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环节。
(2)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实验,在胚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
对潍坊部分栽培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青州蜜桃的花两性,单生 ②昌乐西瓜是雌雄同株植物,自花传粉
③青州银瓜雌花单生,瓠果呈短圆形 ④潍坊烟草圆锥花序顶生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如果在根尖的不同部位做标记,一段时间后发现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A.伸长区 | B.分生区 | C.根冠 | D.成熟区 |
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查阅资料发现,玉米幼苗能在黑暗中生长较长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实验材料。于是他们利用玉米幼苗、大纸板箱等器材进行实验,以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请你按照下表中的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
步骤一 |
选择10盆长势良好且大小相近的玉米幼苗,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标为A组和B组。 |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
步骤二 |
(1) | 设置对照实验 |
步骤三 |
(2) | 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的干扰 |
步骤四 |
(3)几天后,观察,并做好记录。 |
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
步骤五 |
比较A、B两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得出结论 |
"滩涂能种菜,海水能灌溉。"这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曼托夫勒的预言,如今在盐城沿海滩涂上已逐渐变成现实。盐碱地上的植物能强烈的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原因是
A. | 根毛细胞吸胀作用大 | B. | 根毛细胞液浓度大 |
C. | 根毛细胞呼吸旺盛 | D. | 叶肉细胞蒸腾作用强 |
2014年山东省运动会将在我市举办,为当好东道主,园林工人正美化、绿化济宁城,右图所示正在给一些刚移栽的树木输液(主要成分是水和无机盐)。为提高树的成活率,你认为输液管的针头必须插入到树干的
A. | 树皮 | B. | 木质部 |
C. | 韧皮部 | D. | 形成层 |
一绿色植株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绿叶,把主叶脉剪断(如图所示),然后将植株放在阳光下照射2~4小时,发现B区不能正常制造淀粉,其中原因是B区叶片缺少
A.叶绿素 | B.光 |
C.二氧化碳 | D.水 |
下列关于生产实践中涉及的生物学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A.合理密植是为了增加作物叶片吸收光能的面积 |
B.幼苗移栽时根部带土坨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 |
C.种植蔬菜的温室在夜间适当降温是为了减弱呼吸作用 |
D.早春播种覆盖塑料薄膜是为了提高地表温度 |
“不打农药可抗虫,少吃化肥也长壮,仅用雨水照样活”的“绿色超级稻”,你听说过吗?作为全球水稻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农药和化肥最多的国家,而水稻用水占了全国总耗水量的一半以上。残留的农药最终进入人们的餐桌;长期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耗水量不断增加等等,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科学家启动了“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数据库。科学家们研究每个基因的作用,进而培育出高产抗病的“超级水稻”。2008年,上海科学家培育出的节水抗旱的“绿色超级稻”已经在全国一些地区推广种植。
(1)作为餐桌上的主食,大米的营养储存于水稻种子结构的______中。
(2)施用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因为化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______。
(3)“残留的农药最终进入人们的餐桌”,说明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的积累,最终将危害 的健康。
(4)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限的。
(5)你认为,“绿色超级稻”的推广种植,对环境保护有什么积极意义?
水仙花球茎富含的有机物是叶片制造的,叶片光合作用所需的水是根吸收的,有机物和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分别是( )
A.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 B.自下而上,自下而上 |
C.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 D.自上而下,自上而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