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物质全部来自土壤;
材料二:17世纪,比利时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种在装有90千克泥土的木桶里,只浇水。经过五年,再次称重,柳树质量已达80多千克,而泥土减少却不到100克,如图甲所示。
材料三:18世纪,英国普利斯特利通过如图乙实验发现,A钟罩内的小鼠很快死亡,B钟罩内的小鼠却可活较长时间。
材料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发现绿色植物在光下还能合成淀粉等物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现象称为光合作用。

1.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成立,则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为

2.普利斯特利实验说明了

3.如今,依据碘能使淀粉变色的特点,常通过检测淀粉来判断植物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为便于观察,需进行如图丙的实验,当实验结束取出小烧杯后,可观察到酒精和叶片的颜色分别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实验探究
(一)生活中一些人酗酒后,情绪激动,喜怒无常......酗酒对人体有危害吗?仕轩同学希望通过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来寻找答案。在室温条件下,他选用10只大小一致的成年水蚤做了A、B两组实验,观察水蚤10秒心跳次数。方法是:
① A组:每只水蚤先放在清水中计数,重复3次。
② B组:将A组的水蚤分别移入体积分数为5%的酒精中计数,同样重复3次。
③ 处理数据:分别计算出A、B两组实验数据的平均值。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仕轩同学在实验中所提出的问题是:
(2)A组和B组是对照实验,你认为实验的变量是
(3)仕轩同学在实验中,用了10只水蚤,并且重复做3次,然后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二)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仕轩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如下数据:

(4)将上面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曲线图。

(5)根据表格和曲线可知,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水蚤心率逐渐,直至死亡。
(6)结合这个探究实验,请你谈谈酗酒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将20只生长发育状态相似的蝌蚪,平均分成A、B两组,A组饲喂少量甲状腺激素,蝌蚪的个体发育变化迅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变成了一群小型青蛙,而不饲喂甲状腺激素的B组蝌蚪则按常规发育。
(1)此实验说明。在本实验中B组实验起到作用。
(2)如果要进一步说明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你认为最合理的设计是:
(3)要想在实验室观察青蛙的发育全过程,适宜的培养条件应该是(填序号)。
①适宜的温度 ②低温 ③玻璃缸密闭 ④玻璃缸敞口 ⑤未被污染的河水 ⑥自来水
(4)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不同环境中的青蛙的体色是不同的,但都与其周围的环境基本一致。这说明生物与环境是的。
(5)在某偏僻山区的小溪里有许多大型的蝌蚪,但周围青蛙较少,同时发现当地居民大脖子病的发病率较高,由此可以推断出该地区的婴幼儿患症的可能性较大。根据遗传学的原理推断,这种症状能否遗传给下一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
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如图)。

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液面在环割处下方。
④放在阳光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常是学者热烈争辩的课题。
甲学者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在寒冷的北极圈地层里常发现有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中的鸟类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够保温的羽毛构造。
论点三:像恒温动物中的哺乳类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脉空隙,这原先是血液流经之路。
乙学者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反驳甲学者的论点:
论点四: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分析,一般而言,恐龙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五: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至阳光较多、气候较暖和的地方。
论点六: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非防止身体散热。
论点七:今日许多的变温动物如爬行类,其骨骼也呈现高度管脉化,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的恒温动物,骨骼的管脉化程度则偏低。
(1)乙学者所提的论点四至论点七中,论点与甲学者所提的任一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
(2)若乙学者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而提高体温,他所持的理由是
A.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故不需要阳光
B.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
C.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阳光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芳学着妈妈做馒头:将适量酵母粉与面粉混匀后,加入适量清水揉和成面团,然后将面盒放入温水锅中。为了使面团发得更快,她将温水锅中的水换成了刚烧开的热水。一段时间后将面团取出做成馒头。结果,小芳蒸出的馒头不如妈妈做得松软多孔。请分析回答:
(1)酵母粉中含有酵母菌,它的营养方式是,它与细菌的细胞相比,其结构的最主要区别是
(2)分析上面的过程,小芳不成功的原因
(3)小芳经过思考提出了如下问题:温度会影响酵母菌的生活吗?请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
(4)小芳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她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然后倒入透明的玻璃瓶中,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把装置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瓶内液体冒出气泡,气球胀大(如图所示)。瓶内液体冒出的气体是。小芳设计的实验存在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指出来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三个同学对植物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都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三人分工合作,都以大豆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现将他们的实验设计与数据结果整理于下表。请认真分析表格内容,回答有关问题:(表中未说明部分,均认为条件适宜)

学生名称
装置标号
温度(℃)
湿度
光照
种子数
发芽率(%)

A
25
潮湿
有光
100
96
B
8
潮湿
有光
100
0

C
25
干燥
无光
100
0
D
25
潮湿
无光
100
98

E
25
潮湿
有光
5
100
F
25
潮湿
无光
5
100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是为了探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乙同学实验设计的对照组是
(3)丙同学设计的实验与甲乙两同学的相比,不足之处是
(4)从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5)在适宜的条件下,A、D二组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的原因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后,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洗手前后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该小组同学的讨论对话,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并回答:
甲:洗手前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一样多吗?
乙:利用培养基,怎样证明手上有细菌和真菌呢?
丙:将手上的细菌和真菌在培养基上接种时,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1)若以甲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那么你所做出的假设应是
(2)请你帮他们将下面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步骤进行排序: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A. 培养 B. 接种 C. 观察 D.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

(3)依据丙同学的叙述,请你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只要求答要点)。
(4)在观察现象时,发现两培养基上的菌落都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可判断这是(细菌、真菌)菌落。
(5)请你预测实验的结果: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下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中央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

(1)玉米中富含淀粉、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玉米种子的中。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将装置放在暗处一段时间后,小烧杯中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证明玉米幼苗的呼吸作用产生了
(3)若小烧杯中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则要探究的问题是。要验证这一问题,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其对照实验装置中小烧杯里的液体应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植物生理作用的知识后,某兴趣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请分析回答:
①取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后,将植株枝条上长势、大小相同的三个叶片分别置于A、B、C三个透明塑料软瓶内,密封瓶口,设为甲装置,其他处理见图;
②将甲装置移到光下6小时;
③分别将A、B、C瓶的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中,打开阀门,轻挤塑料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④取下三瓶内的叶片,分别用乙装置脱色;
⑤取出叶片,漂洗后滴加碘液。

⑴观察甲装置可知:A与B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B与C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A与C不能构成对照实验,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个变量。
⑵步骤③中,从A瓶挤出的气体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该瓶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这是叶片进行作用产生的;从B瓶、C瓶挤出的气体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是:C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所吸收,而B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是被叶片进行的作用所消耗。
⑶步骤④用乙装置脱色时,大烧杯内装的液体是,小烧杯中的液体将变成色。
⑷步骤⑤滴加碘液后,变蓝的是取自瓶的叶片。实验证明:绿叶制造淀粉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所需的原料有二氧化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组同学为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选择一种盆栽的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请你一起参与探究并分析回答。]
(1)为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
果的影响,你采取的方法是:

经过(1)的方法后,将实验装置放到阳
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再同时摘下叶片A、B,
利用酒精隔水加热进行脱色处理,然后滴加
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实
验现象。
(2)叶片A绿色部分的实验现象是
(3)通过对叶片A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实验现
象的比较,可以证明
(4)装置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5)通过对叶片A绿色部分和叶片B绿色部分实验现象的比较,可以证明
(6)若将装置中的"透明塑料袋"改为"黑色塑料袋",同时取走氢氧化钠,重复上述一样的实验步骤,则通过比较叶片A、B绿色部分的实验现象可以证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强在学习了昆虫的生殖与发育相关知识后,产生了探究的兴趣,便买回20只家蚕幼虫,进行饲养与实验。
(1)在饲养家蚕过程中,小强发现桑叶很有限,于是设想:青菜叶是否能用来饲养家蚕呢?对此他进行了探究实验:
①将20只家蚕幼虫等分成甲、乙两组,放置在相同且适宜家蚕生长发育的纸盒中,甲组用桑叶饲养,乙组用等量的饲养,每天清理纸盒。
②经过20多天后,甲组家蚕幼虫长大、成熟,吐丝结茧;乙组家蚕幼虫却不食、变小、死亡。由此,小强得出结论:
(2)甲组家蚕幼虫经过吐丝结茧、化蛹、羽化成蚕蛾、交配、产卵后,小强得到了许多蚕卵。小强认为,蚕卵的孵化需要20℃~25℃的条件。为此,他做了探究实验:选取20粒蚕卵等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放置于10℃的环境中,乙组放置于23℃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10多天后,观察两组蚕卵的孵化情况。
①小强此实验探究的是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②请你写出支持小强假设的实验现象(预测):甲组蚕卵,乙组蚕卵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早春温室种桃,成熟早,价格高,已成为果农增收的重要方式,为进一步提高桃树的授粉率,果农把熊蜂的蜂巢也搬进了温室,经熊蜂传粉的桃花,其坐果率达到95%。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熊蜂与普通蜜蜂一样,它的发育也要经过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经过熊蜂的传粉,受精后桃花的多数结构凋落,惟有子房继续发育,并最终发育成  
(3)温室内的温度与桃子产量有着密切联系。为探究这一问题,生物科技实验小组将某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适宜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

植物吸收的CO2主要用于。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如果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则温度控制在时,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为提高桃子的产量,夜间可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目的是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

(1)图甲是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选用的是绿豆的幼根,第一天,先对所选幼根进行标记,标记的方法是。通过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2)在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时,将燃烧的蜡烛放入乙装置内,蜡烛熄灭,说明,该实验在设计上的明显不足是 。
(3)图丙示"测定人的反应速度"实验,能够反应受测者的反应速度的数值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生物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