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弟子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增加)尺寸(微博的利益)。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
用“∕”标出下列句子停顿的位置。(只标一处)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不使内有余帛
解释下列句中倾斜的字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悉仰于官 ④以负陛下
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C.以负陛下 | D.以天下为己任 |
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及卒,如其所言。
甲文中“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在乙文中体现在哪些事上?并简要分析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负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杨诚斋(1)夫人罗氏,年七十余,每寒月黎明即起,诣厨躬作粥一釜,遍享奴婢,然后使之服役。其子东山先生启曰:“天寒何自苦如此?”夫人曰:“奴婢亦人子也。”东山守(2)吴兴,夫人尝于郡圃种纻(3),躬纺缉(4)以为衣,时年盖八十余矣。东山月俸,分以奉母。夫人忽小疾,既愈,出所积券,曰:“此长物(5)也,自吾积此,意不乐,果致疾。今宜悉以谢医,则吾无事矣。”平居首饰止于银衣止于绸绢。生四子三女,悉自乳,曰:“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诚斋父子,视金玉如粪土。诚斋、东山清介(6)绝俗,固皆得之天资,而妇道母仪所助亦已多矣。
[注](1)杨诚斋:即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2)守:做……地方的太守。(3)纻:麻。(4)缉:把麻拆成缕连接起来。(5)长物:多余的东西。(6)介:正直。
请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各停1处)
①平 居 首 饰 止 于 银 衣 止 于 绸 绢
②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 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
解释加横线的词:
(1)诣厨躬作粥一釜( ) (2)今宜悉以谢医( )
(3)苟全性命于乱世( ) (4)夙夜忧叹( )
翻译下列句子:
(1)饥人之子,以哺吾子,是诚何心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观甲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两个理由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联系乙文的具体内容分析诚斋夫人有哪些高尚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① ,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以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②矣!朕比③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④,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⑤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⑥,知而必谏也。”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释】①鉴:镜子。 ②亡:通“无”,丢失,没有。 ③比:最近,近来。 ④藁:通“稿”。 ⑤止:通“只”。 ⑥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拿的一种长板,用象牙或竹、木等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⑴恢弘志士之气( ) ⑵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⑶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⑷可正衣冠 ( )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的第三条建议是“ ”, 【乙】文中魏征在遗书中给唐太宗所提的意思相近的建议是“ ”。
(用原文回答)
从选文中看,你觉得诸葛亮和魏征有什么共同点?
阅读《小石潭记》,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单,门人弟手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侯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腾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本文的作者是 代文学家 (人名)。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援疑质理( ) ②礼愈至( )
③持汤沃灌( ) ④同舍生皆被绮绣( )
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你把体会最深的两点写在下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选文部分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作者谈及青少年时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时,运用肖像描写,分别描述了自己和同舍生的服饰,这是怎样的写法?他借此赠给马生的精神礼物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文出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仁政”,他认为“人之初, 。”
解释加点的字。
蹴尔而与之 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下列句子。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C.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乡为生死而不受 |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D.故患有所不辟也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题。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引喻失义 引喻: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咨诹善道 诹:
下列各组句子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B.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
C.先帝不以臣卑鄙 |
D.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句:
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用自己的话表述)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躬耕于南阳(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
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
[注释] ①仪轨:礼仪制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适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昭: ⑵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⑶抚百姓 抚: ⑷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⑵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④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既加冠( ) (2)俟其欣悦( )
(3)取而疾走( ) (4)以时文名天下( )
请用“/”给画线句断句。(只划一处)
自 以 意 识 别 之 遂 通 其 义
翻译下列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
文中“ ”一句直接写出了陈际泰声名之隆,“ ”一句从侧面表明他作品之丰。
从上文可以看出宋濂与陈际泰在求学时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从他们的经历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解释加点的词语。
(1)遽契其舟 (2)不亦惑乎 (3)求剑若此 (4)涉江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遽契其舟/因释其耒而守株 |
B.是吾剑之所从坠/至之市 |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D.楚人有涉江者/宋人有耕者 |
翻译(1)是吾剑之所从坠。(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甲乙两文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讽刺了哪种人?
当你在船上,看见楚人“遽契其舟”,你会如何劝告他?
(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① 必败。举趾②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③,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④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⑤,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 |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
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济:救济 |
D.罗与卢戎两军之军:进攻,夹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乡人曰还,谓其御曰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乱次以济,遂无次 |
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曰 |
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 |
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
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 |
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 |
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两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B.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C.①行拂乱其所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
D.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②皆以美于徐公 |
把“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战争说起,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B.甲乙两文善用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给文章增添了气势。 |
C.甲文的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 |
D.甲乙两文都是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扼要的论证,观点鲜明突出,读后发人深思。 |
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①,日煮粥一釜②,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③数茎啖④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淹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亨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注释】①南都书舍:当时有名的书院。②釜:锅子。③齑(jì):腌菜或酱菜。④啖:吃。⑤留守:官职名称。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礼愈至
(3)日煮粥一釜 (4)馈以佳肴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 |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表。
选文 |
主要人物(人名) |
主要内容(限8个字) |
共同点 |
甲文 |
宋濂 |
借书抄书,从师求教 |
(2) |
乙文 |
范仲淹 |
(1) |
从下列(1)(2)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范仲淹不吃同学的父亲送给他的好饭好菜。你是否赞同这种行为?为什么?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4)其弟子谏曰
翻译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史记》)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 所以动心忍性 ②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 于是信孰视之 ④ 若虽长大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_
韩信后来在汉王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请根据【甲】【乙】两段文字内容说说,韩信与【甲】文第一段列举的人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