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图所示四个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停止加热时,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 |
B.图乙中天平不平衡,说明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
C.图丙中玻璃管中的粉末由红棕色逐渐变黑 |
D.图丁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目的是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大 |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C.可燃物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反应 |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铁 |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实验目的 |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与温度达到着火点 |
证明铁生锈是水和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A.甲实验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 |
B.甲实验中a、b对比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
C.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
D.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
科学贵在创新,以下是对部分化学实验的改进,其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
B |
C |
D |
改 进 后 实 验 |
燃烧条件 |
CO还原氧化铜 |
测定氧气含量 |
检验气密性 |
目的 |
防止燃烧产物 污染空气 |
防止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
不用酒精灯点燃, 使测定结果更精确 |
现象更明显 |
在下列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或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①浓氨水中出现红色,说明氨分子很小且不断运动
②既能说明甲烷有可燃性,又能说明甲烷是由碳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③既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④既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⑤铁钉表面无明显现象,能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要有氧气和水
A. | 2个 | B. | 3个 | C. | 4个 | D. | 5个 |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设计方案探究目的不能实现的是()
A. | 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
B. | 甲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
C. | 乙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是否有关 |
D. | 乙中①②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条件与氧气和水等物质是否有关 |
常温下甲酸(HCOOH)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与浓硫酸混合加热的反应为:HCOOHCO↑+H2O。实验室可利用下图装置制取CO并还原Cu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酸生成CO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
B.实验中应先加热CuO,后通入CO气体 |
C.硬质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固体 |
D.硬质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反应后减小 |
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见下图)。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量可能取少了 |
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质量分数约是18.3% |
下列铁制品的防锈方法不合理的是
A.公交车扶手—涂防锈油 | B.水龙头—镀防护金属 |
C.汽车外壳—烧漆 | D.脸盆—烧涂搪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