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利用缺铁性氧化物[Fe(1-y)O]进行CO2再资源化研究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的质量分数:Fe(1-y)O小于Fe3O4 |
B.如该研究成熟并广泛应用,能缓解温室效应 |
C.反应①为化合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
D.整个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
某同学在学习CO2的性质后,对CO2的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将镁带点燃后放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镁带继续燃烧,瓶壁上出现黑色物质,他作出如下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 B.二氧化碳灭火器能扑灭一切火灾 |
C.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 D.CO2能支持镁带燃烧 |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
B.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
D.大气中CO2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
混合气体由CO、CO2、H2、N2组成,依次通过足量灼热的焦炭、灼热的氧化铜、澄清石灰水,最后得到的气体是( )
A.N2和H2 | B.N2和CO2 | C.N2和H2O | D.N2和CO |
学校禁止吸烟,是因为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有害学生健康,其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
A.CO2 | B.CO | C.N2 | D.SO2 |
将二氧化碳中混入的一氧化碳除去,得到较纯净的二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
B.点燃该混合气体 |
C.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
D.将集气瓶口朝上,移开玻璃片使一氧化碳气体自动逸出 |
下列气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A.一氧化碳 | B.氧气 | C.氢气 | D.二氧化碳 |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祸首 | B.二氧化碳固体(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
C.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 D.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 |
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NO+2CO→N2+2CO2。该反应中属于氧化剂的是
A.NO | B.CO | C.N2 | D.CO2 |
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 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 ,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
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
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通过水的电解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
B.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 |
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
D.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
实验室不能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而能用大理石粉末与稀硫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由此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A.块状大理石与稀硫酸不反应 |
B.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的组成、结构不同 |
C.反应物之间接触面积越大,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
D.块状大理石与大理石粉末的化学性质不同 |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A.点燃CO时,发生爆炸 ──点燃前可能没有检查CO的纯度 |
B.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严 |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 ──由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
D.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 ──红磷过量 |
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物质用途 |
B. 元素之最 |
液态氧气:火箭的燃料 二氧化碳:温室肥料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2 |
C.物质鉴别 |
D.环保知识 |
盐水和蒸馏水:蒸干后观察现象 氧气和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
减缓“温室效应”:开发新能源 防治“白色污染”:减少白色塑料的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