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电路图:
(1)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_______ __________(填“断开”或“闭合”)。
(2)右表是某同学实验中的一组数据:指出上述表格所记录的数据中,明显错误的数值是_________。
(3)实验中某同学发现两个串联的小灯泡中,一个发光,一个不发光,造成其中一个小灯泡不发光的原因是( )。
A.小灯泡与灯座接触不良 | B.小灯泡的灯丝断了 |
C.不发光的小灯泡有短路现象 | D.小灯泡靠近负极 |
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是实验的电路图.
(1)电流表应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 点.
(2)小明同学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
原因是 ;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
(3)下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灯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请指出小亮的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
A点电流IA(A) B点电流IB(A) C点电流IC(A)
0.16 0.16 0.16
① .
② .
小明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的实验中,根据左边电路图测量并记录了如下表的数据:
小明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如下结论: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的2倍。你认为小明分析得出的结论可靠吗?_________。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__________
某实验小组按照课本要求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 |
A处的电流Ia/A |
B处的电流Ib/A |
C处的电流Ic/A |
1 |
0.10 |
0.12 |
0.22 |
2 |
0.20 |
0.24 |
0.44 |
3 |
0.25 |
0.30 |
0.55 |
(1)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测量三次的目的是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采用 的方法改变电流的大小从而进行三次实验。
(3)结合你用一个电流表做实验的体会,提出一条对本实验的改进意见: 。
小明和小亮按照课本要求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把电流表分别接入到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它们的电流,填入下表:
实验
次数 |
A处电流IA/A |
B处电流IB/A |
C处电流IC/A |
1 |
0.10 |
0.12 |
0.22 |
2 |
0.20 |
0.24 |
0.44 |
3 |
0.25 |
0.30 |
0.55 |
(1)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是: ;
(2)测量三次的目的是: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采用 方法改变电流的大小从而进行三次实验.
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是实验的电路图.
(1)电流表应 (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 点.
(2)小明同学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
(3)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灯泡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请指出小亮的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① .② .改进建议: .
A点电流IA |
B点电流IB |
C点电流IC |
0.16A |
0.16A |
0.32A |
毛刚同学按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得到下列的实验数据.
A1示数(A) |
A2示数(A) |
V1示数(V) |
V2示数(V) |
V示数(V) |
|
|
0.5 |
O.5 |
7.5 |
4.5 |
12 |
(1)由图可知L1、L2连接方式是 ;
(2)由表中的实验数据中A1、A2的示数可得出结论 ;
(3)由表中的实验数据V1、V2、V3的示数可得出结论 .
为了验证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 状态.
(2)小华先将电流表接在L1所在的支路上,闭合开关后,看到灯L2发光,但灯L1不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零,
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是: .
(3)排除故障后,她测出了L1、L2支路和干路上的电流分别为I1、I2和I,电流表示数如图中甲、乙、丙所示,可读出:I1=0.5A,I2= A,I= A.根据测量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你认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路电流的关系是: .(写出关系式即可)
(4)为了验证结论的普遍性,可采用的方法是: .
如图所示,“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电路图.
电流表的位置 |
A |
B |
C |
电流I/A |
0.3 |
0.3 |
1.5 |
(1)在实验中,选择的两个小灯泡的规格应该是 (填:相同或不相同)的.
(2)上表是某同学实验中的一组数据:
指出上述表格所记录的数据中,明显错误的数值是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 .
如图甲是小亮同学测量并联电路的总电流时连接的电路.
(1)请你在a、b导线中撤掉一根多余的导线,使电路符合实验要求.你选择撤掉的是 导线.
(2)撤掉多余的导线后,闭合开关,电流表的读数如图乙,其读数 A.
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
(1)在图甲所示的实物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电路.要求:A1测L1,A2测L2.(L1、L2电流不超过0.6A;连线不能用铅笔且不能与别的线交叉)
(2)请在图丙虚线框内按实物图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3)合上开关S后,电流表A1和A2的示数分别如图乙所示,则L1的电流是 A,L2的电流是 A.
某实验小组按照课本要求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
(1)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串联在甲图中的 (选填“A”、“B”或“C”)处。
(2)若要测量A处的电流,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改正上述错误后闭合开关,发现指针又偏向图乙位置,应该进行的正确操作是:断开开关____________________。
(3)纠正(2)中错误后,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如表所示。由此得出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这个实验在设计方案上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写出两条,并设计改进方案)。
不足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红和小荣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小红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1,实验数据记录如表.(电路连接及记录的数据都没有错误)
I1/A |
I2/A |
I/A |
0.2 |
0.4 |
0.6 |
(1)小红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请你针对小红的实验提出一个改进方法. .
(2)实验中,小荣观察到灯泡L1比灯泡L2暗.根据这一现象,小荣做出以下分析:根据P=I2R,P与R成正比.L1比L2暗是因为L1的电阻小于L2的电阻.
问:小荣的分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3)小红想用一个电流表、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1,测量未知电阻R2的阻值.小红设计的电路如图2,闭合S,断开S1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1;同时闭合S、S1时,电流表的读数为I2.若电源的电压不变,则待测电阻R2的阻值表达式为R2= (用已给出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探究串联电路特点”时小明选用两只规格相同的灯泡连接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1)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L1发光,L2不发光。同学们有以下几种猜想:①L2灯丝断了;②L2短路;③灯L2也工作,但L2中电流比L1中电流小。以上猜想中正确有 (填序号)。
(2)为了寻找“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分别把图中A、B、C各点断开,然后把 接入,闭合开关前,发现其中一个电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3)在寻找“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时,小明将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如图丙所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接下来他应该 。
(4)正确实验操作后,测得A、B、C三处的电流记IA、IB、IC,测得AB、BC、AC两点间的电压UAB、UBC、UA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A>IB>IC B.IA<IB<IC C.UAB=UBC=UAC D.UAC=UAB+UBC
(5)为了使结论更有普遍性,可采用的方法是: 。A、换用不同规格灯泡多次实验,B、改变电源电压多次实验
某实验小组准备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请你在虚线框帮他们设计出相应的电路图;
(2)请根据你设计的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3)连接好实验电路后,在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___处。
(4)经检查电路无误,闭合开关,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电流为_______A。
(5)经多次调节滑动变阻器,该小组得到相应的数据如下表:
序号 |
1 |
2 |
3 |
4 |
5 |
电压U/V |
1.5 |
1.8 |
2.1 |
2.4 |
2.7 |
电流I/A |
0.30 |
0.36 |
0.42 |
0.48 |
0.54 |
请你对上表中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