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甲所示,在已经平衡的天平上,小明将蹦蹦球用线吊入烧杯的水中后,只需将游码从最左端移到图乙所示的位置,天平重新平衡.则该球的体积是 cm3, 小明松开手中的细线后,测出的总质量为66.8g, 则该球的密度是 kg/m3.小林同学认为,如果用图丙所示的量筒来测量小球的体积,误差会更小些,你 (选填:“同意”或“不同意”)他的看法,你的理由是 .
小明选用了如图中的质量约600g的金属皇冠模型,若能测出模型所受重力G 模型、模型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且知水的密度水,就可以根据 , ,求出模型密度
(1)证明式子成立.
(2)现有足量的水和图 中的各种可选的器材,要利用测出模型的密度,根据实验要求从器材A、B、C、D、E、F 中选择实验所必须的器材,并写出测模型密度的实验步骤及所需记录的数据.
a. 选择的器材(填代号):
b. 实验步骤及需要记录的数据: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烧杯、系有细线的石块、六种不同密度的液体(其密度均小于石块密度)、密度计、弹簧测力计。请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在排开液体的体积保持不变时,物体浸入液体所受到的浮力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要求:(1)写出实验步骤;(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小明同学在实验室里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某种矿石的密度。他采取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将矿石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
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
D.将矿石放在左盘中。将砝码放在右盘中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
E.在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 (只填标号)。
(2)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如下图甲所示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
向 调。
(3)用天平称矿石的质量,把矿石放在天平的左盘。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下图乙所示;量筒量出矿石的体积如下图丙所示,则该矿石的质量为 g,体积为 cm3,矿石的密度ρ= kg/m3。
小红同学通过下述实验步骤测量牛奶的密度,如下图。
(1)根据图中数据可知:量筒中牛奶的质量为_____g,牛奶密度为__________kg/m3。
(2)你认为上述实验中有何不足之处_______ ____,为了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_________(填序号)。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现有器材如下:电源(电压恒定但未知),四个定值电阻 、 、 、 ,标有" "的滑动变阻器(阻值模糊不清),电压表(可用量程: 、 ,电流表(可用量程: ,导线,开关。
(1)设计并正确连接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把定值电阻 接入图甲中的 、 两点之间,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 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时,电流表的示数应为 。
(2)分别用定值电阻 、 、 依次替换 ,重复(1)的实验步骤。根据所得的四次试验数据绘制出 图象,如图乙所示。由图象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 。
(3)当使用定值电阻 进行实验时,刚一闭合开关,就发现电压表示数恰好为 ,为了用以上四个定值电阻完成实验且确保电路安全,应控制 、 两点之间的电压在 范围内。
(4)在使用定值电阻 和 进行实验过程中,读取数据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 。
为确定某种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应放在 台上,调节平衡前应将游码拨到标尺的 处。调节平衡时,如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线左侧,应旋转 使它向 移动。用天平测质量时,物体应放在 盘内,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盘中添加 。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m为____________g。然后,用量筒测量金属块的体积。量筒内液面呈凹形,则应以凹形______ 为准。将水倒入量筒,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再把金属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水面升高,丙所示,则该金属块的体积V为_________ cm3。根据测量结果可知该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____g/cm3。
小明通过实验测量牛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此时应向_________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他按图中的甲、乙、丙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为_________g,牛奶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3)按甲、乙、丙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测得牛奶的密度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为了更加准确地测量牛奶的密度,你认为图中合理的实验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实验中,小红同学用天平测量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时误把砝码放在天平的左盘,把牛奶和烧杯放在右盘,若他读出左盘中砝码总质量为140g,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为1g,则小红同学测量的牛奶和烧杯的实际总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g。
用天平和量筒测某矿石的密度。
(1)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将游码调到标尺的 刻度处,此时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可将 向 (左/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采一块小矿石,用调好的天平测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 g.
(3)将矿石放入盛有6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丙所示,则该矿石的体积是 cm3,密度是 kg/m3.
(4)根据测量结果,查阅“常见矿石密度”表,可知该矿石的种类是 。
小明将一个橙子带到学校实验室,想用天平、烧杯来测量它的密度:
①他先用天平测出橙子的质量为135g;
②在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发现橙子浮在水面上(如图甲),用天平测出烧杯、水和橙子的总质量465g;
③借助牙签使这个橙子浸没在烧杯的水中,在烧杯的水面处做个记号(如图乙);
④取出橙子,往烧杯中添加水到记号处(如图丙),测得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480g.
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中,烧杯加入适量水后,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多少克?
(2)橙子的体积和密度各为多少?
(3)步骤④中,如果取出橙子时带出的水量较多,对橙子密度的测量有没有影响?
小明和小华想知道色拉油的密度,于是他们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动左端零刻度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 (“右”或“左”)调;
(2)小明的实验:先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55.8g,将烧杯中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注意倒入时色拉油不沾量筒壁),测出倒入量筒中色拉油的体积,如图甲;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色拉油的总质量,如图乙.则量筒中色拉油的质量为 g,色拉油的密度为 kg/m3;
(3)小华的实验:先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接着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注意倒入时色拉油不沾量筒壁),测出此时色拉油的体积为V1,将量筒中部分色拉油倒入空烧杯中,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m2,读出量筒中色拉油面对应的示数V2.则色拉油的密度ρ= (用已测量的物理量表示);
(4)小明和小华的实验中, (选填“小明”、“小华”)的实验测出的色拉油密度较正确,另一同学的方法会使测量的密度 (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 .
李翔同学在山上找到了一块坚硬的石块,他仅用直尺这一测量工具测出了石块的密度.装置如图所示,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用细线将轻质直杆悬起来,悬点为O,并将一重物用细线悬于直杆O点左侧的P点; |
B.保持重物的悬点不变,将装水的轻质塑料袋用细线挂在直杆O点右侧的某点,直杆处于水平静止,用直尺测得该点到O的距离为30.0cm; |
C.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将待测石块缓慢浸没在杯中,让溢出的水全部流入轻质塑料袋中; |
D.保持重物的悬点不变,将待测石块用细线挂在直杆O点右侧的某点,直杆处于水平静止,用直尺测得该点到O的距离为12.0cm; |
(1)实验中主要应用的力学规律是 (填“阿基米德原理”或“杠杆的平衡条件”);
(2)上述实验步骤最佳顺序是 (填入步骤前的字母);
(3)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可求得待测石块密度为 .
科学选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关键环节。小华想测量稻谷种子的密度,具体做法如下:
(1)用调好的天平测量适量稻谷种子的总质量m1,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18甲所示,m1=____ g。
(2)往量简中加入适量的水,测得其体积V1为300 mL,将上述种子放入量简中,种子全部沉入水中,如图18乙所示,此时水和种子的总体积V2= mL。
(3)种子的密度ρ= g/cm3 ,与真实值相比ρ偏 ,理由是 。
(4)小华经过反思后改进了实验方案:将量简中种子倒出,用纸巾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后,再次测得种子总质量为m2,则种子密度ρ‘= 。 (用ρ水和测得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小林学习了密度知识后和同学们一起到实验室动手测出了一个金属球的密度,以下是他测量密度的实验步骤:
(1)在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填“左”或“右”)。
(2)由于金属球体积过大不能直接放进量筒中,采用了下面的方法:
A.在溢水杯中装满水,如图乙所示;
B.将金属球用细线系好,把金属球浸没在溢水杯中,同时用小烧杯收集从溢水杯流出的水,如图丙所示;
C.将小烧杯收集到的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则金属球的体积为 cm3。
(3)取出金属球,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金属球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戊所示,金属球的质量是 g。由此可知,金属球的密度为 g/cm3。
(4)请你评估,在本次实验中所测得密度值与真实值比会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