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让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其原因是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
A.浮力 | B.摩擦力 |
C.分子引力 | D.大气压力 |
今年端午节,小明刚回到家,就闻到从厨房里传来阵阵清香,原来妈妈正在煮粽子.小明闻到阵阵清香的现象能说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 | B.分子间存在斥力 |
C.分子间有间隙 |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
下列有关热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春天早晨出现的雾是液化现象,这一过程要放热 |
B.闻到桂花香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
C.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降温,这是利用水比热容较大的特点 |
D.冰箱里拿出的冰块在熔化过程中内能不变,温度升高 |
对下列常见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A.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
B.围火取暖,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
C.雾霾弥漫,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D.雪花纷飞,是因为分子之间有排斥力作用 |
“粘”字用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 |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
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液体瞬间凝固 |
D.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衣服带静电 |
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硒化棉,用力把活塞迅速下压,棉花就会立即燃烧.根据该实验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棉花燃烧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
B.活塞下压过程中,气体的内能减小 |
C.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小 |
D.活塞下压过程的能量转化形式与热机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
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
B.水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
C.“一人吸烟,众人受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
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零下5℃的液体也能蒸发 |
B.糖放到水里过一段时间水变甜了,这是扩散现象 |
C.冬天户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属于汽化现象 |
D.秋天,草叶上“露珠”的形成过程,要放出热量 |
美丽的泉城济南,宗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以下泉城美景的形成,与“分子动理论”有关的是( )
A.趵突泉.泉水清澈见底 |
B.千佛山.寺内暮鼓晨钟 |
C.大明湖.湖面荷花飘香 |
D.植物园.处处花团锦簇 |
科学研究需要进行实验,得到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因此,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区分事实与推论,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它们会粘在一起;②在液体扩散实验中,红墨水滴入热水,热水很快变红;③铅块粘在一起证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④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A.①②是事实,③④是推论 |
B.①②④是事实,③是推论 |
C.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
D.③④是事实,①②是推论 |
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
B.“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熔化时放热 |
C.夏天,上完体育课,回到课室吹风扇感到凉爽是因为风扇转动降低了室温 |
D.开水比温水更容易使冰糖溶解于水中,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
《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将榆钱饭蒸熟 |
D.拌:香葱和豆腐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
初夏的早晨,院子里的花儿在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清香,花朵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晶莹剔透。下列相关物理知识分析正确的是
A.花儿能散发出淡淡清香表明花儿在运动 |
B.阳光下,露珠的蒸发会加快 |
C.露珠的形成过程是汽化现象 |
D.露珠的形成过程要吸收热量 |
下列现象不能说明物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A.泡在水里的一块冰糖过几天后不见了 |
B.酒瓶打开后,周围能闻到酒精的气味 |
C.用显微镜可观察到细菌在活动 |
D.墙角放煤的地方,时间长了,墙壁里面会变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