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古文阅读,回答小题
【甲】(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 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①比屋:家家户户。②状:描述。③鹤氅:用鸟羽做成的披风。④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⑤第:只。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        ②居庙堂之高             庙堂:
③不可状             具:        ④公退之暇,鹤氅     被: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甲】文中“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具体指什么。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眼眶(kuàng)       殉职(xún)       搓捻(niǎn)       混为一谈(hùn)

B.诡谲(jué)           褴褛(lǚ)         濒临(bīn)         装模作样(mú)

C.悄然(qiǎo)        勾当(gōu)        锃亮(zèng)       怏怏不乐(yàng)

D.撺掇(cuān)        出轧(zhá)       亘古(gèng)        鲜为人知(xiǎn)

来源:2020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苏州园林》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1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2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颗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看到美的享受。
3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下面对第1自然段介绍“花墙和廊子”在园林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使亭台与轩榭在布局上显得合理。
B.使景物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C.花草和树木的配合,使景致更加错落有致。
D.使景物层次变得少了,显得很单调。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自然段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地说明了在园林里装上镜子的作用。
B.第2自然段通过选取的几幅小景,说明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案美。
C.第3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D.选文中“大多”“几乎”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B.红衣青年仿佛一个完全的外行。

C.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

D.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来源: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有联系,也有一些差异。                              
①读文言文时,如果能借助注释,就能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情感。
②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③然而,拐杖不是腿。
④注释,好比拐杖,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

A.④③①② B.④②③① C.①④③② D.④①③②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B.文中第③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第④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中第⑥句河伯的一番兴叹,表明河伯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同时还有消极的自卑心理。
D.选文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黄河的“不辩牛马”与北海的“不见水端”对比,将河伯先前的“欣然自喜”与后来见到北海后“望洋向若而叹”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摘不掉的眼镜
方冠晴
1938年,日本兵攻占了黄梅县城,四处抓人当劳工修筑炮楼
一次,鬼子又抓来十多个人,其中,有两个教书的先生,一个姓何,一个姓方,两个人都是近视,戴着眼镜何老师大约三十来岁,身体稍微强壮一些,而那个方老师,则五十好几,斯文,瘦弱
这两个老师被抓来的第一天,就没能完成鬼子规定的任务,只能接受鬼子的惩罚
鬼子让没能完成任务的人站成一排,然后,挨个儿抽他们的耳光,抽得大家鼻青脸肿抽到队伍的后面,就是两个戴眼镜的老师那个日本兵冲何老师吼:“眼镜,摘下!”何老师只得摘掉了眼镜,日本兵照何老师的脸上“啪啪啪”抽了三个耳光,然后来到方老师的面前,照样下达命令:“眼镜,摘下!”方老师昂着头,腰板挺得笔直,一动没动日本兵只得再次吼叫:“你的,眼镜,摘下!”方老师不屑地看着日本兵,问:“你让我摘下眼镜给你打,我就摘下眼镜给你打吗?你以为我这样犯贱?”他的语气惹恼了鬼子,鬼子对他拳打脚踢,将他打得趴在地上。
鬼子走后,劳工们都围了上来,何老师赶紧来搀扶方老师,方老师却一掌将他的手推开了,冷冷道:“你不配扶我!鬼子没有人性,他让你摘掉眼镜好让他抽耳光,你就真的照办,这跟他要打你的脸你就将脸送上去有什么区别?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点做人的尊严,做人的骨气?”
何老师低下了头,所有的劳工都低下了头。
第二天傍晚,鬼子再次惩罚那些劳工鬼子第一个就来找方老师
鬼子仍要方老师自己动手摘下眼镜,方老师岿然不动,鬼子便用刺刀顶在方老师的胸口上,命令方老师摘下眼镜,每命令一声,刺刀就往前推进一点刺刀扎进了肉里,一点一点往方老师的胸膛刺进,血,顺着胸口往下淌,鬼子仍在高声叫嚣:“想活命,就摘下眼镜!”方老师咬着牙,傲视着鬼子,就是不抬手摘眼镜。
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
鬼子举着血淋淋的刺刀,来到何老师面前,命令何老师摘下眼镜,何老师咬了咬牙,发出一声吼:“你真以为我是孬种!”就扑了上去,一把抓住了鬼子的枪,与鬼子扭打起来。
方老师的死,给了所有劳工以震撼,现在又见何老师动了手,大家激昂起来,一拥而上,与鬼子们拼了结果,六个鬼子都被愤怒的百姓打死了。
虽说城里的鬼子闻讯赶了出来,虽说百姓们也有死伤,但大多数人保住了生命,成功逃了出来
是方老师不摘眼镜的微小举动,唤醒了人们的尊严和勇气,让这些微弱的人们强大了起来,奋起抗争,改变了命运。
摘不掉的眼镜,就是摘不掉的尊严,是一种气节,也是一种气概一个人,会因为尊严而高贵,一个民族,会因为尊严而强大。(选自:2011年第2期《时文精粹》)
理解标题“摘不掉的眼镜”的含义
                                                                                      
                                                                                     
“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这句话实际上是写:方老师被敌人残害致死了但是,作者没有写“死”,而是说“倒下了”,还加上“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儿呢?
                                                                                    
                                                                                     
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本文多处个对比手法,请任选一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联系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偌大(nuò)   滂沱(pāng) 烙印(lào)    乳臭未干(chòu)

B.惬意(qiè)    校正(xiào)   豢养(huàn) 咄咄逼人(chū)

C.蹇劣(jiǎn)    陶冶(yě)     箱箧(jiá)     未雨绸缪(liào)

D.迤逦(yǐ lǐ)   猗郁(yī)      山坞(wù)    脍炙人口(kuài)

来源: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鸟巢的风味》,完成小题。
①因为山青水秀,地处湘东的老家自然多鸟巢,不过,那还是在我年少时节。
②那时候,我家门前,有几棵高大苍翠的大樟树。每望一眼郁郁葱葱的大樟树,我总有一种爬上去的欲望,只因在高高的树之顶端,有盘缠于树杈上的鸟巢,常有三三两两的喜鹊喳喳地来来往往。
③喜鹊黑亮灵巧的翅膀,如豆的眼睛流转不已,飞姿自是美妙,乃至给飞翔留下足够的温暖。在美丽的春天,鸟巢里常隐约飘来小鸟叽叽之声,过路的人便自然而然沉湎于梦一般的清纯。
④老家的鸟,大都很狡猾。喜鹊高高在上,还有一些鸟则干脆将巢藏得深深的,或在树叶浓密之处,或在树之尖端。总之,要么让人可望不可即,要么根本不让人看到。偶尔,常常是落叶时节,当孩子们玩得疯癫之时,一抬头,便发现不远处矮矮的树梢上,垂挂着一只小巧玲珑的鸟巢。不过,当发现它时,其实已是空巢了。
⑤麻雀多得很。那褐色羽毛上布满了黑色斑点的小巧的鸟儿,一天到晚在屋檐下,叽叽喳喳,飞来飞去。它们的巢就藏在屋檐下的某个墙洞里,洞口黑洞洞的,若将手伸进去,常常能掏着几颗圆圆的麻雀蛋,或一两只丑丑的小麻雀,黄黄嫩嫩的嘴,不停地张开又合上。可过一段时日,若是再去摸那个鸟洞,常常一无所获了。
⑥后来,我离开了乡村,远离了鸟巢,也远离了鸟。在繁华的家乡小城,自是难以见到鸟的踪影,内心空落了几许,好在,时有鸟巢淡薄苍灰的身影飘荡在我的梦里。不知为何,我执著地萌生了一种想法,真想成为一只美丽的鸟,翩飞在枯瘦的枝头上。变不了鸟的我,自是对鸟巢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
⑦又是一个初春时节,我来到山东大平原。车窗外,一望无际的旷野上,多是光溜溜的树。很突然地,一棵高高瘦瘦的树傲然于眼前,那光光的树梢上,赫然苍黑一团。我张望再三,惊讶地发觉,那是一只鸟巢。谁知,从青岛至烟台,一直到济南,只只苍黑的鸟巢,竟绵绵不绝地撞击着我的视线。
⑧试想,汽车在公路上奔驰,公路两旁,绵延着一排排光溜溜的树,隔不了多远,便有一只苍黑的鸟巢挂在树枝之上。可以说,所有的鸟巢,看上去都厚重,由一枝枝苍黑的树枝错落有致地搭成,爽朗,朴素。偶尔,自苍黑的鸟巢,也会飞出一两只黑羽毛的鸟。虽不知其为何鸟,我仍被一阵翅膀的扑棱棱拍击声所震颤。
⑨真想不到,在苍茫的平原上,鸟巢以一种全新的风味,令我无法回避无法平静,给了我异乎寻常的触动。而穿越时空的隧道,老家的鸟巢,以蒙太奇的手法,执著地闪烁。可我惊异地发现,南方老家的鸟巢,在森林茂密、山重水复的世界,莫名地迷失了飞翔的方向,有着一种战战兢兢的谨慎,如履薄冰。北方的鸟巢,则洋溢着关东大汉的坦荡,无遮无挡地走近世人,却得以守住自我的风味。
⑩其时,一棵又一棵树,一只又一只鸟巢,自我眼前掠过,传递着鸟的声音,我有了一种行走于大地的心情。一种全新的感觉,一种渴望闯荡的锐气,渐渐地漫溢而来。
“老家的鸟,大都很狡猾”一句中,“狡猾”一词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从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常常能掏着几颗圆圆的麻雀蛋,或一两只丑丑的小麻雀,黄黄嫩嫩的嘴,不停地张开又合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写出了鸟巢的哪些“风味”?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写北方的鸟巢时,没有对鸟作详细描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说说为什么作者对鸟巢“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②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③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④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⑤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A.①③②④⑤ B.②④①⑤③ C.⑤③①②④ D.③①②⑤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

B.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C.成语“一鼓作气”“扑朔迷离”分别出自《曹刿论战》《口技》。

D.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今天的“江”“河”泛指河流。

来源: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我国成功发射了风云二号H星。

B.做好农村精准扶贫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C.我校代表队在趣味运动会上,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最终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D.一个黄昏的早晨,有一个年轻的老人,骑一匹雪白的黑马,会晤他亲爱的敌人。

来源:2018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著名诗人艾青重回诗坛之后,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品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我爱这土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B.要保证口罩的合格生产,熔喷布质量是重要条件。(“质量”一词本身包含好与坏两方面,句中“合格生产”与“质量”犯了一面对两面的语病)             

C.闾,居民聚居处。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D.新闻特写与消息都是新闻体裁。两者差异在于,新闻特写往往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消息则主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来源:2020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强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李明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同学,这归功于他经常自我反省,逝.者.如.斯.是他坚持的做人原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爱的味道
代连华
小区一楼住着一对夫妇,生活极有规律。晨起锻炼身体,晚上去广场散步,生活简单随意。因为房屋临街,夫妻俩喜欢敞开房门,坐在那里看书、品茶,或是悠闲地看着过往行人。
‚每当屋子里飘出美食的味道,就能猜出他们的儿子回来了。那家男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平时极少回来。儿子回来时,也是夫妻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往返于菜市场和家之间,仿佛要把世间美味全部做给儿子吃。
ƒ小小的房子里,总是传出香喷喷的味道。有时路过门前,我会开玩笑地说,今天是炖鱼吧,离好远就能闻得到呢。女主人笑着说,是呢,尝尝吧,味道很鲜美。几天后,儿子走了,没有了香喷喷的味道,房间又恢复平静,夫妻又开始简单随意的生活。
④爱是有味道的,虽然美味佳肴在哪里都能吃得到,但是出自父母手里,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⑤有位朋友不喜欢吸烟,但每次回到乡下,闻着那熟悉的廉价烟叶的味道,就会想起他的父亲。
⑥那时家庭生活贫穷,为了供他读书,家里的经济一直捉襟见肘。他每次回家取生活费,父亲都会犯愁,但却从不让他分心。昏暗的灯光下,父亲吸着长长的烟袋锅,伴随着袅袅青烟,有轻轻的叹息声。
⑦“爸,别抽烟了,对身体不好,家里实在没钱,我就不读书了”。父亲笑着说,吸烟是为了给你驱蚊子,你不要有顾虑,好好学习才是正事,生活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父亲轻描淡写,他早已泪湿枕边。
⑧朋友说,艰难岁月里,父亲努力地支撑着家,面对困难父亲从不说苦。古人解忧,唯有杜康,父亲解忧,却只能吸烟。父亲的身上充斥着浓浓的烟味,隔了好远都能闻到,那时心里极不喜欢,当父亲离开人世,才惊觉内心深处是如此留恋一种味道。
⑨有一次坐长途火车出行,坐我对面的是一对老夫妇,他们很紧张地抱着一个塑料袋不松手,奇怪的举动引起乘警注意,便要求他们把袋子打开,老夫妻摇头不肯。乘警越发觉得可疑,强行打开塑料袋,一股浓浓的酸味弥漫开来,袋里竟然装着几棵酸白菜。原来他们是去看儿子,而儿子在家时最喜欢吃酸菜,为怕味道传开,老夫妻包裹了好多层。
⑩那次旅游沿途风景早已忘记,而行程千里抱着酸菜的老夫妻,却停留在记忆里。酸酸的是爱的味道。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
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第④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妙处。
第⑦段中写道:“父亲轻描淡写,他早已泪湿枕边。”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揣摩“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文章最后写道:“生活中只要用心去品味,总能发觉爱的味道,那味道弥漫在岁月里,足以温暖苍凉的人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