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各题。

机场的拥抱

肖复兴

    (1)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到底是南京,比北京要暖,离立夏还有多日,姑娘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和凉鞋了。坐在我对面的女人,看年纪有三十多了,也像个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在和节气,也和年龄赛跑

    (2)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座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丈夫的耳朵有些背了,年龄不饶人。但看他们的年龄,其实也就七十上下,并不太大。听他们讲话,是在苏州无锡镇江转了一圈,从南京乘飞机回北京。

    (3)忽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变得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妻子听得见,丈夫却听不清楚了。但是,妻子依然压低了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丈夫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

    (4)声音可以压低,像把皮球压进水底,目光却把心思泄露出来。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

    (5)我才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女人,发现她的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体恤,还有脚上的一双白色耐克运动鞋,很搭。还有她的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也很搭。当然,和她清秀的身材更搭。很像一位运动员。刚才只看到她的短裙,其实,短裙并不适合所有的女人。在她的身上,短裙却画龙点睛,让一双长腿格外秀美。

    (6)很像,这个女人很像谁呢?心里便猜,大概是像这对老夫妇的女儿了吧?天底下,能够遇到很相像的一对人的概率,并不高。刚看完电视剧《酷爸俏妈》,都说里面的演员高露长得极像高圆圆。这个女人,一定让这对老夫妇想起了自己的什么亲人。否则,他们不会这样悄悄地议论,声音很低,却有些动情。能够让人动情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又会是谁呢?

    (7)我看见,妻子忽然掩嘴“扑哧”一笑丈夫跟着也笑了起来。我猜想,笑肯定和对面这个女人有关,只是并没有惊动这个女人,她依然翘着秀美的腿,在看手机,嘴角弯弯的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手机上的微信或朋友圈有了什么好玩的段子或信息。

    (8)“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是让我冲锋在前头!”便走到对面的女人的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女人放下手机,很礼貌地立刻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妻子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个女人看,大概是找到自己的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

    (9)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10)“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妻子客气地说。

    (11)“太可以了!待会儿我还得请您把您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12)丈夫站了起来,走到这个女人的身边,妻子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把手机递在我的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他们身边的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工作忙,孩子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思念,让身边的这个女人像女儿的指数平添了分值

    (13)照完了相,我把手机递给了妻子的时候,听见丈夫对这个女人说了句: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女人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

(选自《广州日报》2015﹣06﹣23)

①下列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写这个女人的穿着打扮赶在节气之前又在年龄之后,从中可见“我”对这个不合时宜赶时髦的女人的初步印象并不太好。

B.②句把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投向比作鸟儿双落,巧妙地写出了老夫妇和谐默契的关系和行为,表明思念女儿是夫妇俩的共同心境。

C.③句妻子之所以忽然掩嘴“扑哧”一笑,是因为她突然惊喜地发现这个女人很像自己几年不见的女儿。

D.④句的意思是,这个女人跟自己的女儿本来就比较相像,因为思女心切,觉得她很像女儿以致有后面的“拥抱”就很正常合理了。

②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在机场看到一对老年夫妇因思念几年不见的女儿而与一位跟自己女儿很相像的年轻女子拍照留念以至互相拥抱的情景。

B.小说写了四个人物。“我”在文中是起到线索作用的人物,“老年夫妇”是常年见不到远在他乡的女儿而思女心切的老年人,年轻女人是一个善解人意的时髦女人。

C.小说结尾“这个女人”让人意想不到的“也流出了眼泪”,那是因为她既被这对老年夫妇对女儿的思念之情所感动,又由此触发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D.小说反映了当今社会广泛存在的父母与子女长期分享的现象及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思念之情,启示年轻人应尽可能多回家看看。

③下列对小说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要给人以真实感,才会产生艺术效果。本文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使用真实的地名、人名和剧名,小说情节平淡无奇等等,都给人真实可信的阅读感受。

B.小说第(5)段重点写女子所穿的黑色短裙,与前面的描写及作者的态度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小说在平静之中出现涟漪。

C.小说不但写“我”之所见、所闻,第(6)段还通过写“我”之所想,既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又强化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D.小说结尾戛然而止,言未尽而意无穷,犹如绘画的留白艺术,给读者留下充足的猜想、想象和加工创造的空间,让小说平添意味和韵味。

来源:2017年广西玉林市(左崇)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①千年的原始森林连绵数千里,古木参天,荆棘布道,偶尔的狼嚎猿啼给人阴森森的感觉。

②张郎执枪佩刀,带着干粮,在森林里日复一日地穿行。

③入林的第五天,张郎就见到了一副白森森的人骨,张郎有些迟疑,怎样遇害的呢?旁边有刀也有枪,而且从刀的重量来估,其人也是个习武之人,狼?虎?或狮?张郎不得究竟,自顾上路,一路提醒自己要更加小心才是。

④偏偏不几天,张郎又遇白骨,还是人体,而且是两具。从过医的张郎蹲下身细细察看,两具骨骼都是男人,还留着拼命搏斗过的痕迹。张郎就更觉得奇怪了,什么深仇大恨让人追到这渺无人烟的地方动了杀心?功与名,财与利? ⑤继续前行。

⑥怪事再度发生。这天,张郎刚吃完一只烤熟的山雀,正准备起身上路,前面不远处的地方一团蓝光炫着他的眼。张郎揉揉眼睛再看,绿幽幽的,张郎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立马想到老人家常说的天然翡翠。

⑦张郎一步一停地上前,他怕是什么特大动物的眼睛,近了,果然是两人合抱大的玉石,而且,玉石下面还有一个人,用绳附着,看衣服和肉体颜色,刚才死去才不久的样子。

⑧张郎在旁边捡一块石头,使劲往自己认为是翡翠的玉石上砸,玉石丝毫没损,凑近看,暗纹都没一丝,再凑近些看,整块石头里一点气泡也找不着。张郎兴奋得快要窒息,确认这是翡翠不说,而且是上等的翡翠。张郎眯上眼,感觉华室在招手,山珍野味已压桌,骑马坐辔,穿金戴银,妻妾成群,成为郡主富甲一方。

⑨张郎睁开眼,将死者身上的荆条解下,将玉石系往自己身上。好沉啊,张郎每走一步腿都在打颤,但背上是一座城池,越重城越大,再重也心甘。

⑩脚起泡背流血,张郎感到体力不支,准备歇下给肚进食时,张郎听到有人的声音朝他这边传来,立马用树枝和深草将玉做了掩饰,自己也藏在蔽处,两手紧紧握住枪。

⑪声音近了,更近了,看得明白,是人。张郎的心一软,刚放下枪,突觉玉石易主、华室崩塌、妻妾逃逸、丰餐消隐,于是一咬牙,重新端起枪。

⑫就在食指穿进扳机孔的一瞬间,张郎明白了前面遇到的三具白骨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第一具会武功的人是背着这玉累死的,第二具和第三具是为争抢这玉而搏死的,第四具也是累死的……

⑬张郎放下枪,打了个哈哈,从丛里露出来,亲切地说:“乡亲﹣﹣恭喜你啊﹣﹣”

⑭张郎说,路遇横财,见者有份哟。张郎把藏好的翡翠指给对方看。

⑮对方姓李,李郎说,张兄,你先见,归你。

⑯三说二说,两人就抱成了一团,割指为血,插枝为香,结为兄弟。

⑰砍一棵拳头粗的树,两人抬着玉石在森林里穿行。

⑱行途中,张郎病了,俩人就歇下来,李郎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意地伺候着张郎;李郎病了,张郎就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信地伺候李郎。

⑲日复一日缓慢穿行,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磨难,俩人终于走出了千年的原始森林进去村庄。

⑳“哇﹣﹣啧啧﹣﹣”

(21)“啧啧﹣﹣哇﹣﹣”

(22)村人的眼睛个个像灯泡,惊羡,狡诡还有贪婪……

(23)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绕石走了三圈,环视众人,掷地有声地宣布: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24)玉石旁边高出众人一个头的族长捋捋将垂至前胸的白胡子,歪头看了眼李郎,再歪头看了眼张郎,更为高声地说:“不,是两颗﹣﹣”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2)第八段划线句子最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18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张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族长的话作为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作用。

来源:2017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笨拙的土豆

王晓莉

①十年前的秋天,我在火车上偶遇一位男子。他当时在翻的那本凡·高画册吸引了我,我们渐渐攀谈了起来。我说我喜欢的是凡·高那一系列自画像。

②“那么,凡·高有张早期的画作有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呢?”对面的他说。“不,你不会注意到它的。”他还没有说出是哪一张,就又十分肯定地说。临下车前,这个男子把这本边页已经翻得微卷的凡·高画册送给了我。这本画册里有他着重提到的那幅名画——《吃土豆的人》。

③现在,这幅《吃土豆的人》,我闭上眼睛即可回忆起任何一个细节,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

④画面正中是一盏悬挂的昏黄油灯,灯光下,一家五口正围桌而坐。木纹餐桌上摆放的,正是还冒着热气的,仅有的一大盘土豆。热气袅袅上升到他们的头顶,有了温暖的氛围。一个老太太正把一个特大的土豆递给主妇模样的人,仿佛在说:瞧这一个,多大个啊!主妇则低眉倒着咖啡,她的粗眉有些皱起,仿佛有点不耐烦眼前这样的生活,却又依然惯性地深思着这样的生活该怎样才能过得更如意、更体面些。主妇的对面是一家之主,他是一个辛勤耕种的男人,手背粗糙而发黑。他凝望着老婆,仿佛要跟她商量什么,而另一个戴头巾的女人又凝望着他。一个穿裙子的姑娘背对着我们。他们的手都出奇的大,手指的骨节突着。这一幅画里,有笨拙的男女,有笨拙的土豆,有着一个家庭笨拙不堪的生活。

⑤有人曾鼓动凡·高将这幅画拿去沙龙参加展览,但凡·高说:“我想清楚地说明那些人如何在灯光下吃土豆,用放进盘子中的手耕种土地,老老实实地挣得他们的食物。我要告诉人们一个与文明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并不期望任何人都喜欢它或赞美它。”然而,我却喜欢它。渐渐的,我爱上吃土豆,煎、炒、炖、煮。当饭吃,当菜吃,当零食吃,没有一样不尝试,没有一样不好吃,感觉土豆里有着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清香。

⑥我开始探究土豆的成长。几乎所有的蔬果,都是裸露在空气与光线中,它们一生都与风和光线嬉戏打闹,最后用碧绿的、红彤彤的颜色告诉人们:我熟了,来吃我吧。只有土豆、红薯,那不多的几样,从春到夏,完全地埋伏在泥土之下。当它们从容不迫地拨开层层泥土时,就是它们完全成熟的日子。

⑦我曾听闻许多有关土豆的故事。有一回,我看到介绍前苏联的一个电视片,在那个地广人稀、粮食永远不够的国家,产量极大的土豆,曾经成为了人们唯一的救命粮。在20世纪60年代初,饭蔬最为匮乏的冬春之际,土豆挺身而出,拯救了我国整个北方……

⑧每一次看到、听到这些,我总是热血沸腾地想亲自去种植一季土豆,去观察、了解、亲近它们——那些披着大地色外衣的土豆,那些外表粗糙、内心扎实的土豆,那些在市场的菜堆上和人们的菜篮中笨拙滚动的土豆,那些养育生活的土豆。

⑨偶尔,我会想起火车上遇到的那个人。他当时那么坚定地指出我会忽略凡·高那幅《吃土豆的人》,也许并不是他的武断,而是他看出了当时的我,是个过度追求纤细生活的人,不知晓索取之于付出的真谛。这样的人,无法在泥沙俱下的生活里立住脚,无法看得更清晰。这样的人,需要吃更多粗糙的、笨拙的食物,与更多粗糙的、笨拙的人往来,过更多有荆棘的、笨拙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第41卷,有删改)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偶得画册→A.  →爱吃土豆→B.  →听闻故事→C.  

(2)第③段中,作者回忆这幅名画的“任何一个细节”时,觉得“它那么悲伤刻骨而又坚忍不拔。”请结合第④段的具体描写,用原句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①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悲伤刻骨”。

②我从“  ”中,读出了这幅画里的“坚忍不拔”。

(3)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本文的标题“笨拙的土豆”有怎样的含义?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来源:2017年广西北海市(南宁、钦州、防城港)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文/陈柏清 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4)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5)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来源:2016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玉瑛子

①不曾可以寻觅,也不曾有任何准备。似乎是猝不及防,它撞进了我的视线。

②在那方柜台的一隅,它静静地、安详地、自然地停留着,姿势优美。四周的喧闹,仿佛和它没有任何关系。那些来来去去的目光,被形形色色的宝石的光华吸引着,而忽略了它的存在。它于自己的世界孤独地美丽着,有些傲气,有些不屑,有些与世无争。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掬澄澈的水灵,那一抹温馨的柔润,于繁华之中,于喧嚣之中,碰疼了我的心。

③哦,那一块天然的翡翠,一块美玉。

④那一天滂沱大雨。我为避雨无意中躲进那间小店,无意回眸之间,就那样与它相遇。

⑤尽管小心翼翼、呵护有加,意外还是发生了。

⑥或许因为之前没有佩玉的经验,而致使佩戴方法有失正确;或许因为过度喜爱,从而太过频繁地摆弄……正如它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生活,意外在那一日猝不及防地降临。

⑦那美丽、珍稀的翠色之间,出现一道小小的裂隙。很小,但很清晰。发现它受伤的那一刻,我的心脏仿佛和它一同开裂。我感受到它的疼痛。它受伤的样子,令我的心血流不止、肝肠寸断。尽管裂隙很小,可它毕竟存在着。它妨碍了它的美丽,影响了我观赏它的心情。可摆在眼前的它,已然不再是那个完美无暇的玉,它无法回到从前。

⑧只好把它从胸前摘下。

⑨扔掉吗?实在是舍不得;退还给卖玉的人吗?那几乎没有可能。留着它,触景生情。我只好选择了逃避。把它封存起来,紧锁于抽屉,长时间不打开,避免碰触,任凭岁月将它埋葬。

⑩又一个阴雨天,雷同的天色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它的到来。想起初拥它的激动和欣喜。怀念它在我怀抱的那美丽时光。

⑪我重新走进那间玉店。我问卖玉的人: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使玉的伤口复原?卖玉的人拿出一块又一块的玉给我看。它们每一块都身价高昂。但几乎每一块,放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仔细琢磨,都能发现它的明显缺陷。你看,这一块晶莹剔透,它的水很好,水好自润,不易出裂,但易有杂质,看见这个小黑点了吗?就像美人的身体上长了颗痦子,你能因为她长了一痦子就不是美人了吗?再看这一块,这片绿色娇艳欲滴,它的翠真是太喜人了,可惜水不足,缺水就干燥,干燥就多絮,这是天然石头自身携带的绵絮,你能因为几团绵絮的存在就贬降它的价值吗?

⑫我无言以对。

⑬卖玉的人告诉我:天然的石头,十石九裂。正如同人,世间没有完美无缺的人,这世上,完美无瑕的翡翠,也是少之又少,如果有,那一定是稀世罕见、无价之宝了。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既有生命,就需要拥有者用情感、用爱心去浇灌它,去呵护它,去滋养它。

⑭我问:这世上就没有不怕磕碰、不怕摔打的翡翠?卖玉的人笑了笑:如果有,一定是人造的,是假的。

⑮我问:受了伤的玉,还有收藏价值和增值功能吗?

⑯卖玉的人回答我:当然有。那要取决于什么样的伤,伤的程度。你的这块,只是一个浅表性的小小的纹隙,不是根本性的致命伤,你要经常佩戴,不过要吸取上次的教训,一定使用正确的佩戴方式……你把它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好好地养它,好好地珍爱,但不能因为珍爱就无时无刻过分地关注它……相信只要经过一定时间,就像人的皮肤受了点小伤,伤口自然会愈合。

⑰哦,能养好它?

⑱我顿觉惊喜:那需要多长时间?一月?一年?

⑲卖玉的人又笑了:玉毕竟是石头。养玉,需要几十年,或者一辈子。如果用一辈子的时间把它养好了,也不失为一块传家宝。就像人的情感,那历经无数坎坷挫折、经过了漫长岁月水与火的淬炼,那最终留下来的,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有改动)

(1)仔细阅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玉的情感变化过程,并填空。

欣喜→  →怀念→  

(2)请说说你对文中第⑬段画横线的“翡翠虽然质地坚硬,但它也是有生命的活物”句子的理解。

(3)试简析“卖玉的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文中的对话描写,为何不用双引号?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5)第②段“那一块冰凝的翠色,那一缕剔透的晶莹,那一抹温馨的柔润”,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6)文章耐人寻味,请记录下你在阅读中的疑问或思考(不能与第(1)﹣(5)题的问题重复).同时,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疑问或思考:      

文章主旨:     

来源:2016年广西桂林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草上飞鸿

①那时,他还是一个上初中的孩子。

②即将升初二时,国语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道暑假作业: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然后撰写一篇读书报告。

③这道作业让他犯了难,因为这本书的售价是70元,而他父亲的工资一个月只有30元,全家七口人全靠这点工资生活。他回忆说:“当年最深刻的记忆是饥饿。”父亲供他上学已经很困难,他怎么好意思说“我想看小说”。

④想来想去,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靠诚实劳动得来的书籍,自己会更珍惜,读起来也更有滋味吧!

⑤他来到矿上扛木头,扛一根木头能挣8毛钱。矿主认识他,对他的印象也不错,觉得他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孩子,见他这么辛苦地挣钱买书,在第三天就提前交给他70元工资,所提的条件是:“看完书,你要给我讲讲书里的故事。”

⑥他感激之余,满口答应。这么简单的条件,自己一定能够满足矿主先生的。

⑦谁知道买书的过程一波三折,险些让他的梦想落空。因为暑假没有免费的火车票,所以他只能等村里有人去基隆时,为他捎一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回来。

⑧他第一次托的人是邻居。邻居到了书店,却忘了书名,那时电话未普及,他只好空手而返。

⑨这时候,暑假已经过去好多天,矿主每次经过他的家门,都要问一问:“你什么时候给我讲故事?”尽管他很着急,他也只能等有机会再托人买书。

⑩第二次,他请一个女人帮他买书。这个女人到城里是为儿子看病的,一直急急忙忙的,连书店的门都没时间进,带回来的只有失望。

⑪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这让他觉得愧对矿主。

⑫他无意间跟村子里一个搞采购的人说了自己的苦恼,这个人立刻说:“你怎么不早点找我?我去一趟城里很容易。”第二天,这个热心肠的人就帮他买来了那本书。

⑬于是,他废寝忘食地阅读这本名著。不过,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甚至让他感觉苦不堪言。这本书很厚,字体也很小,翻译过来的人名又很长,还有什么昵称和简称,看着看着,他就不知道在讲谁了,只好回过头再看。连书里面的人物都理不清楚,还讲什么故事?还谈什么心得?

⑭当矿主再见到他时,他只得老老实实地交代:“书买得很晚,我也很努力了,可还是看不懂,现在没有办法给你讲故事。

⑮矿主哈哈一笑,说:“你们老师讲,这是本难懂的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看不懂是正常的。”

⑯没想到矿主这么通情达理,他连忙道了谢,准备写读书报告。他再一次认真地翻看了一遍,发现自己还是读不懂,只能去写自己是怎样买书和看书的。

⑰读书报告交上去以后,他的内心难免有些忐忑。让人意外的是,国语老师表扬了他,说:“同学们,我为什么要你们阅读这本难懂的书?因为我想告诉你们,很多你们现在不懂的东西,长大以后就会懂。要知道,知识是需要尊重的,念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还有,永远不要不懂装懂。”

⑱他是台湾著名编剧吴念真,他一直收藏着那本《卡拉马佐夫兄弟》。在40岁的时候,他慢慢读懂了书中的内容,不由感慨地说:“有些道理我懂了,不过已经过了二十几年。”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他决定自己挣钱买这本名著”的两点原因。(2分)

(2)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①这时,暑假即将结束,他读不到书,怎么去写读书报告?编造一篇肯定不行。更令他不安的是,自己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这让他觉得愧对矿主。

②矿主听了并没有为难他,说:“你们老师讲,这是本难懂的世界名著,你一个14岁的孩子看不懂是正常的。不过,你没有不懂装懂,是个好孩子!”

①句的描写方法   性格特征:  

②句的描写方法   性格特征:  

(3)本文围绕“国语老师布置的一道暑假作业”展开故事情节,线索清晰,详略得当,请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略写

详写

作用

为买名著打工挣钱

A  

说明名著得之不易引出下文苦读名著的情节

名著的内容

B  

C  

写读书报告

国语老师的话

D  

(4)第14段画线句子与第4段画线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2分)

(5)文章末尾写到:“有些道理我懂了,不过已经过了二十几年。”其中“有些道理”包含了哪些内容?联系全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来源:2016年广西北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5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老人与壶

①县城一条小街镶嵌着一家书店。店面不大,书摆放得螯整齐齐。店主是五十岁上下的和蔼老人。

②在店门前,有老人一手端着茶壶,一手翻着书,坐在躺椅上,一种悠然的韵味从时光中飘过。老人看得书只有固定的几本﹣﹣《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国演义》。

③老人喝茶用的壶是固定一把,灰褐色,很陈旧。

④有一天,老人安静地坐在书店前举着紫砂壶一边喝茶,一边翻看着《论语》。

⑤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⑥这时,一个人身着披风走进了书店,他的眼睛盯着老人手中的紫砂壶,说:“能否把你手中的茶壶让我看看?”老人这才如梦初醒,放下手中的书,愣愣地望着眼前的人,很疑惑地问:“你是来买书的,还是口渴了?”

⑦来人讪讪搭语:“我不买书,也不口渴,只是觉得你手中的茶壶很奇特。”

⑧老人听罢,将茶壶递给了他。

⑨来人接过壶,一看,脸上掠过一丝惊喜,这壶古朴典稚,紫黑中进着一股灵气,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因戴振公在世的时候,有“点泥成金”的美名,可见他的制金技艺在当时已炉火纯青,无人能媲美。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壶留在世上很少了。来人仔细看后,见壶底有戴振公印章,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没错。据说,他的壶目前世间存留不足十件,物以稀为贵,这个人本是文物贩子,见到稀世之品自然爱不释手。

⑩“大伯,这茶壶卖不卖?”文物贩子看完壶后,轻轻放下,轻声问道。

⑪老人抬眼疑惑地望着文物贩子,摇摇头,没有吱声。

⑫“大伯,我给您五万,可以吗?”文物贩子见老人摇头,开了价。

⑬老人依旧摇头。

⑭“十万可以吗?”文物贩子提高了声音。

⑮“我喝茶的工具,祖上留下来的。不卖!”老人发了语,不再理会文物贩子,喝着茶,翻开了书。

⑯文物贩子悻倖离去,走了十几步后,还不住地回头看老人手边的茶壶。

⑰没过几天,那个文物贩子再次登门,进门就开了价:“老伯伯,茶壶卖给我吧,三十万。这可是天价啊!”

⑱老人浸润在日光下,捧着壶,微闭着眼睛。

⑲自从文物贩子走后,这几天,老人心烦意乱,茶饭不香,夜里老是做着梦:总是梦见自己的茶壶仿佛一把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因此,老人很疲惫,神色恍惚,书再也读不进去了。

⑳老人听见有人叫喊,睁开了眼。

㉑文物贩子认为老人没听清楚,提高了声音再问:“三十万,壶卖不卖?”

㉒老人微微一怔,摆摆,没有理会文物贩子。

㉓文物贩子再次悻悻离去。

㉔文物贩子走后,老人的心情极度糟糕,无緣无故发着无名的火,显得坐卧不宁。夜间的噩梦频频发生,夜不能寐,搞得筋疲力竭。

㉕大概过了一个月,文物贩子又来了。这次,文物贩子不是一人前来,而是把老人在另外两座城市里工作的俩儿子带来了。

㉖“你老爸的茶壶,我出四十万,你们弟兄俩﹣人可以分得二十万,在城里买房交首付不用着急了。”文物贩子指着茶壶小声嘀咕着。

㉗老人的儿子被文物贩子说得早已经心动。

㉘老人看了俩儿子一眼,没有说话,而是把壶抱进了怀里。

㉙“爸,喝茶用什么壶不可以?”大儿子发了话。

㉚“我们买房买车都需要钱。这茶壶卖了吧!”小儿子直接挑明话题。

㉛“这茶壶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敗在我的手里。这茶壶跟我几十年了,有了感情,自从你们到外面大城市里工作后,你妈走了,你们一年半载可曾回来几次?可曾陪我喝茶谈天?”老人气愤地嚷叫着。

㉜老人发完话,两个儿子意欲抢过父亲手里的壶。

㉝就在这时,意外事情发生了:老人从椅子上跌下来,手里的壶脱掉,磁撞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砰”的一声响,四分五裂,茶水满地。

㉞老人望着茶壶,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

㉟文物贩子和老人的两个儿子却目瞪口呆……

㊱之后,老人换了新砂壶喝茶,看着书,守着书店……

(1)概述故事情节。

(2)第⑤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

(3)说说笫⑨段详细介绍壶的用意。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⑲段的画线句。

(5)老人为什么“先是一愣,之后,脸上镀上了安详”?

(6)小说为什么以“老人与壶”为M?

(7)文中老人、文物贩子、两个儿子的表现反映了各自的人生追求,选取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来源:2016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春节是株没有年轮的树

①一位汉学家曾感慨地说,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当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基因编织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经纬里,当各种各样的节日随着时代变迁奔涌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里,我们有必要追问:春节,这一中国文化符号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春节,这一传统中国节日何以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资源?

②春节是一个新旧更替的时节,是中国人对时间的独特认知,凝聚了人们对新的期盼、对旧的扬弃。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肇始自民国。《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那时以“载”称年,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③今天的中国从农业文明走进现代文明,13亿中国人中超过半数扎根在城市,“异乡人”成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共同标识。春节,让时间融入了空间,它成了现代乡愁的载体,埋藏了更多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甲)“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先人们的思乡之情落在历史的笔墨中,却与今天的中国人丝丝相连、并无不同。诗人席慕蓉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许多中国人的生命里,以乡愁为内蕴的春节文化也成了一株没有年轮的树,碧绿长青,枝繁叶茂。

④在春节,大多数中国人重返故乡,家庭团聚、共叙亲情。平日的矛盾与分歧在人伦亲情中得以纾解,在喜庆的氛围里融为和谐。无数游子在外奔波一年的疲惫与脆弱、迷茫与沉重,融化在双亲的白发与皱纹里、亲友的问候与关爱中,消解在子夜的爆竹声中、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里。而对家的回归,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与礼仪的温习和承袭。贴春联、写福字,拜大年、逛庙会,一系列春节民俗和仪式,一遍遍强化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尊重时序、天人合一的人文理想和敬老爱幼、与人为善的世俗规则。在春节,人们因团聚而欢欣,因收获而感恩,因梦想而憧憬。

⑤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这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乡、国一体相通,乡愁的根基在乡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怀、在家国。正如陆游的乡愁,(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鲁迅的乡愁,“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余光中的乡愁,“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在春节,人们回归故土,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亲情的归属感,由此上升为一种“根源意识”,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大地的珍爱。正因为这样,春节的意义就远远超出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直抵五洲四海华人的心底。

⑥如今的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民俗,也是全世界的节日。春节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在于它传递给世界的独特却能引发共鸣的东方价值:欢乐、和谐、共享、祈福、纳祥,以及更多更多。春节,是被全球华人寄予的文化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现代、海纳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国最鲜活的一张“名片”。

⑦春节,被赋予了更加厚重的现代意义。历史从来不仅仅关乎过去,历史最终指向未来。一个历史规律,正在今天被期待、被重演。凡是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远者如马其顿,将希腊文明传递到欧亚非的广大地区;近者如欧美,通过现代媒介、现代艺术将欧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也必将超越乡愁的层次,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发现中,完成现代化的更新与重构,塑造出一个不仅蕴含浓浓中国味,也融入缤纷世界情的节日文化生态。

⑧春节,说不尽道不完。春节的内涵太丰富,它是巨大的文化磁场,强韧的情感纽带,是全世界华人念兹在兹的乡愁。春节的滋味太醇厚,它埋藏着中国人的情感密码,中华文化的生命气息,中国人共同的家国梦想。惟愿春节这株没有年轮的大树,在全球撒播希望的种子,春意盎然,落英缤纷。

(1)春节这一文化符号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春节,是被全球华人寄予的文化乡愁,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更是古老又现代、海纳百川又活力充沛的中国最鲜活的一张“名片”。

(3)文章第③段(甲)处和第⑤段(乙)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4)本文的题目是“春天是株没有年轮的树”,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来源:2016年山东省莱芜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心中有间小木屋

①那是一个初冬的夜晚,晚饭后,我和老公在附近一条不常走的街上散步。路灯早早亮了,路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闪烁的霓虹灯则为小城的夜色增添了几分妩媚。灯光下的人们或奔走于下班回家的路上,或继续经营着耐以生存的生意,整个街道并没有因夜色而沉寂,一如白天的喧嚣。

②我们缓缓前行,漫无目的地打量着街道两边的店铺,饭店、超市、五金店……那个小书屋就这样跳进了我的眼帘。 最初吸引我的是玻璃橱窗上的那一层白纱,让店里的陈设变得隐约可见,多了一层朦胧,多了一分温馨,还多了几许妙曼。透过橱窗旁边的玻璃门,小店一览无余。 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小书屋,二三十平米,西边和北边沿墙各放一排高高的书架,上面满是书:东边放一长沙发,玻璃茶几,有一位女士正坐在沙发上看书:中间一片空旷处放一玻璃桌,几把椅子,两位男士坐在桌旁交谈。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③好个静逸、雅致、可人的书屋啊!我指着书屋对老公说:“快看,这个书店不错!”老公看了看,也赞同道:“是不错!刚开张的吧,前几天我从这儿经过还没看到。”“走,进去看看。”我提议。谁知老公兴致不高:“改天吧,有点冷,我想回去了。”我有点不舍,再把目光投向书屋,我好像听到了有音乐在流淌,好像闻到了有香气在弥漫……

④后来,北风凌冽,不再散步。再后来,忙忙碌碌,这个书屋也被淡忘了。直到半年后的一天,晚饭后我独自散步,临出门时突然有要买一本书的冲动,便想起了那个温馨的小书屋。来到书店时,我却愣住了:明晃晃的灯把屋子照得如同白昼,书店原本不大的空间里又新增了不少半人高的书柜和方形的桌子,上面堆满了书,书柜书桌之间的走道仅供两人侧身通过。我转了转,满眼都是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肤浅庸俗的言情故事、粗制滥造的搞怪漫画……与那些充斥着商业气息的书店并无二致,哪里还是半年前的那个弥散着属相的书屋啊!几许惆怅油然而生。

⑤一本本寻,一本本觅,终于找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两本散文,两本书灰头土脸的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从前没卖掉剩下的。我抽出了其中一本﹣﹣《心是莲花开》,走向门边的付款台。店主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正沉迷于网络游戏,我把书伸过去,好一会儿,他勉强抬起头看一下价格,又把目光转向电脑屏幕。我一边付款一边说:“你这个店变化好大呀!我喜欢原来的样子。”“哦?”他狐疑地看了我一眼,没有吱声,这还是那位店主吗?不是,应该不是,怎么能是呢?能把书屋布置成那样的人必定是个读书之人,必定是个爱书之人,他的眼里必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的周身必定弥漫着书卷的清香。 当他决定把这个店转给别人时,心中一定有着万般的不舍,又有着万般的无奈吧!

⑥走出店门,沉重的脚步声告诉我:这儿,我再不会来。

⑦抬头望向夜空,星星已经困倦得睡眼朦胧,但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那曾经温馨的书屋在喧嚣的都市里或许不会长久,即使残存在角落里的或许额抵挡不了利益洪流的冲击。我们无法改变什么,却可以为自己宁静的生活、高雅的情趣坚守一方栖息地,沉默守望。

⑧好想拥有一间书屋,拥有一间静逸、温馨的书屋。我也会在窗上缀有白纱,清风徐来,纱随风舞;我也会在书屋里安放沙发桌椅,播放轻柔的钢琴曲;我还会在书屋一角放置几盆鲜花,让花香和墨香一起萦绕,心如莲花般绽放……

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1)通途全文思考:文章②③两段写出小书屋①   的特点,第⑥段却说“这儿,我再不会来”,原因是②  表达了③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说说第②段加点短语的含义。

小屋上方垂着几盏别致的吊灯,橘黄色的光笼罩着,柔和而温暖

②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划线句

两本书灰头土脸的躲在角落里,感觉是从前没卖掉剩下的。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结尾划线句“温馨的小书屋没有了,却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来源: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的特点。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②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来源:2016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

萧红

    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我的弟弟。

“莹姐,你走到哪里去?”

“随便走走吧!”

“我们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莹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们开始搅着杯子玲琅地响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的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摇了头,我说:“你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来怎么样?还活跃吗?你还是很热心吗?”

“我掷筐掷得更进步,可惜你总也没到我们的球场上来了。你这样不畅快是不行的。”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我开始弄着手帕。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

    我不记得咖啡怎样被我吃干了杯子。茶匙在搅着空的杯子时,弟弟说:“再来一杯吧!”

    女侍者带着欢笑一般飞起的头发来到我们桌边,她又用很响亮的脚步摇摇地走了去。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宁静得玻璃一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的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天冷了,还是回家好,心情这样不畅快,长久了是无益的。”

“怎么?”

“太坏的心情与你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说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们又都搅着杯子。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她离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也许她那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像起初搅得发响了。街车好像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且繁多了。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莹姐。”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天冷了,再不能飘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说,“你的头发这样长了,怎么不到理发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他这话所激动了。

    也许要熄灭的灯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

“那么飘流着,就这样飘流着?”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他的杯子留在左手边,另一只手在桌面上,手心向上翻张了开来,要在空间摸索着什么似的。最后,他捉住自己的领巾。我看着他在抖动的嘴唇:“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他牙齿好像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满热情了。为热情而波动,他的嘴唇是那样的退去了颜色。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静,完全被热情侵占着。

    出了咖啡店,我们在结着薄碎的冰雪上面踏着脚。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停在一个荒败的枣树园的前面时,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给了我,这是我们要告别了。

“我到学校去上课!”他脱开我的手,向着我相反的方向背转过去。可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

“莹姐,我看你还是回家的好!”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那么你要钱用吗?”

“不要的。”

“那么,你就这个样子吗?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充满着祈祷和愿望。

    我们又握过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阳在我的脸面上闪闪耀耀。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过街头,我无目的地走。寒风,刺着喉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

    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

(有改动)

【写作背景】

    1930年,萧红被思想保守、专制顽固的父亲勒令退学、完婚,她不愿意;后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地租而遭到毒打,便离家出走,又被父亲宣布开除祖籍。在外漂泊期间,偶遇正在同一所城市上学的弟弟。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题目的作用。

(2)作者着力描写“女侍者”和“外国女人”这两个人物有何作用?

(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初冬,朝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含义的理解。

(4)从全文来看,文中大量语言描写有哪些作用?

(5)文中五次出现“深黑色”的眼睛,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其中蕴藏的弟弟对“我”的情感、态度。

来源:2016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蒲柳人家》中节选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以后,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于是,他就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一年有七八个月出入古北口,往返于塞外和通州骡马大市之间,奔走在长城内外的古驿道上。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所以,他不但是赶马的,还是保镖的,牲口贩子都抢着雇他。这一来,他的架子大了,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又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他这个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者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既然人称大学问,那就要打扮得斯文模样儿,于是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人们看见,在长城内外崇山峻岭的古驿道上,这位身穿长衫的何大学问,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鞭,那形象是既威风凛凛又滑稽可笑。而且,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个大揖,上一股高香。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坍塌破败,只剩下断壁残垣,埋没于蓬蒿荆棘之中,成为鸟兽栖聚之地;他这一作揖,一烧香,只吓得麻雀满天飞叫,野兔望影而逃。

(1)对选文画线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他“好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所以人们虽然认为他编故事、讲故事根本算不得学问,但也说他是有学问,而且是“大学问”。

B.他边的故事、讲的故事说起来煞有其事、头头是道,但却是无中生有、信口开河,人们为了嘲讽他,就称他是“大学问”。

C.他能凭空编造出那么生动曲折、有枝有叶的故事,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所以人们真诚地认为他有“大学问”。

D.他会编故事、讲故事,应该说是有点学问,但人们为了满足他“好戴高帽、讲排场、摆阔气”的虚荣心,干脆称他为“大学问”。

(2)如果给何大学问画一幅画,下列要素组合最典型的一项是  

A.古驿道 大鞭 文庙 光背儿马 B.唱本 书囊 文庙 崇山峻岭

C.古驿道 长衫 唱本 崇山峻岭 D.长衫 书囊 大鞭 光背儿马

(3)下列能够体现何大学问慷慨大方性格的一项是  

A.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

B.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

C.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筵席,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

D.遇上生字儿,不耻下问,而且舍得掏学费;谁教他一字一句,他能请这位白吃一顿酒饭。

(4)下列对文章语言特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语言古朴典雅、凝练厚重,经得住咀嚼品味。

B.句式整散结合、参差错落,读起来节奏鲜明。

C.采用了民间口语与俗语,乡土气息浓郁。

D.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

来源:2016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第筹资修桥,弟  →哥  ,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  ,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3)格局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②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4)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来源:2016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与谷

郭枫

    面对着一座大山,面对着耸入云霄的高峰,谁能不震撼呢?面对着真正的“崇高”、“庄严”、“雄奇”、“瑰丽”,谁能没有崇仰的感情呢?

    然而,山,却不管这些。不管人们如何对待它:以惊诧,以震骇;以嘲弄,以轻蔑;以赞美,以崇拜;或者以彩色缤纷的言语。山什么都不管。山,以万古不变的沉默,屹立在大地之上。

﹣﹣山就是山。

    虽然远离了尘俗,山不寂寞,山不孤独。那(缭绕 缠绕)在峰头的白云,岂非在絮语着动人的爱情?那愉快地生长着的林木,岂非在描述着丰厚的友谊?若不是山岳特别地(宠爱 溺爱),小草为何特别茁壮?花朵为何特别艳美?鸟儿们的鸣叫为何特别地(嘹亮 响亮)呢?

    山,以膜拜的姿态,面对朝阳。以满身的新绿,迎接春天。山,绝不动摇。山把根扎在大地上,而以无私的坦率,展开,向天空。当黑夜降临,当风暴袭击,当天地陷在迷蒙混沌中,山,保持着坚强的姿态,傲然挺立,一无所惧。

﹣﹣山就是山。

    人们面对着雄伟的大山,却不能不以多样的表情,来暴露自己的浮夸、浅薄、鄙吝或骄狂。人们总要以凡俗的眼光去了解山岳,要以冥顽的心灵去窥探雄奇;焉得不眩惑?焉得不沉迷?焉得不负荷过多的疑虑?可是,对于山,一切复杂的表情和声浪,都毫无意义。山,永远屹立在那里,以万古不变的沉默。人们,为何要徒然地哓哓呢?

﹣﹣人就是人。

    人们妄图超越,企求永恒,却不能虚心学学山的样子。人只想装饰自己一下,渲染自己一下,沉醉在盲目的掌声和喝彩中,便梦想着摇身一变而为山岳。这是何等可笑的天真,又是何等可悲的愚昧!

﹣﹣人就是人。

    山,沉默着,以傲然的屹立。人,忙碌着,以幼稚的喧嚣。

﹣﹣山,就是山。人,就是人。

    看啊!那些耸峙在大地上,耸峙在历史里,耸峙在人类灵性领域中的山峰:

    多么雄伟!多么永恒!多么新奇!

    再没有比那些深溪、那些峡谷更令人感到恬然的了。溪谷,以完全的静谧,从肌肤一直渗透心灵,整个包围着你。让你感到自己躺在大地温柔的怀里,让你感到被覆盖在天空深厚的爱里。

    匍匐在万山之间:峭壁千仞,群峰插天,那些惊心动魄的形象,那些庞然的阴影,以巨大的压力震荡着你的灵魂,对于生命的价值构成严重的挑衅。人,为什么如此窘迫地生活呢?为什么如此忙碌地追寻呢?崇高,是多么不可期的东西,你不感到攀援的痛苦吗?不感到渺茫、迷惑和绝望吗?那么,看看溪谷,看溪谷以何等的样子守着自己的宁静。

    溪谷,躺在山脚下,以自己的卑下成就山岳的崇高;而且,容忍着一切低下的,接纳着一切卑微的,以自己的宽广、深邃,给不安的灵魂以归宿。溪谷,从不表露自己,可是,谁不知它是那些千里长河的源头所在呢?溪谷,从不宣扬自己,可是,谁不知道在绝对的幽寂中,却有最富丽的音韵呢?﹣﹣许多生命的乐章,都回荡在溪谷的幽寂里:花的红,草的绿,阳光的闪耀,风的呼啸,以及星星们的密语。﹣﹣但,溪谷,不显露自己,只是谛听着它们,只是谛听世界。

    人们,蠕动在绝岭巉崖之间,像爬虫一样地软弱和孤独。人们,只知道喘着气,拼命向上爬,羡慕飞翔的轻快,眼睛凝望着天空。居于最低位置的溪谷,虽然不受注意,但,溪谷的眼睛却注视着人们,流露着温厚、安宁和亲切。溪谷绝不愤慨,也不妒嫉。溪谷为什么要愤慨、妒嫉呢?它坚持着的是另一种真理,而且已经得着了。

    人们有犀利的眼光,能看穿世界,然而却不能透视溪谷的深邃。那些岩洞、溪涧、幽壑、回谷……埋藏着多少神奇,含蓄着多少奥秘!在日月的光影里,在云霞的缭绕中,溪谷,经历着多么美妙的变化。可是,谁能窥到这些风景的瑰丽呢?若不怀着虔诚去探寻,若不抱着谦逊去发掘,谁能懂得溪谷的深邃呢?

溪谷,以卑下来成就山岳的崇高。山岳,以巍峨来成就溪谷的深邃。溪谷和山岳是不可分离的,崇高和深邃是真理之两面。

    溪谷之中有山岳,山岳之中有溪谷。

    溪谷与山岳乃为一体。

(1)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缭绕 宠爱 嘹亮       B.缠绕 溺爱 嘹亮

C.缭绕 溺爱 响亮       D.缠绕 宠爱 响亮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人们,蠕动在绝岭巉崖之间,像爬虫一样地软弱和孤独。

(3)文章赞美了山和谷的哪些品格?

①山:  

②谷:  

(4)文中批评了人的哪些行为?

来源:2016年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17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1)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2)结合选文和课文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3)史铁生的作品语言质朴而蕴深厚,试从选文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来源:2016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语文试卷
  • 更新:2021-01-20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描写方法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