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称量、计算、溶解 | B.计算、溶解、称量 |
C.计算、称量、溶解 | D.溶解、称量、计算 |
对“10%的食盐溶液”的含义解释错误的是
A.100g食盐溶液中溶解了10g食盐 |
B.100g水中溶解了10g食盐 |
C.将10g氯化钠溶解在90g水中所得的溶液 |
D.将食盐和水按1:9的质量比配成的溶液 |
下列措施中,一定能把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A.降低温度 | B.增加溶剂 | C.充分搅拌 | D.增加溶质 |
下列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实验操作失误,会引起质量分数降低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量3.2g氯化钠时,误将砝码放在左盘,并使用游码 |
B.用量筒量取水时,面对刻度线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
C.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 |
D.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时,不慎洒落。 |
质量分数为30%的某溶液蒸发掉10g水后,溶液的质量分数变为40%,则原溶液的质量是
A.30g | B.40g | C.50g | D.60g |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
B.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混合而成的 |
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
D.向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加入10硝酸钾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
化学中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A.20℃,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 L |
B.20℃,1 g镁与1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 g |
C.20℃,1 g硫粉在1 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 g二氧化硫 |
D.20℃,1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 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 g硝酸钾溶液 |
甲、乙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g |
B.t1℃时,3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得70g溶液 |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变成不饱和溶液 |
D.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甲<乙 |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
B.溶液都是由一种溶质和一种溶剂混合而成的 |
C.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 |
D.向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加入10硝酸钾固体,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
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
C.乙实验若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 则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水的密度为1g/cm3) |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
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n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B.点A对应的ZnSO4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
C.点B对应的ZnSO4溶液升温或降温均能达到饱和 |
D.40℃时,ZnSO4的溶解度为41g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水净化的单一操作中,蒸馏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方法之一 |
B.常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 |
C.用密度约为1.04g/cm3的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3%的氯化钠溶液一定要使用托盘天平 |
D.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加快该反应的速率常加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溶液的溶质都是固态物质 |
B.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大 |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
D.所有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都要吸收热量 |
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有关问题.
(1)估计90℃下该固体的溶解度为 克.
(2)②点可表示将①点溶液降温到约 ℃,溶液刚好达到饱和状态.
(3)③点可表示将②点溶液降温到40℃左右,有 析出.
(4)③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④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