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小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给“天分”一个机会

李威/译

①我在钢琴培训教学的生涯中,教过一些“音乐天分不足”的学生,罗比就是其中之一。

②当他到我这儿来时,已经11 岁了。我一向都认为,学习音乐应该从更小的时候开始,对男孩子来说,尤其如此。他却告诉我,他妈妈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听他演奏钢琴。

③于是,我收下了罗比。就这样,罗比开始了他的钢琴课。从一开始,我就觉得罗比的一切努力都将会是徒劳。无论他怎么努力怎么刻苦,他仍旧缺乏对音调和基本节奏的敏感。尽管如此,他仍旧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音阶知识,按照我的要求努力练习。

④后来,不知为什么,罗比再也没有来上过课。我想当然地认为,他可能因为觉得自己确实没有天分而去学别的东西了。几个星期后,我给每位学生的家里都寄了一张宣传广告,询问他们是否愿意参加即将举行的钢琴独奏音乐会。令我感到吃惊的是,罗比收到宣传广告后,问我他是否可以参加钢琴独奏音乐会。我告诉他,因为他中途已经退学了,所以不具备参加演出的资格。他说他妈妈生病了,所以无法带他来上课,但是他一直都在坚持练琴,从未间断。

⑤“老师……我一定要上台去演奏!求求您答应我吧!”他坚定地说。我实在不忍拒绝他的请求,只好同意。

⑥终于,钢琴独奏音乐会举行的日子来到了。我把罗比的节目安排在音乐会的最后,我想,这样的安排,将会把由于罗比的演奏可能造成的任何不良影响控制在节目的最后,而且到时候我还可以通过我的“压轴戏”来挽救因为他差劲的表演可能会带来的损失。

⑦由于学生们一直都在勤奋地练习,所以音乐会进行得非常顺利。终于,轮到罗比出场了。当他走上舞台的时候,我不禁有些后悔先前的决定。他的衣服皱巴巴的,头发乱作一团。“为什么他就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呢?”我心里抱怨道,“为什么他妈妈就不能为了这个特殊的晚上给他梳梳头呢?”

⑧我正兀自想着的时候,罗比拉出了琴凳,准备开始演奏。当他宣布他将为大家弹奏一曲莫扎特的《C 大调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时,我大吃一惊,而在我还没有为我接下来将要听到的作好心理准备的时候,他的手指已经在琴键上轻盈地弹奏起来,确切地说,它们几乎就是在琴键上敏捷地跳着舞。此刻,整个体育馆里安静极了,只有罗比的琴声在回荡着。那琴声时而轻柔,时而响亮,时而急速,时而舒缓……不仅如此,他还把莫扎特在总谱上标明的延留和弦弹奏得那么完美!

⑨几分钟之后,他以一段恢宏的渐强音节结束了演奏。顿时,场上的每个人都情不自禁

地站了起来,并且热烈地鼓掌、欢呼……我早已激动得热泪盈眶。我快步跑上舞台,将小罗

比紧紧地拥在怀里,轻声问道:“罗比,我从来没有听过你弹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吗?”罗比向我解释道:“您还记得我曾经对您说过我妈妈生病了吗?她得的是癌症。并且,就在今天早上,她去世了。还有……因为她一生下来耳朵就是聋的,听不见任何声音。所以,今天晚上是她第一次能够听到我的演奏。我要让这场演出变得特别。”

⑩那一刻,我不禁想:“今天晚上,我自己成了一个学生﹣﹣﹣罗比的学生。正是因为收了

罗比这个学生,我的人生才变得更加富有,我的生命才变得更加宽阔。”

(选自《智慧》2016 年第6 期,有删节)

(1)仿照示例,结合全文内容补充相关情节。

我收罗比为学生→罗比坚持要求参加音乐会→A  →B  

(2)罗比的成功演奏实际上早有伏笔,请你找出两处伏笔,写在答题卷上。

(3)请简要概括我对罗比的态度变化过程:

我勉强收下音乐天分不足的罗比为学生→A  →B  →C  

(4)读完此文,你认为罗比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结尾写道:“正是因为收了罗比这个学生,我的人生才变得更加富有,我的生命才变得更加宽阔。”那么,“我”从罗比身上懂得了什么?

来源:2016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1)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5)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来源:2016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菜

谢俊芬

       儿菜长到一定阶段,会从叶腋处长出许多嫩芽苞儿,一个个翠绿的嫩芽苞儿环抱着粗根,如同无数孩子把母亲围在中间,儿菜因此得名。

  小时候,我细身条,脸色白中带黄,幺婶见我就咋呼:“崽儿,你瘦得怕人哟!”我妈一把将我藏在身后轻声说:“她不爱吃菜,怎么长得好嘛!”我妈生怕幺婶因为我太瘦而说出不吉祥的话来。

  有一回去外婆家,我偷听到另一个版本的对话。外婆说:“大妹,你管管玲儿。昨晚家里来了一大桌客人,玲儿只顾狠命吃她面前的那盘儿菜,好吃的人将来婆家嫌弃。”

  我妈听说女儿贪吃,无比羞窘,默不作声。第二天,我妈从后山掰回两个儿菜,洗净、切开。切开的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色的边。我妈将猪油、碎红椒煎香后,再倒进儿菜片,锅里开了花:红的、绿的、白的……那天,我自然又是狼吞虎咽。

“崽儿习惯吃浓香浓辣,以后不会过寡淡日子……”我爸敲着碗沿说,“以后不准放辣子。”我妈早已习惯唯命是从,家里的菜肴变得如斋饭,不辣、不咸、无肉,寡淡!

  念中学后我住了校,身体一天天变得壮实。每次出门,我妈都偷偷塞给我一个玻璃罐,她说:“别让你爸看见,他吵人。”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住校是一件有趣的事儿。偌大一幢木楼,地上一人铺一张草席,就是一个人的窝儿。那时候正是长身体容易饿的年龄,夜里自习后,大家变着法儿找吃的,或是家里炒的玉米粒儿,或是大红番茄……最奢侈的是刘富贵带的兔肉,是她爷爷上山打的野兔。她的床与我的挨着,熄灯后我俩打着电筒在被窝偷偷嚼兔肉,细碎细碎的声音生怕招来老师。那夜,我掏出我妈塞给我的玻璃罐,揭开盖子,一股辣子和姜蒜的香味弥散开来,我夹起一条浸泡在辣子里的儿菜丝儿,放进富贵嘴里说:“我妈偷偷给我泡的。”

  富贵嚼了嚼,啧啧着嘴,用手扇扇嘴说:“够辣,够脆,再给我夹根儿。”富贵说完,仰着脖子、嘟着嘴等待儿菜丝儿,还顺势反手从枕下掏出十元钱说:“这罐香辣儿菜丝儿值姐一周饭钱。”看着她的馋样儿,我故意把儿菜丝儿晃着不让她吃,我们像亲姊妹一样闹腾着。

  第二天,富贵拉着我说:“玲儿,我枕下的钱不见了,我家穷你是知道的。”富贵失魂落魄,谁能忍受只吃白米饭过上一周?我把香辣儿菜丝儿拿岀来,她略有迟疑,接过玻璃罐儿走了。

  我以为她会感激我,那可是我妈给我的开胃菜,她却躲着我独享儿菜丝儿。从那以后,我俩再无夜嚼兔肉的快乐,一直到毕业。偶尔,我主动向她示好,她却斜着身子扭头走过。深深的失落感令我许久尝不出香辣儿菜丝儿的鲜美来,但终因有香辣儿菜丝儿相伴,我渐渐白胖起来。

  如今,我已上班许久,富贵偶尔会闯进我的回忆。我爸老了,多病,前阵去菜地后浑身起疹子,我带我爸去镇医院看大夫,竟然遇见多年未见的她﹣﹣富贵。她那极具韵致的身姿晃在白大褂里,我发现,富贵竟然那么美!

“嗨!”我朝她招手。

“玲儿……”她跑过来,亲热地抱住我。

  富贵是我爸的主治医生,她耐心细致地给我爸擦药。我爸出院后,我发现钱包落在医院了,赶紧回去取,碰巧听见富贵说:“我与玲儿扯平了!这次她爸患皮疹,我多开了几支美肤膏。读书时,她做了错事。虽然那时大家都穷,情有可原,但不惩惩她,我心绪难平。”她们哈哈笑起来,我躲着,直到她们离开,我才进去取走钱包。

  又到了吃儿菜的季节,从医院出来,我带我爸去了我家。我切开儿菜,儿菜有着洁白的心、翠绿的边,特别好看。我爸在边上说:“炒时兑点辣椒圈儿,趁你妈没来。”我笑了笑,切碎了红椒说:“吃浓香浓辣,不会过寡淡日子。”

“不是我不让吃辣子,是你妈生你后患了炎症,吃辣就犯病,咱爷俩吃辣,那不是折磨你妈呀?”

       听完,我从碗柜里拿出一瓶老妈做的香辣儿菜丝儿说:“尝尝吧,我妈做的,我一直有吃。”

“你俩?”

  那天,我讲了我与富贵的事儿。

“富贵心结解了。”我爸沉吟了会儿又说,“你得感谢她,她怀疑你,但没告诉老师,也没在同学间乱传!”我听着,用力铲着锅里的儿菜,锅里又开了花:红的、绿的、洁白的……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4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儿菜”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B.小说按“小时候”“念中学后”“上班后”的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条理清晰且内容丰富。

C.第一段介绍了“儿菜”得名的原因,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主题表现作用不大,可有可无。

D.父亲要求母亲在做儿菜的时候“以后不准放辣子”,仅仅是为了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寡淡。

E.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2)小说结尾处爸爸说“富贵的心结解了”。联系全文思考,富贵的心结是什么?并在文中概括两处与“心结”相照应的情节。

(3)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我把罐子藏进书包,紧捂着去了学校。

(4)小说围绕“儿菜”讲述“我”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在“儿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春的锣鼓

乔忠延

①春,是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

是从崖畔上垂下第一枝黄灿灿的迎春花吗?不是,一枝独秀的迎春花,犹如从天地间穿过的第一只燕子,传递的仅仅是春将要到来的消息。是从漫山遍野红艳艳的山桃花吗?不是,芬芳竟艳的山桃花,犹如杨树梢头叽叽喳喳的喜鹊,那已是春盈满天地间的捷报。那春到底从何时开始苏醒涌动的?我固执地认为,从大年的威风锣鼓猛然爆发、齐声轰呜,春便苏醒、便起步、便奔涌……

③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春和我一样,都是贪睡的孩子。一旦入睡,就久久享受着酣梦,迟迟难以苏醒。那时,妈妈在枕头边摆好过年的新衣服、新棉帽,还有小鞭炮,可我就是赖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忽然,我的眼睛灿亮,我一跃而起,穿上衣服,飞跑出去,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一下就能飞出好远。让我眼睛灿亮、一跃而起的,正是那翻江倒海般轰鸣的威风锣鼓。

④威风锣鼓,是我家乡山西临汾特有的打击乐。乐器很简单,就四样:锣、鼓、钹、铙。敲打时,鼓居中,铙、钹在鼓的四个角,锣围在外圈。这样组合在一起,演奏成一曲,能够迸发出惊心动魄的声威。有人描写过,如霹雳轰鸣,如暴雨倾盆。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劲,那锣鼓声,比霹雳还要威武,比暴雨还要狂猛。那气势,不是山呼海啸,胜过山呼海啸;不是石破天惊,胜过石破天惊。那锣鼓能长劲,那锣鼓能生威,能让懵懵懂懂的我奋然跃起,奔跑开来,跑向村正中的大院,随着激昂的声响,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度过万象更新的大年初一。

⑤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汾河两岸的先辈们为何能缔造出威风锣鼓,并且用威风锣鼓激活每年这最重要、最隆盛的新春佳节。或许是我居住在黄土高原的缘故,春节来临时却没有一点点春天的气息。冰封河山、寒凝大地。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厢情愿地认为春和那个儿时的我一样,正在被窝里贪睡。需得猛击一掌,需得大吼一声,才能惊醒春,春才会迎着寒冽的西北风起步,奔走,直至奋跑,跑进万紫千红,跑进林茂禾盛,跑进五谷丰登。而如这一掌猛击、一声大吼一般,见气势、具活力的,无疑就是先辈们缔造的威风锣鼓。

⑥曾经沾沾自喜,以为破译了威风锣鼓蕴含的奥秘。然而,自从威风锣鼓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不得不重新鉴赏感悟其中的丰饶真谛。再观看锣鼓表演,耳边震荡的是多变的鼓点,胸中翻腾的竟然是李白的诗句,要么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要么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要么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风起,壮思飞,长风破浪,直挂云帆,这才是威风锣鼓千秋相传、万代不衰的永恒魅力。

⑦我曾经盯着被誉为鼓王的程三洪,用他打鼓的姿态解读威风锣鼓魅力的内涵。他那眼时睁时闭,臂时舞时停,腿时起时伏。我蓦然领悟,威风锣鼓的声威交织着多种力量,使用的是心力,张扬的是外力,积蕴的是内力,下压的是重力,上翘的是弹力,浑身喷射的是爆发力。毫无疑问,只有将精气神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才能击打出波澜壮阔的声威。

⑧喜滋滋、笑盈盈的家乡儿女吃过阖家团聚的年夜饭,喝过人寿年丰的喜庆酒,一开大门,新年光临。信心满满的乡亲们早已挎着鼓,举着钹,持着锣,擎着铙,呐喊着飞步奔上场来。脚跟站定,双槌敲击,盈耳的全是滚滚春雷!

⑨在惊天动地的春雷声中,春草在萌动,春水在融冰,春在苏醒、奔涌,和着人们众志成城的热浪欢悦地奔涌,奔涌!

(有删改)

(1)在作者笔下,威风锣鼓具有哪些魅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作者为什么觉得春天是从威风锣鼓的齐声轰鸣开始苏醒涌动的?

(3)第②段画线句使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来源:2020年四川省甘孜州、阿坝州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马戏团的秘密

(日) 星新一

       一段时期,某马戏团红得不得了,每种动物都会表演一套精彩的节目,使得每天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一个寂静的夜晚,满座的观众早已离去。马戏团的团长准备回自己的房间去好好地睡上一觉。

       就在这时,有人来拜访了。因为素不相识,团长问道:“您是谁啊?”

“我是刚才看马戏表演的人。演得实在好极了,像兔子爬树什么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是妙极了!”

       听了他这番恭维话,团长倒颇有点飘飘然了,原本想说的“我累了,请您快点回去吧!”之类的话,也给忘了。“是啊。如果大家感到有趣的话,那真是没有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了!”

“人人都很喜欢呢,那只看上去很凶猛的老虎,竟然像猫似的驯顺极了。虽然我还不知道您是用的什么办法,可您能把它们训练到这种程度,那就该称得上是伟大的天才!”

       由于被过分的称赞,团长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他兴致大发,喋喋不休地讲起训练方法:“训练动物可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不过,在制作训练装置上却煞费了苦心。花了好多岁月,也曾几度失败。”

       说着,团长拿出只手电筒样的东西,上面装有一个标度盘以及一些形状复杂的线圈。那个人两眼直勾勾地盯着这个玩意儿,一边问道:

“这,这是什么?”

“简单说来,这是一种用电波给动物施催眠术的装置。您看到了吧,在标度盘上画有许多动物。”

“也有猫呢!”

“把刻度对准有猫的地方,然后朝着老虎一按电钮,于是老虎受到催眠,会以为自己是一只猫。”

“有道理。原来驯服动物是这么一回事!在马戏团里面,还有会洗衣服的狮子呢。”

“是的。您也许还看到会打铃的牛、会跳越高台的猪吧!那都是靠这个装置起作用的结果。另外,要想使动物恢复原状时,只要对上零的刻度,按一下电钮就行了。”

       团长得意洋洋地解释了一番。那人听着听着,不由得探出身子,两眼放出光芒:

“这么说来,只要有了这种装置,谁都能马上办起马戏团啦。请务必把这个装置让给我!”

“不行,这是我好不容易制作出来的东西。这个玩意儿,随便人家出多少钱,我也不能让出去。”

       团长一口回绝,可那人仍不死心:“我真是想要得不得了,假如你真的不想让的话……”

       那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刀子,想要扑过来。可谁知团长早已按下了训练装置按钮。接着,团长一边收拾起装置,一边自言自语道:“哎呀呀,这个粗野无礼的家伙,我要惩罚他一下,让他也像这个样子在马戏团里干上一阵子。”

       第二天,马戏团里又增加了个颇受欢迎的演员,那可不是动物,而是一个善于模仿黑猩猩的丑角。他学得可真像,简直同真的黑猩猩毫无两样。“嘿,怎么会学得那么像呢?”观众交头接耳,颇觉不可思议,但又极其高兴地拍手鼓掌。

(1)下同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介绍了马戏团近段时间很红,为故事的发生营造了一个环境,同时也设置了为什么会很红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去。

B.主人公马戏团团长,在得到拜访者的赞赏后,改变了原先想尽快打发走来客自己好好休息的想法,说明他是一个讲究礼仪的人。

C.小说在结尾处,观众“交头接耳”“拍手鼓掌”,说明马戏团的节目更加受到大家的欢迎,与文章开头形成呼应,结构更加完整。

D.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主要展现了一个夜晚开始到第二天的故事,情节虽然没有太多曲折,但读来让人颇有兴趣,余味悠长。

(2)用简明的话概括什么是“马戏团的秘密”。

(3)文中的两个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你认为文中的团长能不能守住马戏团的秘密?请说明你的理由。

来源:2020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6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我有时待在家里闷得慌,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快手刘是个摆摊卖糖的大胖汉子。随身背着的绿色小木箱,上面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很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他两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只见他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有一次,我亲见他手指敏捷灵活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想揭他老底,禁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谁知快手刘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怎么碗下边什么都没有呢?快手刘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面。怪,怪,怪!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声。“怎么样?你输了吧!不罚你钱,买块糖吃就行了。”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围了几圈的人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神奇无比,那时他是我最佩服的人。我童年和少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他令人痴想不已的表演中慢慢消磨掉的。

④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快手刘带给我的美好故事,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

⑤高二暑假回家,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竟然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葫芦和变戏法,但那只木箱,已经破损不堪,再也看不出先前那悦目的绿色。再看他,饱满的曲线没了,尖尖的骨形突露,眸子没了光彩。这双手尤其使我吃惊,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手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他抓住两只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口,缓慢迟钝地翻来翻去,四个小球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

⑥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叫声让他慌张不已,手抖抖索索,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球在哪儿了,无怪乎周围的看客只是寥寥无几的孩子。

⑦“在他手心里!绝对没错!”孩子们吵着闹着叫他张开手,他却攥得紧紧的,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什么也没有……”可这些稚气的小孩儿偏偏不依不饶,非叫他张开不可!他哪能张开?一张开,就会漏洞百出。我真不愿意看见他这幅窘相,走到孩子们中间,用手指那木箱说:“球在这箱子上呢!”

⑧孩子们被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快的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儿塞在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⑨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碗说:“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只剩下我和快手刘呆立在那儿,他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解困。

⑩在饱经风霜的岁月里,艺人的高超技艺,却没有人来传承,他晚年竟变得如此凄凉,为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1)阅读全文,用文中原词填写下表。

时间

快手刘的手

快手刘的演技

  

“我”的表现

“我”童年时

敏捷灵活

  

围了几圈

揭他老底

“我”高二暑假

  

漏洞百出

  

  

(2)品析下面的词或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挤”字有何表达效果?)

②“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呢!”(连用三个感叹号,有何作用)

(3)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结构上:  

②内容上:  

(4)标题为“快手刘”,文章却用大量笔墨写他表演“不灵”,这样写有何目的?请结合文意分点简说,至少说4点。

来源:2017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2-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下列个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

[美]欧•亨利

    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苏 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 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 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 不动。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重复着,苏艾快步走 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

    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得到院子,一堵空墙,一颗老 极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是耳语。“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

“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

“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

     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一片掉下,我 也就去了。”

“琼珊。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

    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副‘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副杰作了,可到现在也

    没有动笔。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 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 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 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他们不由得瞅着窗外那棵常春藤,都默默无言。贝尔曼当 完模特就走了。大片的雪花伴着寒冷的雨不停地落下。

“把窗帘拉起来,我要看看。”琼珊第二天早晨醒来就低声地命令苏艾。

    然而,看呀!一夜的风雨吹打,砖墙上还挂着一片藤叶。它是常春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靠近茎部仍是深绿色,可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枯萎发黄,它傲然挂在一根离地二十多英尺的 藤枝上。

“最后一片!我以为它不在了。今天它一定会落,我也会死的。”琼珊说。

    白天总算过去了。暮色中,那片孤零零的藤叶紧紧地依附在靠墙的枝上。夜里北风呼啸,拍打着窗户,雨水从屋檐上流泻下来。

    天刚亮,琼珊就吩咐苏艾拉开窗帘。那片枯藤叶仍在那里。琼珊躺着,盯着看了许久。“苏艾,我是个坏女孩。想死是有罪的,天意让那片藤叶留着来证明我的坏。你给我拿点汤 来吧!”她突然喊道。

    下午,医生来了,临走对苏艾说:“她很快会好的。现在我得去楼下看另一个病人,他 叫贝尔曼,也是肺炎。但年纪太大,病得很重,恐怕治不好了。”

    房间里,琼珊平静地靠着床织着一条蓝色披肩。“有件事我要告诉你,亲爱的!”苏艾走 过来抱着琼珊说:“贝尔曼先生患肺炎今天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从我们这儿离 开后的第二天早晨,门房发现他痛得动弹不了,全身也都湿透了。他们不清楚他究竟去做了 什么。后来他们发现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一块涂抹这绿色和黄色颜料的调色板……亲爱的,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再想想,为 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都从来不摇一摇呢?哎,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 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选文有删改)

(1)小说中的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作者为什么在文中画线出三次写到琼珊躺着“一动不动”这一细节?请简要回答。

(3)小说略去贝尔曼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过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句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艺术。请结合 全文进行简要赏析。

来源: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2-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中,品种也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贵,“绿荷”也极难培植,只少数大公园才有此品种,其珍其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数百品种中,老菊头最宝贵的自然是“绿荷”。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花叶难辨,绿溢盆沿;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故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愈发对那棵绿荷爱护备至。

    老菊头虽爱菊,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决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谬种流传,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之,但任是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记得他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一天半夜,老菊头被风声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跌坏绿荷,倒地时硬是护住了绿荷,故而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顾菊花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虽然窜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照照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小说一开始不写老菊头对菊花的痴心,而是介绍“绿荷”,结合全文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按要求填空。

①“绿荷”是贯穿小说始终的  

②“绿荷”是作者的  的主要凭借。

③“绿荷”是小说  的依托。

(2)小说中画横线的第4自然段写菊老头的屋里屋外,通过典型的  来刻画其菊痴的形象。

(3)小说中画横线的第6自然段用四个“必”字,写出了老菊头怎样的心理?四个“必”连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①怎样的心理:

②表达效果:

(4)小说结尾说“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这一结尾和前文中“绿荷”的茁壮美丽形成强烈的  ,含蓄地提示了正是老菊头偏执的喜爱、狭隘的占有,才导致了绿荷绝种这样的悲剧,引发出人们对  的思考。

(5)对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菊成痴,近乎病态  B.自私保守,心胸狭隘

C.疑心太重,不信他人。 D.摔跤卧床,绿菊绝种

(6)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

仿句: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的如痴如醉,小说以菊花象征老菊头,表现了他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B.小说开头两段写菊花,而后由菊引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C.老菊头侄女的男友曾经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的老菊头家中,但其想得到“绿荷”目的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D.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老菊头是“绿荷”正宗传人。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多方面概述了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活动片段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丰满,作品意蕴丰厚。

来源:2016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4题。

梨花的春天

宗满德

①春天是从一叶梨花瓣走进人间的。

②静谧祥和的夜晚,星星丢给大地一些眼色,黄河里追逐的浪花露出银白的乳牙,一口一口地咬着石砌的堤岸。一粒石子落下来,惊醒一河春梦。露珠在岸边的小草上打盹,月亮盛了半碗。蒸腾上升的水汽,在百年梨树群中氤氲。走过冬天的游子,在梨园守夜,轻轻地哼一曲《北国之春》,缓缓的黄河水泛起涟漪。

③阳光错落地从梨树群中穿梭,晨露紧紧地咬了一夜,刚松了一口气,就从树枝上滑落。小草伸出碧绿的小手,低声地吟唱。等待了整整一个冬天,站着的,立着的,都是那样的新颖,那样的鲜活。春天的早晨从最后一个冬夜里开始,预备着上演五彩缤纷的舞会。

④主角登场了。叶子还没有发芽,花就开了。热烈,闪亮,胜过炽热的太阳。白衣天仙下凡吧,纯粹,脱俗,灵秀,远隔尘世。皇后出宫吧,抿着嘴,敛着胸,曼妙,轻盈,似在天上,又在民间;朝饮白露,夕餐落英。山姑待字吧,粉着脸,描着一丝淡眉,穿着一件短裙,绛红中透着新绿。一个冬天没有下地干活,白皙的面,光亮滋润。轻轻地吻一下吧,树下巴望的情郎。官窑的白瓷器吧,五枚清亮清亮的盘儿盛着金色的花蕊,还有一粒昨夜刚刚凝炼的银珠。伸开手掌,怕它掉在地上;张开口,怕它飞走。伫立着,凝视着,听花瓣与花蕊轻轻地合唱春的恋歌。

⑤树枝则一律裸着,不着一字。一个冬天的努力,都献给了花儿。不害羞的花儿顺着根顺着茎,从土里升起来,挂在枝上,尽情地表演艺术体操。一阵微风吹来,一些娇气的花儿夭折了,从枝头上飘下来,归入土中。叶子是后盾,铁一样坚硬,都埋进枝桠里面,不露声色,不出风头,不争春光。全身的力气和营养,都向一个方向输送。平静地等待是一种内力,没有怨悔地给予是一种品格,低调地劳作是一种风度。花儿开了,还怕没有绿叶,还怕没有果实吗?保持沉着,让花苞绽放吧。

⑥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这样地纯,这样地白?梨花给予人间的不仅是春的温柔,也许还有冬的风骨。

⑦坐在梨树下,感觉很清爽。空气过滤了一遍,带着蜜意,加了气压,醇厚,浓酽,向着鼻孔往肺里冲,揭开毛孔往里钻。凉凉的,清清的,每呼吸一次就增加一点力量。伸开臂膀吧,全身的肌肉都浸透了氧气,鲜活鲜活的。那美丽的姑娘,如金的光芒,点缀满树的梨花,笑一笑,挥洒出无数的珍珠玉盘,雪一样洁白,玉一样透彻。

⑧雪是白的。梨花是白的。骨头也是白的。

⑨梨叶长出来了,梨花就纷纷落地。梨成熟了,梨叶就要落地。

⑩长肉的骨头看不着。春天里飞雪,是梨花,不是白雪。白雪呢,藏在冬天里,梨花看不着,就如骨头长在血肉里。

⑪忙碌的日子,结识许多陌生的面孔。熟识的心跳都在花朵上律动。脚步匆匆,又来又去,草地上没有留下一个脚印。不用凝神,不用注目,随意地看一看,每一朵梨花都认识我,都盛满笑意,都那么温暖,那么善良,那么善解人意。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令我欣喜。往日的哀怨和伤痛,曾经的忧愁和苦难,都消逝在这洁白纯净的光波里。

⑫梨花开了,春天慢慢地去了。人间落英无数。

(选自《新群文读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略说说文章是怎样以梨花为线索展开全文的。

(3)简略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朱自清《春》中对春花的描写。请从联想和想象的角度,简略分析,指出它与本文第④段对梨花的描写的不同之处。

来源:2016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②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哥们儿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④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⑪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⑫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⑭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⑮我好像明白,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⑯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⑰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⑱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本文略有删改)

(1)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①小时候:  

②后来:  

③辗转城市多年后:  

(2)作者在第⑥段中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的原因。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划线的句子。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

(4)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6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皱皮苹果》,完成下列各题。

皱皮苹果

刘心武

   从郊区书房回到城里的家,总会遭逢一大摞待拆看的邮件,我的习惯是先看熟悉者的,不熟悉的,一般是先拆看外表堂皇的,这是否有些个“嫌贫爱富”?但“金玉其外”的诱惑,恐怕是很多人都难以拒绝的,尽管往往会发现“败絮其中”,也只好一叹了之。有的来函,信封寒酸,字迹幼稚,右下角的地址是某镇某村,由作协或编辑部贴条转来,根据近年来的经验,这样的信函,多半是附上他写的并不成熟的习作,希望我能往报刊推荐的。

   大体浏览一下积存的邮件后,我多半会到附近绿地遛遛,到票友聚焦的廊亭,听他们轮番演唱。几位经常炫技的票友,已成为我们那一带的明星,我一见他们那堂皇的架势,总要坐到廊栏上洗耳恭听。无论是裘派黑头,还是程派青衣,听着那些唱段,真觉得满耳落花,满心沁芳。不仅那些名票脸熟,就连总去旁听的,也有若干熟脸。有位年纪跟我相仿的,头矮小,其貌不扬,他欣赏时,总轻闭双眼,一只手还随那声腔在膝上轻扣,他那满脸的皱纹也微微抖动,令我觉得非常滑稽。

   一天傍晚遛弯回家,饭后想吃水果,去阳台大纸匣里取,忽然发现角落里有只不大的苹果,显然是很久以前买的。取出来,放在手心里一看,它那表皮已经千燥得起皱了。

   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首诗,里头有几句是以苹果的名义请求:“削我皮,或者用牙啃/之前,能否仔细欣赏一下/我表皮的美丽。”苹果,以及其他水果,确实有权利这样地要求人类。我一贯比较注意水果外表,而且经常“以貌取果”,也懂得把比如说苹果的外皮当作专门的审美对象。我曾很'小心地将一只大苹果那华丽的外衣削成连续不断的螺丝转,然后将它巧妙地搁放到桌子上,令它望去仍是一只完整的大苹果。

   我仔细端详那只皱皮苹果,忽然非常感动。它在被遗忘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让自己沾染霉菌,坚决不腐烂,虽然它的表皮因脱水而发皱,却身无黑斑,那红晕依然具有诱惑力,还散发出一种略带酒味的甜香。它是怎么度过那些寂寞的日子,洁身自好、保存实力,甚至还利用那被冷落的时间,尽量把自己的糖分保持住的?

   我把皱皮削掉,那果肉居然鲜若处子,尝一口,异常香甜!吃完它,还回味了许久。

   第二天,我又下楼遛弯,又去听那些票友演唱。那位我觉得颇为滑稽的听众,又在那里闭眼击节。我忽然觉得。他很像是一只皱皮苹果。待那边一曲唱完,我就跟他说,您何不来上一段?他脸倏地红了,更像皱皮苹果了。有其他人也注意到了他,跟着劝,或竟跟着起哄,后来连操琴的也问,他究竟想露哪段?他呢,站起来,走到人群当中,说了声“让徐州”,清清嗓子,跟拉琴的对了对弦,然后在琴师配合下,居然唱起了言派腔,宛转优雅,吐字如珠,我觉得那一刻他仿佛就是削掉皱皮的苹果,因为在落寞中久久地自爱,保存住了一腔鲜活,一旦得以施展,则散发出沁脾的香甜。一曲终了,掌声里,我悟出更多。

   我承认,因为对积存的邮件里那些“皱皮”的一贯轻视,有的启封后潦草一瞥,就马上当作废物丢弃。现在,我提醒自,也许,那会是一只“皱皮苹果”,虽然其貌不扬,甚至萎缩鄙陋,但表皮里面,却会有鲜活的甜汁,我必须慎重对待,不得轻率处置。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好比能唱“让徐州”的高手能人,但殷殷期待之心,确是有了。

   悠悠人生,谁能永居中心?谁能永有抢眼而马上被选取、光艳显示的机会?我自己,也颇像滑落到果匣角落的一只苹果,我能否努力避免感染霉菌,在洁身自好中,任凭表皮起皱,而内里仍然默默地保持,积蓄着能贡献于他人、社会的精华呢?(有删改)

(1)试分析“皱皮苹果”在文章户的含义及其作用。

(2)“个头矮小,其貌不扬,他欣赏时,总轻闭双眼,一只手还随那声腔在膝上轻扣,他那满脸的皱纹也微微抖动,令我觉得非常滑稽”,从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品析这句话。

(3)本文结构严谨,构思精巧。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一只皱皮苹果引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阅读感悟。

来源:2016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蚊烟中的往事

迟子建

①如果是夏天,如果火烧云又把西边天映红了的话,我们喜欢将饭桌放置在院落里吃晚饭。当然,这时候必不可少的,是笼蚊烟,因为傍晚的蚊子很活跃。

②笼蚊烟其实很简单,先是用一蓬干树枝将火引着,让它燃烧一会儿,就赶紧抱来一捆蒿草,将它们均匀地散开,压在火上。这时丝丝缕缕的青烟就袅袅升起了,蚊子似乎很不习惯这股在我们闻来很清香的烟,它们远远地避开了。我们就可以轻松地吃晚饭了。

③这样对着青翠的菜园和绚丽晚景的晚饭,是别有风味的。饭桌上通常少不了一碗酱,这酱都是自己家做的。每年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一过,做酱的工作就开始了。家庭主妇们煮熟了黄豆,把它捣碎,等它凉透了,再把它们揉捏成砖头的形状,用报纸一层又一层地裹了,放置起来。到了清明之后,自然风干了,将酱块身上已经脆了的报纸撕下来,把酱块掰开,放到酱缸里,兑上水和盐,酱就开始了发酵的过程。酱喜欢阳光,所以大多数的人家不是把酱缸放在窗跟前,就是搁在菜园的中央,那都是接受阳光最多的地方。阳光和风真是好东西,用不了多久,酱就改变了颜色,由浅黄变为乳黄直至金黄,并且自然地把酱汁调和均匀了,香味隐约飘了出来,一些贪馋的人受不了它的诱感,未等它充分发酵好,就盛着它吃了。

④夏日的晚餐桌上,占统治地位的就是酱了。那些蘸酱菜有两个来源:野地和菜园。野地的菜自然就是野菜了,比如明叶菜、野鸡膀子、水芹菜、鸭子嘴、老桑芹和柳蒿芽。野菜通常需要在开水中焯一下,让它们在沸水中打个滚儿,捞出来,用凉水拔了,攥干了再吃。

⑤因为有了酱,就有了采野菜的乐趣,你可以堂而皇之地提着篮子出了家门,就说是采野菜去了,你愿意在河边多流连一刻,看看浸在水中的柔软的云,是没人知道的;你愿意在山间偷偷地采一些浆果来吃,大人们依然是不知道的;反正有那么几种野菜横在篮子中,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踏入家门。

⑥天越来越热的时候,野菜就老了,吃不得了,这时伺候晚餐桌上酱碗的,就是园田中的蔬菜了。青葱、黄瓜、菠菜、生菜、香菜和小白菜水灵灵地闪亮登场了。园田中的菜适宜于生吃,只需把它们在清水中洗过则可。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这个人拿棵葱,那个人拿棵菠菜,另一个人则可能把香菜卷上一绺,大家纷纷把这些碧绿的蔬菜伸向酱碗,吃得激情飞扬的。而此时蚊烟静静地在半空浮悬,晚霞静悄悄地落着,天色越来越暗淡,大家的脸上就会呈现出那种知足的平和表情。

⑦我最钟情的酱,是炸鱼酱。鱼来自草甸子中的水泡子。水泡子里有鲫鱼、柳根和老头鱼。父亲用柳条为我做了根鱼竿,虽然它不直溜,但钓起鱼来却不含糊。水泡子中的鱼不似河里的,它长不大,都是小鱼,而且由于是死水,鱼有股土腥味,所以绝不能清蒸和调汤喝,只能放上浓重的调料煎炒烹炸。我钓回来的鱼,基本上都是把它连着骨头剁成泥,舀上一碗黄酱,炸鱼酱吃了。只要晚餐桌上有一碗鱼酱,园田中的蔬菜就遭秧了,一盆青菜往往不够,再拔上一盆,可能还是不够,不把酱碗蘸得透出瓷器的亮色,我们的嘴是不会罢休的。

⑧酱缸其实是很娇气的,它像小孩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着。它讨厌蚊虫,因此脸上总是蒙着一层白纱布,防止蚊虫飞进去,弄脏了它;它喜欢晒太阳,似乎还很害痒,要经常用一个木耙子捣一捣,把白醭出去;它惧怕雨水,所以身旁通常放着一块玻璃,一看雨要来了,就给它盖上去。我就很心疼家中的酱缸,有时候在学校上课,一听到雷声隆隆地响起,就举手跟老师请假,撒谎说要上厕所,而我出了教室之后,会一路飞奔回家,冲进菜园,盖上酱缸。酱没被淋着,我却会在返回的路上被雨水打湿。

⑨蚊烟稀薄的时候,火烧云也像熟透了的草莓似的落了。我们吃完了晚饭,天也就越来越陈旧,蚊子又三三两两地回来了。我们把饭桌撤了,打扫干净笼蚊烟的灰烬,站在院子里盼着星星出来,或者是打着饱嗝去火炕上铺被窝。我还记得父亲酒足饭饱在院子中看天时,如果被飞回来的蚊子给咬着了,他会得意地喊我妈妈出来,说他很招人稀罕,母蚊子又啃他的脸了!我们那时就都会发出快意的笑声,以为爸爸在开玩笑。长大后我才知道,父亲说得也没错,吸食人的血液的确实都是雌蚊,而雄蚊吮吸的则是植物的汁液。如今曾说过这话的父亲早已和着缥缈的蚊烟去另一个世界了。

⑩菜园依然青翠,火烧云也依然会在西边天燃烧,只是一家人坐在院落中笼起蚊烟吃晚饭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让我在回忆蚊烟的时候,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着。

(1)请仿照示例在空格中填出相关往事。

笼蚊烟→    →采野菜→炸鱼酱→  →被蚊咬

(2)选文第⑧段画线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分析其表达效果。

(3)简要分析第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以《蚊烟中的往事》为题,有什么好处?

(5)往事如烟,生活美好。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你难忘的记忆。

来源:2020年内蒙古通辽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日出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的描绘: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先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象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由马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红。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在机场上,黑夜沉沉,满天繁星。三点四十分钟起飞,飞到空中,向下俯视,只见在黑天鹅绒一般的夜幕之下,莫斯科大片灯火,像亿万细小的钻石熠熠放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色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觉得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把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东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般最优美、最深刻的含意。

(1)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简要说出理由。

(2)文章的三,四两段,同第二段中的哪句话有紧密联系?

(3)当读者急于想看到日出景象之时,作者偏偏不写日出,却去写日落。这是为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4)刘白羽的《日出》写得“一波三折”。请你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特点。

(5)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的理解。

(6)以下四个诗句中,哪一项相关诗歌与文章的内容毫无关系?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D.不可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来源:2019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2-0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各题。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它承载着我对于家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油菜花朴实平凡的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即便你从未亲眼见过生命力旺盛的油菜花,从未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遍野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处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盛开的油菜花,这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是故乡的生产与生活,农事与家事。

    而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故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她)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

(作者:舒翼   本文有改动)

(1)本文的题目很具艺术性,请作简要分析。

(2)本文主要写油菜花,作者为什么还写了一些其他的花。

(3)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本文层层递进的表现手法?

来源:2017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小巷里燃起一盏灯》,回答下列各题。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李晓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夜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子。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子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突然拧亮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在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靠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子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子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子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泡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子。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子里的灯没有再亮起。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子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子里的灯又亮了起来。从那团黄色的灯晕中,我总觉得,那一盏灯光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子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当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打听了几户人家,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说是到成都工作的儿子那里去了。

⑪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那手里握着的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⑫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都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⑬然而那条小巷子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闪烁,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⑭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子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一盏灯”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到  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把第④段横线处老奶奶的心里活动补充完整。

(5)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6)在成长过程中,你也一定有像老人这样为别“点燃一盏灯”的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来源:2017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3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文章结构分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