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永同学为了测量永春老醋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如下图所示
(a)测液体密度的实验原理 。
(b)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 ,将游码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 ,使天平横梁平衡
(2)接下来进行以下3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老醋的总质量m1;
B.将待测老醋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老醋的总质量m2;
C.将烧杯中老醋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老醋的体积V;
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由图甲、乙可知,量筒中老醋的质量为 g,体积为 ㎝3,老醋的密度是 g/㎝3。
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测某种小矿石的密度,选用天平、量筒、小矿石、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将小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
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
D.将小矿石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
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⑴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只填字母序号) 。
⑵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0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调(选填“左”或“右”)。
⑶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小矿石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量出小矿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小矿石的密度ρ=____kg/m3。
⑷实验中,由于小英同学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但实验室里已没有量筒了,老师就给她增加了一个溢水杯。现请你帮她想办法测出小矿石的体积,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以及矿石体积表达式。
下面是某同学测石块的密度这一实验,请你与他共同完成下面的内容.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他发现指针静止时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石块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 g;再用量筒测出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石块的体积为 cm3,则石块的密度是 kg/m3.
(3)分析上述实验操作过程,发现会导致测量的密度值偏小,原因是 .
为了测不沉于水的木块的密度,小明准备先用天平测出木块的质量,再用量筒和水测出木块体积,请你跟随他的测量过程,回答问题:
(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小明发现指针偏在分度盘的左侧,此时可以 .
A.将螺母向左旋 | B.向左盘中加砝码 |
C.将螺母向右旋 | D.向右盘中加砝码 |
(2)在测木块体积时,由于木块不沉于水,小明便用较重的铁块与木块扎在一起,以便测出体积,测量过程如图三个量筒所示.根据图中的测量数据可知,木块的质量为 g,密度为 kg/m3.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块大理石密度的实验过程中
(l)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步骤如下:
①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 工作台面上;
②把游码置于标尺左端的 处;
③调节天平的 ,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2)实验过程:
用调好的天平测大理石的质量,当右盘中所加祛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此大理石的质量是 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大理石放人前、后的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大理石的体积是 cm3,此大理石的密度是 kg/m3.
(3)大理石放在水中时会吸水,由此判断,用此测量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
(4)分析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误差,得出密度的测量误差.
各种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强度大,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等制造业.小明测量一块实心复合材料的密度.
(l)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在右盘放人最小的祛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侧一点,则应该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向右调平衡螺母 B.向右盘中加祛码 C.向右移动游码
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盘中所加祛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物块的质量为 g.
(3)因复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该物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如图丙所示①②③顺序,测出了该物块的体积,则这种材料的密度是 kg/m3.
(4)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5)请你写出这类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制造的优点: .
小岩同学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酸奶的密度,下列操作步骤中多余的是( )
A.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 |
B.将酸奶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 |
C.将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酸奶的体积 |
D.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 |
小明将一个橙子带到学校实验室,想用天平、烧杯来测量它的密度:
①他先用天平测出橙子的质量为135g;
②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发现橙子浮在水面上(如图甲),用天平测出烧杯、水和橙子的总质量465g;
③借助牙签使这个橙子浸没在烧杯的水中,在烧杯的水面处做个记号(如图乙);
④取出橙子,往烧杯中添加水到记号处(如图丙),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480g.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烧杯加入适量水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多少克?
(2)橙子的体积和密度各为多少?
(3)步骤④中,如果取出橙子时带出的水量较多,对橙子密度的测量有没有影响?
小明和小华想知道色拉油的密度,于是他们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动左端零刻度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 (“右”或“左”)调;
(2)小明的实验: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5.8g,将烧杯中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注意倒入时色拉油不沾量筒壁),测出倒入量筒中色拉油的体积,如图甲;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如图乙.则量筒中色拉油的质量为 g,色拉油的密度为 kg/m3;
(3)小华的实验: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接着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注意倒入时色拉油不沾量筒壁),测出此时色拉油的体积为V1,将量筒中部分色拉油倒入空烧杯中,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m2,读出量筒中色拉油面对应的示数V2.则色拉油的密度ρ= (用已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4)小明和小华的实验中, (选填“小明”、“小华”)的实验测出的色拉油密度较正确,另一同学的方法会使测量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
小明和小华想测出一个实心小木球的密度,但是发现小木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无法测出它的体积,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
(a)用调好的天平测量小木球的质量(如图1所示),记为m;
(b)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2(甲)所示,此时水的体积为V1;
(c)用细线在小木球下吊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2(乙)所示,此时量筒的示数V2;
(d)把小铁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2(丙)所示,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3;
(e)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
(1)下面是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请将其中①、②两项内容补充完整:
小木球的质量m/g |
① 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 |
小木球的体积V/cm3 |
小木球的密度ρ/(g·cm-3) |
_________ |
|
|
|
____________ |
(2)写出小木球的质量和计算出小木球的密度。
美术课上同学们用橡皮泥捏动物模型时,想知道橡皮泥的密度有多大。课后,他们在实验室选择了天平、量筒、水和细线进行了实验操作。
(1)合理的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
(2)由图可知:橡皮泥的质量m = g;橡皮泥的体积V= cm3;橡皮泥的密度ρ= 。
(3)你能否利用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和物品,结合上述器材(或仅用上述器材),再设计一个测量橡皮泥密度的实验方案。请写在下面。
在测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如图甲所示),小石块的质量是 _ g,再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测小石块的密度ρ1=[来kg/m3;小丽做实验时,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为ρ2,则ρ2 ρ1(选填“>”、“<”或“=”).
小星同学进行测定煤油密度的实验.
(1)第一次的方法和步骤是: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把煤油倒入量筒,测出煤油的体积V;
③把量筒中的煤油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煤油的总质量m总
请用上述物理量写出煤油密度的计算式 .
这样测出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 .
(2)经改进后,小星的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他称量烧杯和剩余煤油的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煤油倒入量筒后的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请帮小星把下表填写完整.
小华妈妈担心从市场买回的色拉油是地沟油,小华为消除妈妈的担扰,由网络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5g/cm3之间,并完成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的实验.
(1)调节天平时应将_________移至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70g,然后把烧杯中一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如图a所示,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是_____cm3;再称烧杯和剩下色拉油的总质量,加减砝码总不能使天平平衡时,应移动_____,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倒入量筒的色拉油的质量为______g.
(3)该色拉油的密度为__________g/cm3,色拉油的品质是_________(选填“合格”或“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