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①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④,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③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节选自《屈原列传》)
【注】①〔楚]指楚国王室。②[左徒]楚国官名,是一种官阶较高的职官,次于令尹,相当于上大夫.③〔志〕同“记”。④〔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⑤〔伐〕自我夸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 |
B.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直:正直 |
C.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遭受 |
D.娴于辞令娴:娴熟、擅长 |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3分)
(2)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分)
、通读选文,谈谈屈原遭受上官大夫谗言的原因有哪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 |
C.罔不因势象形因:因为 |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竟然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启窗而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B.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
C.为宫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 |
D.能以径寸之木忘路之远近 |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读下列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 B.可爱者甚蕃(多) |
C.陶后鲜有闻(少) | D.宜乎众矣(适宜) |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简要回答问题。(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高尚的语句是哪句?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②。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③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④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⑤,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注释:①诚:同“成”;②政廷:古代官职名;③还:这里应读“xuán”,作“掉转”讲;④阿:私,偏袒;⑤斧锧:亦作“ 斧质 ”,即斧子与铁鍖,古代刑具。行刑时置人于鍖上,以斧砍之;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王 使 为 政 廷
(2)于 是 乎 伏 斧 锧
.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1)动必缘义:_______________ (2)还车而返:_______________
(3)石渚辞曰:______ _____ (4)上之惠也:_______________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
本文主要运用了 论证方法。
.“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用自己的话说说,石渚的“忠且孝”具体表现在哪里?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①其家?” 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②,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③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④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注】①克:胜任。 ②多能:多种本领。 ③妄言:乱说,造谣。 ④愀然改容:神色变得严肃。改容,改变面色。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其二子甚愚 ②艾子谓其父曰
③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 ④若知之
.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而不通世务”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B.拔山倒树而来 |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 D.温故而知新 |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
.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段内容阐述。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矣。 (《治水必躬亲》)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①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②汲须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④厚土水深,灼然⑤不谬。 (清·纪昀《伊犁凿井》)
注释:
①汲:打水。②特:只,只是。③修绠(gěng):长绳子。④雍州:古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泛指西北地区。⑤灼然:明明白白。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
⑴非咨询不穷其致( ) ⑵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
⑶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⑷苟其下无水( )
⑸灼然不谬( )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中“是”指代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将乙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乙文体现出来的事理与甲文中的哪一处相照应?(用原文回答。2分)
领略古人作文的意趣。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
(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那: 为: 尝: 而:
、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 ”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沈复《童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项为之强: ②徐喷以烟:
③与友期行: ④入门不顾:
.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下车引之”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是( )
A.昂首观之 | B.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C.项为之强 | D.使之冲烟飞鸣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今谓人曰(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
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
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
文言文阅读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亡/且秦灭韩亡魏 |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诚宜开张圣听 |
C.扶苏以数谏故/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D.大楚兴,陈胜王/秦王色挠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做了精辟的分析。 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利用百姓不知扶苏和项燕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 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用原文回答)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
B.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思念,并立志为二人报仇。 |
C.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
D.为起义做舆论准备过程,体现了陈胜的组织领导才能。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①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是知也 ④方出神
.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 B.故时有物外之趣 |
C.观之,兴正浓 | D.鞭数十,驱之别院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飘渺,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 “鬼.市”云。
(乙)小石城山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奇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也。
.解释加点的词。
(1)裁如星点 裁:
(2)少北而东 少:
(3)人烟市肆 市肆:
(4)良久乃已 良久:
.为下列划线词在(甲)文中找同义词。
(1)有若门焉( ) (2)望甚远( )
.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
(甲)文中把 “山市”又称为‘‘鬼市’’的原因是什么?(乙)文“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的原因是什么?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14~17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A.可爱者甚蕃( ) |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
C.陶后鲜有闻( ) | D.宜乎众矣( ) |
、“花之隐逸者也”一句中“之”与下列哪项中加点的“之”意义相同( )(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D.孔子云:何陋之有? |
、认真理解第二段文字,指出下面水陆草木之花比拟的对象。(2分)
菊: 牡丹: 莲:
、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生长环境方面写“莲”的高洁。 |
B.濯清涟而不妖——从生活条件方面写“莲”的美丽。 |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从体态方面写“莲”的正直。 |
D.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从风度方面写“莲”的清高。 |
、翻译下列句子。(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文言文节选,完成12—16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怅恨久之 怅:
(2)秦王不说 说: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恢弘志士之气 |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屏人曰 |
C.辍耕之垄上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D.受地于先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甲文中“ ”表明陈涉具有非凡的抱负,乙文中秦王的无理要求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
.结合甲、乙所在的原文全文,请你分别用一句话评价陈涉和唐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22题。
(A)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父裒,太常卿。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少有盛名,时多爱慕。
后安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安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B)及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 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⑥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⑦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释】①裒(póu):谢裒,谢安的父亲。②桓彝:尚书吏部郎桓彝,桓温的父亲。③王东海:即王承,晋名臣。④总角:指童年时。⑤将无:相当于“还是……吧”。⑥阼(zuò):国家。⑦趣:通“促”,赶快。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孙、王诸人色并遽(惊慌) | B.便唱使还(通“倡”,提议) |
C.转见于色(神情) | D.望阶趋席(奔向)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众人即承响而回挟天子而令诸侯 |
B.于是审其量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 |
C.王之恐状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D.乃趣解兵凡三往,乃见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②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
.两篇短文都体现了谢安怎样的品质?具体表现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