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表,完成问题
我国东、中、西部农业产业结构及变化表
表中三个地带,农业构成差异最大的部门是:
A.种植业和林业 | B.林业和牧业 | C.渔业和牧业 | D.种植业和渔业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地带农业部门比重一直下降的是:
A.种植业和林业 | B.林业和牧业 | C.渔业和牧业 | D.种植业和渔业 |
造成三个地带农业部门差异主要自然区位因素是:
A.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 | B.科学技术、劳动力、交通运输 |
C.气候、地形、自然资源 | D.气候、地形、科学技术 |
在马来半岛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的山麓丘陵地带,不仅适于种植橡胶,而且又是锡矿带的主体,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 近年来,“胶锡地带”的橡胶和锡矿石的生产出现滑坡,而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结合以上材料,分析问题:
该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胶”、“锡”属于初级产品,附加值在国际贸易中居不利地位
② 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③ 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
④ 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目前,该区域正处于:
A.初期阶段 | B.成长阶段 | C.衰落阶段 | D.再生阶段 |
读我国某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图,完成问题。
从图中可知,该地
A.城市化水平高 |
B.工业发达 |
C.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 |
D.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 |
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A.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 |
B.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 |
C.以旅游业为主导,增加就业机会 |
D.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 |
如图为我国某城市2008年和2009年三大产业比重图,图中①代表2008年,②代表2009年。读图,回答问题:
该城市最有可能位于 ( )
A.西部经济地带 |
B.中部经济地带 |
C.东部经济地带 |
D.城市郊区农业经济地带 |
2009年与2008年相比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增加 |
B.第二产业比重增加 |
C.第三产业比重减少 |
D.该城市劳动密集型工业可能向中西部转移 |
某市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读图判断问题。
第一代产业园区利用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管理经验 | B.资金 | C.科技 | D.廉价劳动力 |
第二代产业园区相关产业集聚的主要目的是
A.共用基础设施 | B.便于取得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
C.加强协作,促进交流 | D.靠近原料产地 |
读某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其中①表示1980年产业结构,②表示2006年产业结构),完成问题。
1980年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特点是
A.第三产业比重最小 |
B.第一产业比重最小 |
C.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 |
D.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
与1980年相比,2006年该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特点是
A.农业发展速度高于工业和服务业 | B.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
C.第三产业发展的最快 | D.工业发展缓慢 |
按照区域的发展阶段划分,2006年该区域处于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 B.工业化阶段 |
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 D.初期阶段 |
《人民日报》2009年7月27日报道:20多年前,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的产业转移,奠定了今日辉煌的基础。20多年后,珠三角面向内地的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据此回答问题。
新一轮转移的产业绝大部分属于
A.劳动力密集型 | B.技术密集型 | C.资源密集型 | D.动力指向型 |
新一轮转移的结果是
A.转移了工业污染,减轻了就业压力 |
B.增加了生产成本 |
C.使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D.既为转入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 |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深圳市GDP达78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所给两图,完成问题。
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
B.2009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
C.与2008年相比,2009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 |
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供应紧张,实现万亿
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的忧虑。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控制人口规模 |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
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回答问题。
下表表示划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各项指标(“J”的多少表示优势的大小)。据表判断,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排序与表中数码相符的是
A.①②③ | B.③②① | C.①③② | D.②③① |
我国东、中、西部存在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自然条件不同 | B.资源配置不同 | C.劳动力素质不同 | D.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
读三角坐标图,回答问题。
若X、Y、Z分别表示不同国家的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小,则图中①点表示的城市化水平与下列国家最接近的是( )
A.朝鲜 | B.韩国 | C.法国 | D.沙特阿拉伯 |
若X、Y、Z分别表示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及寒潮灾害,其数值越大,表示影响程度越深。则图中四点与相关省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①—内蒙古 | B.②—河南 | C.③—西藏 | D.④—江西 |
若X、Y、Z分别表示影响我国工业区位的原料、能源及市场,则图中四点与长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比较吻合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甲、乙、丙、丁表示我国四个地区优势产业形成要素构成图,回答问题。
这四个地区的优势产业依次是( )
A.电子信息工业、羊毛衫加工业、旅游业、水产品加工业 |
B.羊毛衫加工业、旅游业、电子信息工业、水产品加工业 |
C.旅游业、水产品加工业、电子信息工业、羊毛衫加工业 |
D.电子信息工业、旅游业、水产品加工业、羊毛衫加工业 |
图乙表示的产业,在湖南湘潭发展的主要优势是( )
A.独特的自然景观 | B.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
C.发达的现代通讯网络 | D.交通便利且附近经济发达 |
图4为浙江东部某市1978—200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演变示意图,图5为该市1990—2008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图。读图回答问题。
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
A.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
C.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
有关该区域发展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1978—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最快 |
B.2002—2004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最合理 |
C.目前该市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
D.二、三产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
关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工业结构看,我国大致上具有“南重北轻,西重东轻”的基本特征 |
B.从自然条件看,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平原面积广阔,水力资源丰富的特征 |
C.从对外开放程度看,我国南方开放程度较高,北方开放程度较低 |
D.从经济增长速度看,自1999年以来,我国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 |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问题。
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
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