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飞速发展,密闭的飞船舱中是如何获得氧气并净化舱里的空气呢?为探究其反应原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常温下,过氧化钠(Na 2O 2)固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成氧气,并收集干燥纯净的氧气
【实验步骤】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目的,作出了如下实验设计,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实验室常用装置B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要得到纯净干燥的CO 2与Na 2O 2反应,选择装置的组合顺序是B→ E→F (填装置编号),你选择该装置的目的是: .
(3)若要收集到纯净干燥的氧气,还需将上述所得氧气先通装置C、E,最后用装置G来收集,其中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装置E 的作用是: ,证明气G中氧气你收满的方法是: .
【反思与评价】
(4)反应后装置F中的过氧化钠固体是否完全反应?
取少量该固体与试管中,加入水后观察到有 产生,说明过氧化钠没有完全反应.
(5)某同学还想到实验室用装置A也能制得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但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飞船舱内不能用此法提供氧气请说明理由: (合理即可).
某学习小组对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实验。
实验活动一:用酸碱指示剂探究酸与碱反应的过程。
【实验1】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
实验方法与操作 |
实验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① |
取3mL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1、2滴酚酞溶液 |
|
加入稀盐酸后,NaOH溶液中 (填离子符号)浓度减小,进而证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
② |
向上述溶液逐渐滴入稀盐酸,振荡 |
溶液刚好褪色 |
|
③ |
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再滴2滴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振荡后,再次滴入微量稀盐酸,振荡 |
|
(1)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NaOH溶液,所需水的质量是 g。
(2)向上述刚好褪色的溶液中加入 (填字母序号)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A.MgCl 2溶液
B.稀H 2SO 4
C.AgNO 3溶液
D.Ba(OH) 2溶液
实验活动二:用变色硅胶验证酸与碱反应生成了水。
【查阅资料】Ⅰ.变色硅胶吸水后由蓝色变为红色。
Ⅱ.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醋酸钠和水。
【实验2】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讨论与交流】
(3)证明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有水生成的现象是 。小芳认为【实验2】不严密,还应补充的实验是 。
(4)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的U形管内液面左低右高,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无水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放热或 。
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树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病原线虫从松树的伤口进入,寄生在树脂道中,大量繁殖后遍及全株,造成水分输送受阻、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合成急剧减少。
目前,防治松材线虫主要措施是给松树"注射"一种有效成份是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注药方法是在松树树干基部斜钻出一个小孔,在小孔上插入药剂瓶(如图),依靠树体自身的输导功能将药液运输到树体各个部位,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已知每瓶药剂的质量是50克,苦参碱的质量分数为0.3%.欲利用质量分数30%的苦参碱原液,配制这样的免疫激活剂50000瓶,需要原液的质量是多少?
最近,国外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在锌原子周围聚合咪唑钠(C 3H 3N 2Na)和苯并咪唑(C 7H 6N 2)两种有机物的新型玻璃,与硅原子周围聚合各种无机物的传统玻璃相比,具有更好的透光性和延展性。
(1)硅元素与锌元素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不同。
(2)新型玻璃具有更好的延展性,这属于物质的 (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请列式计算咪唑钠(C 3H 3N 2N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小金为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将干燥的O 2从导管a通入U形管(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如图所示);待U形管内充满O 2后,在导管b处连接一活塞推至底部的注射器收集20mLO 2后在导管a处连接乳胶管并用止水夹夹紧,如图乙所示。
步骤2:一段时间后,观察U形管内的铁丝其现象如表所示。
观察对象 |
现象 |
①干燥的普通铁丝 |
没有明显变化 |
②潮湿的普通铁丝 |
较多红褐色锈斑 |
③潮湿的纯铁丝 |
没有明显变化 |
(1)步骤1中,检查U形管内是否已充满O 2的方法是 。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之一是需要 O 2,在此实验中能支持此条件的证据是 。
(3)通过对比实验现象,此实验还可得出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请你一起研究学习,并回答有关问题.
研究主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相关信息:一定体积的溶液中,离子的数目越多,其离子的浓度越大.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曲线所示.
①写出Ba(OH)2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甲曲线M点时混合液体呈 色;
③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M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OH﹣结合成H2O,Ba2+和SO42﹣结合成BaSO4
B.M点时离子浓度几乎为零
C.M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
(2)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Na2SO4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上图乙曲线所示.
①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开始至完全反应过程中,电导率减小,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B.电导率下降到最低点时仍然较大,表明溶液中还存在较多离子
C.整个实验过程中,溶液中Na+数目一直增大
②N点时,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③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 (填“增大”或“减小”).
(3)拓展:①请根据示例仿写离子方程式.
示例AgNO3+NaCl=AgCl↓+NaNO3离子方程式:Ag++Cl﹣=AgCl↓
仿写:BaCl2+Na2SO4=BaSO4↓+2NaCl离子方程式: .
②向一定量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溶液先变浑浊后浑浊逐渐消失.请推测此过程的溶液中Ca2+的浓度变化情况 .
化学兴趣小组探究金属的性质时,将一段去除氧化膜的镁条,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静置,发现试管中有灰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
灰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猜想假设】
小华认为灰白色沉淀为碳酸镁(MgCO 3),其他同学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小华的猜想,理由是 .
小宇认为由于反应后氯化镁的生成量偏多,灰白色沉淀为不能再溶解的氯化镁固体.
小彤认为灰白色沉淀为脱落的镁粉细颗粒.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①取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加入适量的氯化镁固体 |
氯化镁固体 (选填"溶解"或"不溶解") |
小宇猜想错误 |
②取适量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盐酸中 |
(选填"有"或"没有")气泡冒出 |
小彤猜想错误 |
基于以上探究与分析,原有猜想均遭到了否定.
【查阅资料】
HCl+AgNO 3═HNO 3+AgCl↓,AgCl是一种白色沉淀.
【实验探究2】
他们又另取灰白色沉淀放入试管中加热,将蘸有硝酸银溶液的玻璃棒伸入试管内,玻璃棒上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证明产生了 气体.再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悬于试管口,试纸变 色.
同学们请教老师后得知,足量的镁与稀盐酸反应时,溶液会经历从酸性到碱性且碱性逐步增强的过程,从而生成了碱式氯化镁沉淀.据文献介绍,碱式氯化镁存在多种组成结构,化学通式可表示为Mg x(OH) yCl z•mH 2O(其中2x﹣y﹣z=0,0≤m≤6).
【反思拓展】
(1)做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镁条的用量宜少不宜多.
(2)铁片和铜片放入稀硫酸中产生的现象也不相同,据此推测出铁的活性比铜 .还可根据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来确定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菱铁矿和赤铁矿一样,也是工业上冶炼铁的一种矿物。某种菱铁矿中铁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碱式碳酸亚铁,为测定碱式碳酸亚铁[xFeCO3•yFe(OH)2•zH2O]的组成,华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查阅资料】
a.碱式碳酸亚铁受热会完全分解生成FeO、CO2和H2O。
b.FeO是一种黑色粉末,它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可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铁。
c.石灰是NaOH及CaO的混合物,可以吸收CO2和H2O
【实验步骤】
(1)检查装置的 后,准备称取3.40g碱式碳酸亚铁粉末放在装置B中,连接仪器。
(2) ,鼓入一段时间空气,准确称量装置C、D、E的质量。
(3)关闭弹簧夹K,加热装置B至装置C中导管末端无气泡冒出,再打开弹簧夹K,缓缓通空气一段时间,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4)再次准确称量装置C、D、E的质量,所得数据如下
装置C/g |
装置D/g |
装置E/g |
|
加热前 |
200.00 |
180.00 |
180.00 |
加热后 |
200.36 |
180.88 |
180.00 |
(5)图,分析表中数据可知:3.40g碱式碳酸亚铁受热分解过程中生成H2O的质量为 g,CO2的质量为 g,装置E的作用是 。
【实验结论】
在xFeCO3•yFe(OH)2•zH2O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之比为 。
【实验反思】
(1)装置A的作用是 。
(2)实验结束后,装置B中的残留固体可能全部是FeO.也可能全部是Fe3O4.还可能是 。
(3)为了得到装置B中残留固体的组成,华雪同学称得装置B中残留固体质量为2.24g后,通过计算可知:残留固体的组成及各成分的质量为 。
小华同学通过阅读课外资料得知,潜水艇中常用过氧化钠(Na2O2)作为供氧剂,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于是她用如图所的装置来制取CO2并验证其与Na2O2的反应。
(1)装置B的作用是 。
(2)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E中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 ;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高阳为此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Na2O2
猜想三Na2CO3和NaOH
你认为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振荡 |
固体完全溶解, |
样品中一定没有Na2O2 |
②取少量实验①所得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猜想三正确 |
③取少量实验②所得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加入 溶液,振荡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反思与评价】反应后装置C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含有NaOH,原因可能是 。
某化学课堂正在进行,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他们的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
【演示实验】老师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加入NaHCO 3粉末,点燃酒精灯,对试管预热后集中加热,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CO 2.继续加热至无气体产生后撤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问题提出】实验后,同学们对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粉末产生了兴趣:剩余粉末由什么物质组成?
【猜想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固体粉末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和Na 2CO 3;猜想三:Na 2CO 3。
【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方案一 |
取适量粉末溶于水后向溶液中滴入2滴酚酞溶液,摇匀 |
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
小明根据实验现象认为猜想一成立。小组讨论后,大家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案二 |
步骤一 |
取适量粉末溶于水后加 入过量的BaCl 2溶液 |
|
猜想一不成立 |
步骤二 |
取步骤一的上层清液加入MgCl 2溶液2﹣3mL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三成立 |
【评价交流】小华认为步骤二也可以用MgSO 4代替MgCl 2,大家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 。
【拓展延伸】请你总结上述实验成果,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慢慢通入CO 2气体,看不到明显现象。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所得溶液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完成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査阅资料】资料一:将CO 2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可能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先发生反应:2NaOH+CO 2═Na 2CO 3+H 2O
当NaOH反应完全后,继续发生反应: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資料二;Ca(HCO 3) 2易溶于水;CaCl 2溶液与NaCl溶液均呈中性; NaHCO 3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通过讨论,提出了以下四种猜想
猜想一:溶质为NaOH和Na 2CO 3
猜想二:溶质全为Na 2CO 3
(1)你认为猜想三:溶质为
猜想四:溶质全为 NaHCO 3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过程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 |
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 中,加入过量CaCl 2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2)猜想 不成立 |
② |
取适量步骤①反应后的上层清 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
(3)现象为 |
猜想二不成立 |
③ |
取适量步骤①反应后的上层清 液,加入适量稀HCl |
有气泡产生 |
(4)猜想 成立 |
【实验总结】针对上述实验,实验小组的同学总结并写出了上述探究过程中的各步反应方程式。
(5)你认为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添加酸碱指示剂。某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试管中溶液不变色。于是针对此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科学探究。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二: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
猜想三: 。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觉得猜想一不正确,其理由是: 。
(2)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
pH (填“>”、“=”或“<”)7 |
猜想二不成立 猜想三成立 |
②请你设计另一个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案一不同),验证猜想三成立,并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猜想三成立 |
实验室有一瓶配制数天的Na 2SO 3溶液,现在对其成分进行检测:
【成分猜想】猜想一:只有Na 2SO 3;
猜想二: ;
猜想三:既有Na 2SO 3,也有Na 2SO 4。
【查阅资料】①Na 2SO 3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Na 2SO 4.②BaSO 4
不溶于稀盐酸和稀硫酸。③Na 2SO 3和盐酸、硫酸反应均生成SO 2。
【方案设计】
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一 |
①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②再加入足量的BaCl 2溶液 |
|
猜想三正确 |
二 |
①加入足 量的稀硫酸 ②再加入足量的BaCl 2溶液 |
有气体和白色沉淀生成 |
猜想一或猜想三正确 |
【方案分析】
(1)方案一中的实验现象为 ;方案一中加入BaCl 2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方案二的设计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若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结论】通过分析比较,方案设计 (填"一"或"二")合理。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过氧化氢分解进行探究。
Ⅰ.【探究一】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因素
分别取5mL H2O2溶液进行实验,测定产生4mL O2所需时间,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
H2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温度℃ |
MnO2粉末用量/g |
反应时间 |
① |
30 |
35 |
0 |
t1 |
② |
30 |
55 |
0 |
t2 |
③ |
5 |
20 |
0.1 |
3s |
④ |
15 |
20 |
0.1 |
1s |
(1)对比①②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越快,则t1 t2(填“>”“=”“<”)
(2)能说明过氧化氢分解快慢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合理的结论是 。
【交流探讨】MnO2属于金属氧化物,其它金属氧化物能否起到类似MnO2的催化作用?
Ⅱ、【探究二】探究Fe2O3是否对过氧化氢分解起催化作用
操作步骤 |
实验情况记录 |
结论 |
|
① |
A试管上方带火星的木条未复燃 B中出现气泡快,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Fe2O3 (填“不影响”、“减慢”或“加快”)过氧化氢分解 |
|
② |
将B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把滤渣烘干、 。 |
固体质量0.2g |
Fe2O3质量未变 |
③ |
C试管上方带火星的木条 , D试管中溶液变成 色 |
Fe2O3可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
【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分解快慢受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一定量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一:CaCl2、Ca(OH)2和HCl;
猜想二:CaCl2和Ca(OH)2
猜想三:CaCl2;
猜想四:CaCl2和HCl
同学们认为猜想一肯定不成立,原因是① (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 滴酚酞试液,振荡。 |
② |
猜想二不成立 |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
③ |
猜想三不成立, 猜想四成立 |
【实验反思】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