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  ②乃尽湿之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  

第二件:  

来源: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宪成下列各题

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隧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是“五岳之首”。B.姚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泰山又称“岱宗”。    D.姚鼐是桐城派古文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蹬几不可登  

(3)这段文字主要写了    

来源:201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甲】【乙】两则文选,完成问题。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匕著:调羹和筷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主人日再食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④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而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线的句子。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4)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在A、B、C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文句

学习态度和方法

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一心向学

乙文:B  

循序渐进

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5)【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名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来源:2016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夸父逐日

《山海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怒而触不周山

《淮南子》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夸父与日逐走

遂逐齐师

B.弃其杖

其真无马邪

C.化为邓林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请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至,道渴而死。

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3)夸父和共工的形象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来源:2016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释】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不胜惊错  ②鼠何名老虫  

(2)“余惊错欲走”是因为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  。(用自己的话回答)

来源:2016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0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宾客大宴

会:聚集

B.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C.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阴:山的北面

D.吾于何逃声哉

于:到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们体会到少有的舒适,慢慢地都正襟危坐了。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夹杂着用力拉倒房屋发出崩裂倒塌的声音。

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你从琴声中所听到的大丈夫般的意志,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的一样。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口技是民间表演技艺,它用发声器官模仿各种声音,创造出生动逼真的场景。《口技》就是形象地摹拟出一家人由睡而醒到再入睡及附近发生一场火灾的过程。琴属于古六艺中“乐”的范畴,常被人们用来抒发情感。如伯牙就是把情怀寄托于琴音,而子期通过琴音就能领悟到他传达的情趣。

B.甲乙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口技表演者仅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能模仿出生动逼真、层次丰富多变的场景,可谓“善演”;乙文伯牙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可谓“善弹”;而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可谓“善听”。

C.甲乙两文表现的主旨不同。甲文文题统一,全文围绕口技者的表演展开描写,赞扬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乙文则因题目是后人所加,文与题并不完全统一,文章虽然也表现了伯牙琴技高超,但更多的是赞扬钟子期善听,是心灵默契的知音。

D.甲乙两文都使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详写了精彩纷呈的表演,同时通过写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出表演者技艺之高。乙文正面详写了伯牙鼓琴之“善”,而侧面略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

来源:2018年广西玉林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课外文言文阅读

卫南之战

    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今日进退等死  

②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来源:2018年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主人日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C.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岂善学者应有邪

以咨诹善道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足肤皲裂而不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今诸生学于太学

余将告于莅事者

C.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而君变色以去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太学”是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司业”“博士”是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B.【乙】段选文中包含的熟语主要有“不耻下问”“拒人千里”“万事蹉跎”“择善而从”等。

C.【甲】文通过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习要“专心”,【乙】文通过任务对话强调了学习要“思考”。

D.【甲】【乙】两段选文都阐明了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勤学不懈,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道理。

(4)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种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②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来源:2018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①志:记。②③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④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文中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⑥忭(biàn):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B.佳木秀而繁阴

秀:草木茂盛

C.民方以为忧

方:刚才

D.甲子又雨

雨:下雨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

雨麦于岐山之阳

B.而不知人之乐

而凿池其南

C.醉能同其乐

其真无马耶 (《马说》)

D.以为休息之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4)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官吏相与庆于庭

(5)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来源:2018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来源:2018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宣城太守济阳江淹少时,尝梦人授以五色笔,故文彩俊发。后梦一丈夫,自称郭景纯,谓淹曰:“前借卿笔,可以见还。”探怀得五色笔与之自尔淹文章踬故时人有“才尽”之论。

(节选自王汝涛《太平广记选》)

【注释】①济阳:地名,在今河南省。②江淹:南朝文学家。③郭景纯:即郭璞,文学家。④踬:被东西绊倒,这里指没有起色。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世隶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且为众人

年且九十

C.后梦一丈夫

匹夫不可夺志也

D.可以见还

此人可就见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探怀得五色笔/与之/自尔/淹文章踬矣/”。

C.【甲】文中“先人”这里指祖先,古人;【乙】文中“卿”是指古代对别人的尊称。

D.【甲】文中的“不使学”与【乙】文的“故文采俊发”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泯然众人矣”点明方仲永的结局。

B.【乙】文成语“江郎才尽”指江淹的诗文无起色,后来泛指人的才思枯竭。

C.【甲】【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两个人都是少儿天才,但他们最终都才华衰退。

D.【甲】【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由聪明变平庸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稍稍宾客其父。

②尝梦人授以五色笔。

来源:2018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文选段,然后回答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日:“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节选自《王欢守志》)

【注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

(1)解释加点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不营产业  

④时闻者多哂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甲】文作者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4)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像刘禹锡、王欢这样安贫乐道的人,请你再举出一例并概述其事迹。

来源:2017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得之则生(则:就)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今谓人曰(谓:叫)               D.何故(故:原因,缘故)

(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选自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B.【乙】文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对自己言行的辑录。

C.【甲】文的“箪”是指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乙】文的“冠”是指帽子。

D.【甲】【乙】两文都属于先秦诸子散文,句子长短不一,富于文采和气势。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中的“本心”即舍生取义之心。

B.【乙】文主要是围绕“万事莫贵于义”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C.【甲】【乙】两文“义”的内涵都是指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D.【甲】文运用举例、对比的方式说理,通俗易懂;【乙】文则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深入的论证,把道理说深说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来源:2016年广西来宾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匡衡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选自《西京杂记》。有改编)

[注释]①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②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③解人颐(yí):让人欢笑。④屐(jī):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⑤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

(1)古时没有标点符号,称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3处)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文中两处写到他人佩服匡衡的具体行为:“时人”的行为是“为之语”,“邑人”的行为是  ,他们的行为侧面衬托了匡衡的  

来源:2020年山西省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乙】

孟子曰:"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ù) 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 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 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书:指《尚书》,②(chù):捣物的棒槌,这里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③深造:高深的造诣。④资:积累。⑤原:同"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好之者不如 之者

宴酣之 ,非丝非竹

B.必有我师

寒暑易节,始一反

C.一日

起,以刀劈狼首

D.是亦教诲之而已

尔来二十有一年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节选自《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

C.

【甲】文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乙]文中"策"指马鞭。

D.

【甲】文的"可以为师矣"与[乙]文的"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时间流逝,生命短暂,要珍惜时间。

B.

【乙】文中演化的成语"一曝十寒",比喻勤奋的时候少,懒怠的时候多,没有恒心。

C.

【甲】【乙】两文所选的言论都只是强调做学问时应有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D.

【甲】【乙】两文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认为"仁"即"爱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学而不思则因,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来源:2019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