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示意某地降水、风速的日变化。读图,完成21~22题。
根据降水的日变化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最有可能是凹地形 | B.该地最有可能是凸地形 |
C.该地最有可能为平原 | D.该地夜雨多为锋面雨tesoon |
根据风速的日变化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天之中风速最大时太阳辐射最强 |
B.白天大气层比夜晚稳定 |
C.14时前后风速最大,因为此时空气对流最旺盛 |
D.风速的日变化主要是地形引起的 |
2009年11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都经历了一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山东、北京等省份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大到暴雪天气的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几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暴雪。据此回答20~22题。
当雪灾发生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长城站出现极夜现象 | B.北印度洋洋流顺时针流动 |
C.法国马赛港阴雨天气较多 |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
本次雪灾是一种典型的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我国的影响范围很大,受灾损失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其中主要是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北方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多发的气象灾害是
A.春旱、洪涝 | B.伏旱、沙尘暴 |
C.夏涝、寒潮 | D.台风、寒潮 |
本次雪灾影响范围大,受灾面积广,下列应对雪灾措施不正确的是
A.国家气象部门搞好预报预防工作 |
B.加大宣传力度,公众参与,清理积雪 |
C.及时给农田作物盖土,提高御寒能力 |
D.利用GPS统计受灾区域,及时反馈受灾信息,及时救灾 |
下图示意福建省某地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回答15~16题。
据图分析,l5日至17日影响该地区的天气系统是
A.暖锋 | B.冷锋 | C.台风 | D.反气旋 |
影响20日至21日气温日较差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
A.白昼长短 | B.正午太阳高度 | C.地面状况 | D.天气状况 |
当海面温度比较低,海水与水面的空气层易出现较大温差,水面的气层与空中的气层密度便发生较大差异,接近海面的空气密度高,越往上方,空气密度突然降低,光线透过时就会发生某种作用,导致当地海上岛屿、船只等景物产生变形并脱离海面,形成海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2题。
材料所述的“某种作用”是指
A.大气对光线的反射作用 | B.大气对光线的吸收作用 |
C.大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 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以下四幅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图中,最易形成海滋现象的是
A.甲 | B.乙 | C.丙 | D.丁 |
海滋现象在以下区域中最不易出现的是
A.英国西海岸 | B.澳大利亚西海岸 | C.美国西海岸 | D.秘鲁西海岸 |
下图是沿某一理想大陆45º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4~5题。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 |
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 |
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 |
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该季节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A.②吹向① | B.④吹向⑤ | C.⑤吹向④ | D.④吹向② |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完成下题。
1. 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A. | 降幅超过升幅 | B. | 逐年上升 |
C. | 升高约2.1℃ | D. | 波动上升 |
2.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A. | 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 B. | 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
C. |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 D. | 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问题。
1.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 | 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 B. | 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
C. | 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 D. | 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
2.当地该日()
A. | 日落时间为17时 | B. | 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
C. | 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 D. | 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 |
下图中各城市的大气最大降温高度(距地面高度),是连续三年中最强的15次冷空气影响的统计平均值。读图回答下题。
1.据图反映的变化趋势,对下列各地最大降温高度的推断,正确的是()
A. |
合肥小于南宁 |
B. |
株洲大于石家庄 |
C. |
辽河平原大于洞庭湖平原 |
D. |
长江三角洲小于珠江三角洲 |
2.形成图示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获得太阳辐射多少 |
B. |
距冬季风源地远近 |
C. |
下垫面性质的差异 |
D. |
对流层厚度的不同 |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1月报道,有多位权威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年至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设这一推断成立,完成11题。
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
A.阿尔卑斯山雪线上升 | B.南海鱼种大量出现在黄海 |
C.北美1月0℃等温线北移 | D.柑橘的种植范围缩小 |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下面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完成18~19题。
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雪线上升 | B.暖冬频繁 |
C.海平面下降 |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
下图为北京市降水量与日照时数统计图,其中日照时数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状况.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读图,回答1~2题。
北京市2008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值相比 ( )
A.4、5月降水偏多,有效缓解旱情 | B.7月降水少,因受低气压控制 |
C.9月降水多,有利于春小麦的播种 | D.全年降水量少,属于偏旱年份 |
图中5~6月日照时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
A.昼变长夜变短 | B.降水量的增多 |
C.沙尘暴次数少 | D.海拔高度影响 |
读我国两个地区的全年水分盈亏图,回答29~30题。
长江中下游地区明显缺水的月份是:
A.1-2月 | B.6-7月 | C.9-10月 | D.11-12月 |
关于西藏和新疆地区水分盈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温越低,拉萨水分亏损越多 | B.受暖湿气流影响时,拉萨水分亏损 |
C.阿克苏水分盈亏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 | D.蒸发量越大,阿克苏水分亏损越多 |
有关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地质时期发生过多次大冰期 |
B.间冰期出现时,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进 |
C.在人类历史时期,气候一直比较温暖 |
D.在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气温有逐渐变冷的趋势 |
读下图“30°N纬线上部分地区的降水分布”,回答下题。
图示地区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高低 | B.大气环流 | C.距海远近 | D.洋流性质 |
图示纬线段穿过的板块数目是( )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