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后面的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故有所不辟也                           ⑵尔而与之                                        
为身死而不受                           ⑷贤者能勿丧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⑵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选文第二段“一箪食,一豆羹”与                (原文)形成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义”比“生”重要,论证了                             的中心论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中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C.《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相近且善,由于后天因素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这与选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观点相近。
D.选文把“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选文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中事件的看法。
材料链接:10月24日,38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急救中心司机兼急救员贾海波,出诊途中突发脑干出血。他强忍疼痛将患者安全送到了医院,自己却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乎(      )        (2)人不知而不(     )
(3)不矩(      )          (4)人不其忧(      )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摘出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吾日三省吾身 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孟子〉二章》(每小题3分,共9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其心志 苦:使……受苦

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山溪之险属予作文记之
B.环而攻而不胜杜少府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曹操比袁绍
D.择其善者从之征于色,发于声,后喻

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与朋友交而不乎                          ②可以为师矣                      
③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思而不学则殆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是什么关系?你赞同孔子的观点吗?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的认识。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③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④子夏曰:“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 ②便辟: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nìng):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掌握的知识、技能,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好(         )    耻(         )     日(         )    
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共两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在第②则中:
①孔子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哪个更重要?请结合本则相关语句说说。
②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孔子认为谁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从哪里可以知道呢?请用相关原文作答。
在第③则中,孔子的择友主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上述四则出自     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该著作记录了                 的言行。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恢弘志士之气 B.故不错意也 C.欲信大义于天下 D.将军身被坚执锐

加点词古今词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C.苟全性命于乱世 D.诚亦开张圣听

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宜枉驾之三臣于草庐之中
B.安陵五十里之地存者先帝不臣卑鄙
C.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是以众议举宠督谓信然

加点词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扶苏以谏故项燕为楚将,有功
B.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以光先帝
C.性淑均阵和睦
D.丹书帛曰“陈胜”了却君天下事

加点词不属于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A置人所鱼腹中    B.寡人与    C.食壶浆   D.先帝遗德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性行淑(平) (早)夜忧叹 B.中道崩(死亡) 平明之(治)
C.咨(询问)善道存亡之(秋天) D.(降低身份)自枉屈斟酌损

(增加)
翻译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
(用原文回答或自己概括回答均可)                   
第一条:                         第二条:                      
第三条:
下面是芝麻吧里楼主落花沉香发的主题帖和二楼紫陌渊明的跟帖,请你给自己起一
个网名,然后跟帖,谈谈你的看法。(跟帖不少于50字)
【落花沉香】 《出师表》宣扬愚忠思想和“穷兵黩武”的思想,建议从中学课本中删去。
【紫陌渊明】 《出师表》文采飞扬,艺术价值很高,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让学生学习这样的名篇,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技巧,还能够了解中国历史,所以应当保留。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 (2)人不其忧(        )
(3)疏食饮水(        )                        (4)匹夫不可志也。(     )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孔子看来,“人不知而不愠”也是一种“君子风范”,那么作为“君子”应具有哪些风范呢?
《论语》十二章中第一、二、四章都说到了学习方面的同一个问题,是什么?请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学习方面的事例,谈谈你的经验或者教训。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矩                   
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仙则( ) (2)谈笑有鸿儒( ) (3)无案牍之形(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文章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交友、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共13分)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用“/”号划分句间的停顿
予 谓 菊 之 隐 逸 者 也 牡 丹 之 富 贵 者 也 莲 之 君 子 者 也
解释加点的字
(1)谈笑有鸿                         (2)无案牍之                  
(3)陶后有闻                          (4)可爱者甚蕃                    
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课文理解
两篇文章都采用      (1)      的手法,甲文借“陋室”颂扬了君子                      
    (2)     ,乙文用“莲花”象征君子        ( 3)         的美好品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惟吾德馨 (     )②.谈笑有鸿儒(   )③.无案牍之劳形(       )
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内外文言比较阅读
(甲)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自表后主》)
下列对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划分的停顿正确的一项(      )

A.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B.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C.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D.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此贞良死节之臣(悉:全,都)
B.受命以来,夜忧叹(夙:晚上)
C.随衣食,悉仰于官(随时:平时)
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财(盈:丰盈,剩余)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咨臣当世之事提拔隐逸进贤良
C.受任于败军际臣死日,不使内有余帛
D.兴复汉室,还旧都不求闻达诸侯

下面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文以先帝刘备与后汉亲小人、远贤臣作对比,向后主进谏就该以先帝为榜样,这是诸葛亮进谏的核心所在。
乙文诸葛亮叙述了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表明了自己竭忠尽智、不遗余力、不改变忠心的决心。
乙两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中都提到“亲贤臣、远小人”。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
翻译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句子为现代汉语。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习之
(2)人谋而不忠乎
(3)四十而不
(4)疏食饮水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
(2)切问而近思。
“吾日三省吾身”阐明了什么道理?“传”“习”之本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负箧曳(xǐ) B.(sì)其欣悦
C.(lǐn)稍之供 D.(wēn)袍敝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沃灌(        )         (2)同舍生皆绮绣(      )
(3)父母岁有裘葛之(       )      (4)无冻之患(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出师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以伤先帝之明 C.悉以咨之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4分)
“卑鄙”:古义:                 ;今义                 
“感激”:古义:                 ;今义                 
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                                       __。
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作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