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诅咒”(Resource Curse)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是: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表2为“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不同类型资源在中国区域内部的“资源诅咒”
资源类型 |
主要省区 |
GDP平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少(%) |
平均资源丰度比全国平均多(%) |
耕地资源 |
黑龙江、吉林、宁夏、云南、西藏、甘肃、青海 |
0.56 |
66.24 |
矿产资源 |
辽宁、四川、湖北、山西、云南、安徽、贵州、湖南、江西 |
0.02 |
4 |
能源资源 |
山西、云南、四川、陕西、贵州、西藏 |
0.11 |
5.68 |
森林资源 |
西藏、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 |
0.27 |
1496.59 |
四大资源丰度都高于全国平均值,GDP增速却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区是
A.黑龙江省 | B.云南省 | C.四川省 | D.西藏自治区 |
上表中,对经济发展的“诅咒”最明显的资源是
A.耕地资源 | B.矿产资源 | C.能源资源 | D.森林资源 |
我国“资源诅咒”最不明显的区域是
A.东南地区 | B.东北地区 | C.西南地区 | D.西北地区 |
下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
人地关系中“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体现在图中的
A.③箭头中 | B.②箭头中 |
C.①箭头中 | D.④箭头中 |
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
A.共同性原则 | B.持续性原则 |
C.公平性原则 | D.公开性原则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句话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 B.持续性原则 | C.共同性原则 | D.发展性原则 |
两名小学生对大街小巷到处分布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向社会公众发出紧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绿荫”。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由材料可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A.进行国际合作 | B.实行清洁生产 |
C.选购绿色产品 | D.公众认识和参与 |
做到既能保留这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烧烤饮食文化,同时又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方法是( )
A.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 |
B.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 |
C.逐步淘汰或限制烧烤 |
D.坚决予以取缔 |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小题。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2线 | B.AC曲线 | C.AD曲线 | D.AB曲线 |
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 B.公平性原则 |
C.持续性原则 | D.经济性原则 |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A——B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A.航天工业 | B.耕作农业 |
C.钢铁工业 | D.电子工业 |
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于B点以后发生转变,其原因是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A.①②⑤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③⑤ |
该图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问题。
图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
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地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增加 | B.土地荒漠化加剧 |
C.水土流失严重 | D.洪涝灾害多发 |
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措施错误的是( )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
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 |
下列生活习惯或行为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B.使用塑料薄膜方便袋购物 |
C.将垃圾分类处理 |
D.使用再生纸张 |
《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95~2010年期间经济发展支持系统发展迅速,与之相关的结果是
A.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 B.环境污染现象有所减轻 |
C.人口增长速度上升 | D.人口素质全面提升 |
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
①农业基础建设 ②生态与环境建设 ③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④工矿企业建设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 B.黄淮平原 | C.辽东丘陵 | D.闽浙丘陵 |
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B、C、D 依次代表
A.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社会系统
B.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D.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
关于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
A.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所以只要经济数量能提高,环境治理可以以后再考虑 |
B.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所以只要社会平等自由了,生活质量可以适当降低 |
C.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所以要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 |
D.可以按先后顺序、分阶段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指导人们的行为 |
下图为某地循环经济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该地区的牛奶为乳制品企业的重要原料,影响此类企业布局的主导因素为
A.市场 | B.劳动力 |
C.原料 | D.技术 |
若在该地区大力发展造纸工业,带来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土地肥力下降 | B.环境质量提高 |
C.玉米产量减少 | D.制约乳制品企业发展 |
富文荣勘测实验小组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承载能力,环境逐渐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各题。
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
①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②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③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④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末要将单位GDP能耗降低16%,要顺利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对碳排放进行模拟预测。预测时,必须以技术进步和经济平稳增长为前提。下图是我国南方某省的2010-2050年碳排放高峰预测曲线。据此完成各题。
对该省的碳排放模拟预测可以忽略的因素是( )
A.GDP增长率 | B.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
C.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 D.当地气温的季节变化 |
下列关于该省2010-2050年的碳排放顶测,表述错误的是( )
A.碳排放量高峰峰值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曲线 |
B.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碳排放高峰峰值可能会减小 |
C.单位产值的能耗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曲线 |
D.技术进步可能会使碳排放高峰峰值出现时间推迟 |
庭院经济是指农户充分利用家庭院落及闲置空间,从事高度集约化生产的一种经营形式。农家乐是农民向城市居民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读某地农业经济模式图,完成小题。
该经济模式对当地农村的有利影响有( )
A.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粮食生产 |
B.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
C.吸引城市游客,减轻环境压力 |
D.降低资源消耗,解决生活用能 |
为发展农家乐旅游,下列规划不合理的是( )
A.加强交通建设,改善住宿条件 |
B.营造人造景点,丰富旅游资源 |
C.挖掘民风民俗,增加休闲情趣 |
D.建设农产超市,方便游客购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