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在复习阶段在笔记本上对化学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
①用pH试纸测得某地下水的pH为5.2;
②粗盐提纯时需把蒸发皿中的水蒸干才能停止加热;
③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利用汽油的乳化功能;
④小明家的农作物出现了叶色发黄、倒伏现象,他选择了KNO3肥料;
⑤用点燃的方法可以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⑥雨水的pH=5.6,该雨水为酸雨;
⑦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物失火,可用CO2灭火器;
⑧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⑥ | B.②④⑧ | C.②⑤⑦ | D.④⑦ |
类推是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A.燃烧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
C.酸雨的pH值小于7,所以pH值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
D.有机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
下列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①既能说明酸碱发生了中和反应,又能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②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既能说明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又能说明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
④既能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又能说明二氧化碳是一种酸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下列图象分别对应四种实验操作过程,不正确的是
A.甲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
B.乙表示向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分别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
C.丙表示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 |
D.丁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
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甲表示水通电分解产生的气体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
B.图乙表示两份完全相同的双氧水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产生的O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
C.图丙表示往锌中加入足量的稀H2SO4,产生的H2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 |
D.用水稀释pH=10的溶液 |
下列实验操作中,一定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在甲烷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通过产生水的现象证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 |
B.50mL水和50mL酒精配制成100mL酒精溶液 |
C.通过滴入酚酞溶液确定纯碱中是否有无烧碱 |
D.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加热蒸发25g水,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盐酸 |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
B.向氯化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出现大量白色沉淀。 |
C.向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
D.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一定无关的是
A.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
B.用稀硫酸处理印染厂的碱性废水 |
C.在蚊虫叮咬处涂抹稀氨水可以减轻蚊虫分泌出的蚁酸造成的痛痒 |
D.在工业上,用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制取氢氧化钠 |
X、Y、Z三种物质的近似pH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一定是稀盐酸 | B.酚酞溶液遇Z溶液变红色 |
C.Y溶液是中性溶液 | D.X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
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大量食用的是
A.山楂汁(pH:2.1~2.8) | B.玉米粥(pH:7.1~8.0) |
C.牛奶(pH:6.3~6.6) | D.苏打水(pH:8.6~10.2) |
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
B.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所以含有氢元素的物质一定是酸 |
C.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所以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 |
D.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
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实际相符,且书写正确的是
A.用点燃的方法可彻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2CO+O22CO2 |
B.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波尔多液: 2Fe + 3CuSO4 = Fe2(SO4)3 + 3Cu |
C.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的原理:6HCl + Fe2O3 = 2FeCl3 +3 H2O |
D.医疗上用氢氧化镁中和胃酸过多: Mg(OH)2 + H2SO4 = MgSO4 + 2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