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甲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___. 如图乙中,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振动引起的.
甲 乙
春节联欢晚会上,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震撼了所有观众。她们是怎样训练的呢?听不见声音,她们将身体紧贴在音箱上,感受音乐的节奏,因为声音是由 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而发生的,发声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______.苏东坡有诗曰:“若言声在琴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问君何不指上听?” 苏东坡的诗句揭示的物理规律是 .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 ____ (选填“大”或“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__ ___是正确的。
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 (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 ___________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
“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
B.“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
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
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
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某同学做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②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在吊着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填序号);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是 (填序号)。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请将声音和光进行比较,写出一个相同点和一个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
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小球被弹开,该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实验中,轻质小球的作用 ;“响鼓需要重锤敲”这说明声源振动的 ,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一首江南 style红遍全球,当广场喇叭中传出“鸟叔”的声音时候,人们便会兴奋的跳起骑马舞,是因为声音通过 传播的,而且声音可以传递 ,人们就快乐的舞起来。
如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_______起来,这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__(选填“还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平均值 |
|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
单层 |
79 |
78 |
82 |
80 |
73 |
84 |
84 |
82 |
81 |
80 |
80 |
双层 |
20 |
23 |
24 |
24 |
24 |
25 |
22 |
22 |
21 |
25 |
23 |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和振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C.振动停止,声音能继续传播 |
D.振动停止,声音传播也停止 |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
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优美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______产生的。我们能很容易辨别出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是因为他们的______不同。在医院的走廊和病房通常悬挂“肃静”的警示牌,这种让人们保持肃静的做法属于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所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 ,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____ ___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