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一些现象和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异味——活性炭有吸附性 |
B.蜡烛一吹即灭——空气流动使蜡烛降温至其着火点以下 |
C.铝质饭盒不宜贮存酸性食品——铝易与酸性溶液反应 |
D.用醋酸浸过的铁钉很易锈蚀——醋酸对铁钉锈蚀起催化作用 |
野炊结束后及时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 B.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
教育部2014年1月29日发布校园全面禁烟。—个烟头可能引起一场火灾,防火从细心做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的“罪状”是
A.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 B.提供可燃物 |
C.提供氧气 |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下列有关爆炸的说法你认为符合科学道理的是:
A.只有点燃火药才能发生爆炸现象 |
B.只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后才可能发生爆炸 |
C.空气与可燃性气体或可燃性微粒混合,在有限空间中遇明火很有可能发生爆炸 |
D.只要将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就一定发生爆炸 |
.以下是大黄同学对化学实验现象观察的记录,其中错误的是
A.硫磺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
B.鸡蛋清溶液中加入浓硝酸,微热后,出现黄色不溶物 |
C.化纤布料灼烧,燃烧比较缓慢,有特殊气味,趁热可以拉成丝 |
D.灼烧PE(聚乙烯),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 |
实验室常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
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 |
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 |
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
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 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
B.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
C.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
D.相连的曹军木船无法及时隔离 |
分析推理是化学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分子、原子是不带电的粒子,但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原子 |
B.碱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一定是碱 |
C.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CO2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所以CO2是酸 |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所以灭火也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
我们看到“农家乐”灶头炉膛中柴禾架空时烧得更旺。这是因为 ( )
A.散热更快 | B.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
C.使着火点降低 | D.柴禾与空气中氧气接触更充分 |
下面化学知识应用示例错误的是( )
A.蒸发结晶——海水晒盐 |
B.乳化原理——用洗洁精洗涤油腻的餐具 |
C.防火灭火——身上衣服着火,迎风快跑 |
D.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食用加碘盐预防甲状腺疾病 |
下列做法或认识科学的是
A.厨房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 |
B.用硬水洗衣服比用软水洗效果好 |
C.防煤气中毒,煤炉上放一盆水 |
D.垃圾经分类回收处理可转化为资源 |
—个烟头可能引起一场火灾,防火从细心做起。烟头在火灾发生中的“罪状”是( )
A.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 B.提供可燃物 |
C.提供氧气 | 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对比实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课本中设计的下列实验不属于对比实验的是
A.铁钉锈蚀实验 | B.鉴别硬水与软水 |
C.制作叶脉书签 | D.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
B.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
C.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
D.化合物都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