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反垄断法》将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该法从1994年开始起草工作,经过长达13年的争论,于2006年6月和2007年7月,经全国人大会常委会2次审议通过。可谓“13年磨一剑”。这表明
①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②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 
③新事物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 
④新事物发展要经历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班“遇难”》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哲学知识
B.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C.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D.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
来源: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同步检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又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是
①邯郸学步  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③唇亡齿寒  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来源: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同步检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各种比赛中,有人尽管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启示我们

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来源: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同步检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说明

A.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B.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C.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需要较长的时间
来源: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同步检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温家宝作重要讲话。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及时调整发展措施,提出了2010年经济工作的6项主要任务。这主要说明

A.新出现的事物总比旧事物优越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墨守成规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   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它启示我们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来源:哲学阶段测试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与下列名言名句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D.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来源:哲学阶段测试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07年面对中国经济过热而出现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我们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 2008年10月,为了化解“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为防止经济出现衰退,我国政府在实际操作上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7月,中央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材料二: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强调,全球经济危机性质,已从金融危机逐渐转为实体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可能最早见底,因为财政状况较好,外汇储备较多,积极财政政策干预力度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国经济维持7%至8%增幅应没问题。
(1)运用物质和意识有关原理,结合材料一阐述你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12分)
(2)金融危机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发展的机遇。请运用辩证法知识,任选两个角度探讨如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实现转“危”为“机”。(6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囚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可见

A.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B.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D.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切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是指

A.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理是

A.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事物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社会制度,它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任何新兴社会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然是充满牺牲、奋斗,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一定会从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据此完成1~2题。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连续性和上升性的统一  
C.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2.前进性是指
A.事物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进的      B.事物发展的总的方向是前进的
C.事物发展的每一步都是前进的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科学发展观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