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2》中推出了扬州烫干丝:大白干切成细丝,反复洗烫,去尽豆腥味,浇上精制卤汁及芝麻油,佐以姜丝、虾米而成.下列有关烫干丝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热水洗烫干丝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干丝的内能 |
B.切成细丝的干丝“藕断丝连”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
C.烫干丝香味四射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
D.烫干丝的温度越高越能入味说明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 |
关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 )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恒星是绝对不动的 |
B.闻气味能鉴别醋和酱油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
C.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分的 |
D.将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压紧后,它们会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在运动 |
如图所示是某老师的自制教具。他在矿泉水瓶的侧壁上钻一个孔,把电火花发生器紧紧塞进孔中,实验时从瓶口喷入酒精并盖上锥形纸筒,按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点燃瓶内酒精后,纸筒即刻飞出。关于此实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酒精不完全燃烧时热值不变 |
B.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在永不信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
C.燃气推动纸筒飞出的过程相当于内燃机的压缩冲程 |
D.纸筒飞出后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 |
B.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是因为固体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
C.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不能提高热机效率 |
D.光纤不是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温度越高,其内部分子运动越剧烈; |
B.做功和热传递均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
C.固体中分子排列较紧密,说明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
D.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的高 |
2013年6月20日,我国首次进行了太空授课。如图为我国首位遨游太空的女宇航员王
亚平所做实验的一个画面,图中的水呈球状,并从这个水球上看到了王亚平倒立的头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 |
B.水呈球状是因为不受重力的作用 |
C.水球不破裂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
D.王亚平通过悬水球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虚像 |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湿衣服经晾晒后会变干,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 |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
D.碎的镜子靠在一起不能“重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
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校园里花香四溢; |
B.湖面上柳絮飘扬; |
C.公路上大雾弥漫; |
D.工地上尘土飞扬。 |
厨房中的物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筷子夹食物, 筷子是省力杠杆 |
B.利用煤气煮饭是因为煤气热值较高、污染小 |
C.炒菜时闻到香味是扩散现象 |
D.利用水比热容较大的特点来冷却食物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固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 |
B.水和酒精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较多 |
C.用干手器吹出的热风吹刚洗过的手,可以加快手上水的蒸发 |
D.打开酒精瓶的瓶塞后,教室里弥漫着酒精味,这说明酒精分子不停地运动 |
有关分子热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
B.阴霾天气导致大量极细微的尘粒悬浮在空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
C.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是均匀分布的 |
D.在做墨水滴入水中的扩散试验中,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墨水的分子在运动 |
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让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其原因是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
A.浮力 | B.摩擦力 |
C.分子引力 | D.大气压力 |
今年端午节,小明刚回到家,就闻到从厨房里传来阵阵清香,原来妈妈正在煮粽子.小明闻到阵阵清香的现象能说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 | B.分子间存在斥力 |
C.分子间有间隙 |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
对下列常见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
A.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
B.围火取暖,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
C.雾霾弥漫,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
D.雪花纷飞,是因为分子之间有排斥力作用 |
“粘”字用来描述某些物理现象形象而生动,对下列现象的成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光滑铅块挤压在一起就能“粘”住--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 |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
C.刚从冷冻室拿出的冰棒会“粘”住舌头--因为液体瞬间凝固 |
D.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因为衣服带静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