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下图装置可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棉花会变蓝 |
B.粗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
C.实验过程中装置内会出现大量气泡 |
D.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
(9分)有一包粉末,可能由C、CuO、Fe三种物质中一种或几种组成。某同学为了探究它的成分,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先对实验做了如下设想和分析:
取少量粉末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则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所示(表中未列完所有情况)。请你完成下表:
(2)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粉末为C、CuO的混合物。
(3)为了进一步探究C、CuO的性质,他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1:将此粉末敞口在空气中灼烧完全,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烧杯中_________ (填“有”或“无”)不溶物,溶液呈___________ (颜色)。
实验2:将此粉末隔绝空气加热(若碳完全反应),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请回答:
①烧杯中___________ (填“有”或“无”)不溶物;
②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该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③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该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一次鉴别出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
A.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
C.分别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
D.分别加入蒸馏水 |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及解释 |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
|
有二氧化碳。 |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方案一 方案二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必须______________,原因是 。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某学校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其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用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将带余烬的木条插入试管D中,木条复燃。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装置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检验B装置的作用是否彻底,可在上图_________之间(填写装置序号)增加一个 (选填E或F)装置。
(2)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CO2反应生成了Na2CO3和O2,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CO2反应除生成Na2CO3和O2外,还有可能生成NaHCO3。你认为呢?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D的作用是 。有同学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反应后试管D的溶液中是否有NaOH剩余,请帮助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有关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 |
①取样,先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 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
D溶液中有NaOH剩余。 |
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 溶液。 |
产生蓝色沉淀 |
|
如图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粉,点燃使它们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出现的现象是( )
A.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没有水流入 |
B.甲瓶没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 |
C.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 |
D.甲、乙两瓶均无水流入 |
老师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 B.收集证据 | C.设计实验 | D.做出结论 |
实验室某废液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取该废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三种溶质 |
B. |
若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渣可能是混合物 |
C. |
若滤渣由三种金属组成,则滤液可能呈蓝色 |
D. |
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冒出,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两种阳离子 |
现有一包金属粉末,可能是由Al、Mg、Zn、Fe、Ag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g,向其加入10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2g H 2,溶液呈无色,无固体剩余。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该样品的组成仅有两种可能 |
B. |
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6% |
C. |
该样品中一定含有Mg |
D.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为12g |
小明同学在家里设计了以下“课外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A.用加明矾的方法把硬水变成软水 |
B.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获取炭黑 |
C.将6B铅笔芯连在电路中,接通电源后使灯泡发亮 |
D.将鸡蛋浸入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中除去鸡蛋壳,制“无壳蛋 ” |
右图是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微型实验装置图。眼药水瓶的作用相当于仪器 ,实验过程中发现导管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结合右图装置所示,说明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
在开展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前,小雨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这在科学研究中属于
A.猜想或假设 | B.提出问题 | C.制定计划 | D.结论 |
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他们将一短玻璃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该气体成分可能是什么呢?
【猜想】小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可燃性气体)
小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汽;
小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换一根较长的玻璃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则小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则小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则小婷的猜想正确。
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小琳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小静同学提出 “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小静同学的这一想法,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
A.假设和猜想 | B.设计实验 | C.操作实验 | D.做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