意找茬不付款,货款无法回笼。乙组同学感慨:“诚信为本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啊!”
(1) 请运用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和评价甲组同学观点是否合理。
(2)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诚信为本。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锅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而,近年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非常严重,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3年初,为响应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了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响应,并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之急速升温。这一活动唤醒了人们的节俭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广泛认同。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为了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议,全国人大从去年以来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例如,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它进一步明确政府监管职责,强化企业防治污染责任,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公益诉讼制度。2014年11月1日通过《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决定》,它进一步拓宽了“民告官”的法律渠道,扩大了可诉行政行为的范围,强化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监督,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行政诉讼制度长期存在的“起诉难、审理难、执行难”问题。2015年3月审议通过《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它进一步明确了无法律依据,地方政府规章不得减损公民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
材料二:近些年来,一些地方政府 “掩耳盗铃”式制发相关文件,标榜征收征用土地的合法性。如今,《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指出,非国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都必须由法律来规定。
材料三:“凑够一撮人就走,管它红灯绿灯。”曾经有一段时间,“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这折射出人们规则意识的淡薄和法治观念的缺失。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打下坚实基础,更好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哲学关于“认识过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修改法律的必要性。
(2) 结合材料三,请你从文化对人的影响、教育的作用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方面为增强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提出几点建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网评涛涛,微博汹涌,舆论喧嚣。这个舆论场的兴起,带来的是民意的张扬和表达的自由,也带来了舆情的混乱。有些事情,本来是有真相的,可调查者多了,反而没有真相了;有些事情,本来很清晰,可经微博这么一搅和,是非曲直变得非常模糊。
材料二: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资金、商品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的同时大量涌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随之渗入。中国人的思想活动空前活跃,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撞,从而使我国价值观出现从封闭到开放,一元向多样化互动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的冲突。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碰撞强烈地冲击着我们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动摇着我们国家和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基础。
(1)根据材料一,有同学认为“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乱”。请你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评析这种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中的文化冲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构建文化安全。
(3)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孰立不起来、强不起来。请你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两条建议。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问时,对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做了如下解释:
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愿意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
(1)结合总理的解释,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倡导全民阅读有何意义?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快餐式阅读”日益盛行。这种阅读方式大多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具有方便快捷、生动、轻松等特点,但往往浮光掠影,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如何从“快餐式阅读”中突围,提升阅读的品味和质量,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应如何看待快餐式阅读。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