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所示,A、B是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若在某点释放一初速度为零的电子,电子仅受电场力作用,并沿电场线从A运动到B,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则( )
A.电场力FA>FB B.电场强度EA= EB
C.电势 D.电子的电势能EPA >EPB
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某电场的等势面.一带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由A点运动到B点的径迹如图中实线所示.粒子在A点的速度为vA、电势能为EPA;在B点的速度为vB、电势能为EP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粒子带正电,vA>vB,EPA>EPB |
B.粒子带负电,vA>vB,EPA<EPB |
C.粒子带正电,vA<vB,EPA<EPB |
D.粒子带负电,vA<vB,EPA>EPB |
等量异号点电荷+Q和Q处在真空中,O为两点电荷连线上偏向+Q方向的一点,以O点为圆心画一圆,圆平面与两点电荷的连线垂直,P点为圆上一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圆上各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
B.圆上各点的电势相等 |
C.将试探电荷+q由P点移至O点电场力做正功 |
D.将试探电荷+q由P点移至O点,它的电势能变大 |
如图,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MN将空间分成I和II两个区域。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粒子以速度从平面MN上的点水平右射入I区。粒子在I区运动时,只受到大小不变、方向竖直向下的电场作用,电场强度大小为E;在II区运动时,只受到匀强磁场的作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求粒子首次从II区离开时到出发点的距离。粒子的重力可以忽略。
图中虚线为一组间距相等的同心圆,圆心处固定一带正电的点电荷。一带电粒子以一定初速度射入电场,实线为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a、b、c三点是实线与虚线的交点。则该粒子( )
A.带负电 |
B.在c点受力最大 |
C.在b点的电势能大于在c点的电势能 |
D.由a点到b点的动能变化大于有b点到c点的动能变化 |
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AB:BC=1:2,B点位于A、C之间,在B处固定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当在A处放一电荷量为+q的点电荷时,它所受到的电场力为F;移去A处电荷,在C处放电荷量为-2q的点电荷,其所受电场力为( )
(A)-F/2 (B)F/2 (C)-F (D)F
空间中P、Q两点处各固定一个点电荷,其中P点处为正电荷,P、Q两点附近电场的等势面分布如图所示,a、b、c、d为电场中的4个点,则( )
A.P、Q两点处的电荷等量同种 |
B.a点和b点的电场强度相同 |
C.c点的电势低于d点的电势 |
D.负电荷从a到c,电势能减少 |
如图,匀强电场中有一半径为r的光滑绝缘圆轨道,轨道平面与电场方向平行。a、b为轨道直径的两端,该直径与电场方向平行。一电荷为q(q>0)的质点沿轨道内侧运动.经过a点和b点时对轨道压力的大小分别为Na和Nb不计重力,求电场强度的大小E、质点经过a点和b点时的动能。
一电荷量为q(q>0)、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的作用下,在t=0时由静止开始运动,场强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不计重力,求在t=0到t=T的时间间隔内
(1)粒子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粒子沿初始电场反方向运动的时间。
半径为R,均匀带正电荷的球体在空间产生球对称的电场;场强火小沿半径分布如图所示,图中E0已知,E-r曲线下O-R部分的面积等于R-2R部分的面积。
(1)写出E-r曲线下面积的单位;
(2)己知带电球在r≥R处的场强E=kQ/r2,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该均匀带电球所带的电荷量Q为多大?
(3)求球心与球表面间的电势差△U;
(4)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负电荷在球面处需具有多大的速度可以刚好运动到2R处?
如图所示,高速运动的α粒子被位于O点的重原子核散射,实线表示α粒子运动的轨迹,M、N和Q为轨迹上的三点,N点离核最近,Q点比M点离核更远,则
A.α粒子在M点的速率比在Q点的大 |
B.三点中,α粒子在N点的电势能最大 |
C.在重核产生的电场中,M点的电势比Q点的低 |
D.α粒子从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对它做的总功为负功 |
如图所示,平面是无穷大导体的表面,该导体充满的空间,的空间为真空。将电荷为q的点电荷置于z轴上z=h处,则在平面上会产生感应电荷。空间任意一点处的电场皆是由点电荷q和导体表面上的感应电荷共同激发的。已知静电平衡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则在z轴上处的场强大小为(k为静电力常量)
A. | B. | C. | D. |
如图,电荷量为q1和q2的两个点电荷分别位于P点和Q点。已知在P、Q连线至某点R处的电场强度为零,且PR=2RQ。则
A.q1=2q2 | B.q1=4q2 |
C.q1=-2q2 | D.q1=-4q2 |
下列选项中的各圆环大小相同,所带电荷量已在图中标出,且电荷均匀分布,各圆环间彼此绝缘. 坐标原点O 处电场强度最大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