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小明让大小不同的实心钢球从同一斜面上相同的高度处由静止滚下,在水平面上运动并推动木块移动,如图甲所示。
(1)实验中,大小不同的钢球在水平面上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比较实验现象,可以推理出动能较小的是 的钢球。
(2)小明选用大小不同钢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是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
的关系。
(3)实验时,若让同一钢球从斜面相同高度处滚下,推动木块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移动,小明发现水平面越光滑,木块移动的距离越 (填:“远”或“近”);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木块将 。
(4)同班的小红同学,发现木块移动的距离没有其他同学的明显,认为是木块太重的原因造成。为了验证猜测,小红设计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的方案,如图乙所示,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通过实验得到了表格中的相关数据,请帮小红分析,此次试验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之间的表达式为: 。
在玻璃杯里装上大半杯米,把一根筷子插在中间,将米压紧并使筷子直立,再往杯内加少许水,过一会儿拿起筷子,可以看到筷子把装米的玻璃杯提起来.这是因为米吸水后发胀发涩,既增大了米对筷子和米对玻璃杯的 ,又增大了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了摩擦力.若米重1.5N,玻璃杯重1N,则当筷子提着米在空中静止时,米与筷子的摩擦力为 N.
超声测速仪向障碍物发生时间极短的脉冲超声波,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时间关系可以测量物体速度.如图所示,测速仪B向迎面匀速行驶的汽车A发生两次脉冲波的时间间隔为4.5s.发射第一个脉冲后1.4s收到反射信号,发射第二个脉冲后0.4s收到反射信号,则汽车行驶的速度 m/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如图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1)小金用弹簧秤水平向左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示数如图甲所示。由二力平衡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填“大于”、“小于”、“等于”)弹簧秤示数。
(2)小王在用同一装置重做小金的实验时,发现弹簧秤示数不稳定,某时刻弹簧秤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
(3)为解决上述问题,小王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丙的改进。他拉着足够长的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秤示数,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填等于、不等于)弹簧秤示数。
(4)实验后,聪明的小郑认为如果仅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不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请你举出一个不用二力平衡原理比较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例子: 。
如图所示,为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小强在水平面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将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比较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当水平面越光滑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若不受摩擦力及其他阻力,小车将做 运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 (选填“单纯的实验”或“实验加推理”)的方法.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他在水平台面上分别铺上不同材料,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在小车停下的位置分别做上标记a、b、c.
(1)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小车的 .
(2)若水平面上铺的材料种类是毛巾、木板、棉布,则标记c是小车在 表面下停下的位置.
(3)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将 .
(4)若在水平面铺上同种材料,让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则还可以探究小车 的关系(选填下列选项的序号).
①重力势能与质量;②重力势能与高度;③动能与质量;④动能与速度.
(5)上述所有探究实验中都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 .
如图所示,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图。则:
(1)如图a、b、c所示,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用逐渐增大的拉力拉木块,但木块始终保持静止状态,分别记下三种情况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木块和水平桌面间的静摩擦力随着拉力的增大而 。
(2)由图可知,木块和水平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 N。当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如果木块有1/3伸出到桌面边缘外,那么,此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 N。
同学们用图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小华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关系”的实验中,他把物体用垂直于竖直墙壁的力F压压紧在墙壁上,同时用竖直向上的力F匀速拉动物体向上运动,如图所示,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F压来改变物体与墙壁之间压力的大小。经过多次实验测量F压、F,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F压/N |
1 |
2 |
3 |
4 |
5 |
F/N |
1 |
1.2 |
1.4 |
1.6 |
1.8 |
(1)实验中,拉力 F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Ff。
(2)根据表中测量数据可以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之间的定性关系是:
(3)在图中画出F与F压关系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物体重力大小为 N。
(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猜想 |
小雨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猜想两个力只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
过程 |
叶子姐姐认为小雨的猜想不对,于是设计了如图实验,向挂在轻质硬纸片两端的小盘中加质量相等的砝码时,硬纸片保持静止;用剪刀将硬纸片从中间剪开,发现分开后的硬纸片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 通过上述现象,叶子姐姐得出结论:只有作用在_____上的两个力,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两个力才能彼此平衡.从而证明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这里运用了_____ 法. |
程序 |
提出问题--猜想_____得出结论. |
作图 |
请画出图中轻质硬纸片静止时的受力示意图. |
(2)探究密度概念的建构:
表格图象 |
|
|||||||||||||||||||||||||
结论方法 |
①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的. ②上述实验图象如图所示,图线_____反映了铝块的实验情况. ③由数据表格形式变换成图象格式,运用了_____法. ④由上述试验引入了密度的概念,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_____的质量. |
|||||||||||||||||||||||||
讨论 |
小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运用了_____法.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
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在同一水平木板上滑动,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判断:在相等的时间内,木块两次受到的拉力F1 F2;两次拉力对木块做的功W1 W2.(选填“>”“<”或“=”)
小明乘车时发现某段道路的限速标志牌(如图甲所示)。他提出了问题:汽车为什么要限速呢?他搜集的资料如下: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司机从看到情况到反应刹车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原速前进的距离,叫反应距离。从刹车到车停下来,汽车前进的距离叫制动距离。实验数据如右表:
⑴利用表中第一组数据,计算出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______s。
⑵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
为什么同样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在斜面底端放置了一个纸盒,然后分别让两个体积相同的实心铁球和铝球从斜面顶端自由滚下(如图乙所示)。由实验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大型汽车高速行驶时的_____________较大,它的危险性就大。所以对不同车型要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 (选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 。
(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运动。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小车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曾多次做过类似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三次实验中,小车在 表面上停止的最慢,是因为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 .
(3)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 运动.
一位同学在学习了滑动摩擦力之后,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于是他通过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1)为完成本实验,需要自己制作木块,他制作的木块应是下列选项中的 .
A.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体 |
B.各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正方体 |
C.各面粗糙程度相同,长宽高各不相同的长方体 |
D.各面粗糙程度不相同,长宽高各不相同的长方体 |
(2)本实验中,该同学设计了两种实验方安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如图甲所示,
方案二:木块与弹簧测力计相连,弹簧测力计水平固定,通过细绳水平拉动木板.
如图乙所示.
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更易于操作的是 (填“方案一”或“方案二”),因为在这一方案中,拉动时,并不一定要它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