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
宇宙中的地球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
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太阳能量的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的结构及太阳活动的类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自转的特征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计算
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速度
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图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人类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探测
地球的普通性
晨昏线的判读及应用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运动的原因和风的受力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
锋面系统与天气
气压系统与天气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天气图
保护大气环境的意义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意义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海水温度和盐度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洋流的概念和类型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的成因和地理意义
海洋环境问题以及保护措施
地壳的物质组成
矿物和岩石的关系
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三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和板块构造示意图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
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气候类型的判读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表现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乡村和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主要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自然灾害类型、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灾害防治
新能源的开发
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地域结构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影响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影响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互联网等电子传输手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城市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
金融和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全球性和地域性
环境问题的后果
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及发展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与国情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
中国的领土组成
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
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建设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能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大都市的区域辐射功能
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战略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常用地图投影及不同地图的特点和用途
遥感的基本工作原理
遥感图像在地图制作中的作用
遥感的主要功能
GPS的基本工作原理
GPS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旅游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导航领域中的应用
GPS在军事、野外勘探等领域中的应用
GIS的基本功能
地图数字化的基本方法
GIS软件中建立数据表
GIS软件中改变图层显示的方法
GIS的查询方法
用GIS软件制作、输出专题地图
浏览网络GIS地图,查询有关信息
3S技术的综合应用
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
宇宙与地球
宇宙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
恒星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意义
天球坐标系简图
星图
星空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太阳系和地月系
太阳的圈层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以及八大行星的基本特征
月球概况及其运动特征
月相图
月相变化规律
月相变化与潮汐变化的关系
地球的演化
地质年代的划分
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壳运动
不同地质年代的成矿规律和生物演化简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的原因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景观图
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征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海洋地理
海洋和海岸带
海底地形图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海洋开发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
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风暴潮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啸的成因及其危害与应对措施
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海洋权益
内水、领海和毗连区的概念
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
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
旅游点的选择和合理的旅游路线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旅游与区域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现代旅游的特点和要素
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城乡分布、规划
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村镇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城乡规划中工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农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交通运输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商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规划中文化业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城乡人居环境的基本评价内容
房地产开发的地理区位因素
居住小区的环境特点与结构功能
商业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不同商业部门布局的特点与功能
不同的城市交通网络的特点
文化设施布局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自然灾害与防治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寒潮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干旱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洪涝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
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灾情监测评估中的作用
自然灾害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环境保护
环境与资源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采取的相应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与防治、管理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中国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中国环境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3题。

1. 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A.

离原料产地较近

B.

离消费市场较近

C.

劳动生产率较高

D.

劳动力价格较低

2. 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

原料价格

B.

劳动力价格

C.

投资环境

D.

市场需求

3. 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A.

原料使用量

B.

劳动力使用量

C.

运输量

D.

设备费用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 (全国Ⅲ卷)地理部分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

市场规模

B.

劳动力成本

C.

原材料成本

D.

技术水平

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

市场规模大

B.

技术水平高

C.

劳动力素质高

D.

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

A.

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

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

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

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地理部分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瓷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广阔

B.

原材料充足

C.

劳动力素质高

D.

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A.

产业结构调整

B.

原产料枯竭

C.

市场需求减小

D.

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A.

资金充足

B.

劳动力成本低

C.

产业基础好

D.

交通运输便捷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地理部分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自20世纪90年代,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国家之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降低甚至取消彼此间部分商品的贸易关税,促进商品的自由贸易。如图示意汽车企业在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甲、乙两国的产业布局调整。据此完成1~3题。

1、汽车企业将组装厂由甲国转移至乙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创新技术

B.

拓展市场

C.

扩大规模

D.

降低成本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Ⅲ高考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依据上汽集团的扩张历程判断,图中K、N、P、V分别代表(  )

A.研发、总部、制造、销售B.销售、总部、制造、研发

C.总部、研发、销售、制造D.研发、总部、销售、制造

来源:2020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导致服装企业从M镇迁往W市,后又迁回的主导区位因素分别是(  )

A.

技术和环保

B.

交通和劳动力

C.

市场和政策

D.

动力和原材料

来源:2020年天津市高考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关于该镇企业和劳动力回流原因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W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主动回流

B.

M镇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第二波回流带动了劳动力主动回流

C.

M镇提供优惠的就业和投资政策,促成了企业的第一波回流

D.

在企业回流和本地就业利好的作用下,更多劳动力被动回流

来源:2020年天津市高考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下列问题。

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A.第一产业一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一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一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一第二产业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翡翠加工中心和翡翠消费市场。海外许多经营翡翠多年的大牌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内地市场,已经开始逐步将市场重点转移至中国内地。读下表回答下题。
翡翠全球生产和营销格局变化表


1993年
2007年
原料供应地
缅甸、云南
缅甸、云南
加工中心
香港
北京、云南、广东、上海等
消费市场
港台、东南亚、欧美
中国、欧美


云南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翡翠原石和制成品的集散地,原因是

A.靠近原料产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加工技术高 D.资金力量雄厚

目前,珠三角地区成为新的翡翠加工基地的原因是

A.欧美产业转移 B.玉石文化传统浓厚
C.原料供应中心 D.消费需求巨大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上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
B.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C.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
D.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富士康科技集团主营计算机、通讯、消费电子等产品的研发制造,1988年进入中国大陆。从过去偏安深圳,到现在散布全国,2012年,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基地已超过31个,其中,2012年开工建设的富士康新总部在上海落成,并承担贸易、科技总部职能。目前,这家拥有120万工人的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将会快速“变形”:用3年时间投入100万机器人代替部分手工制造。结合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富士康从过去偏安深圳,到现在散布全国,主要是因为转入区具有

A.工业基础雄厚 B.矿产资源丰富
C.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D.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廉价

在不久的将来,富士康在全国集中四大分布区中,最可能专注于研发和电子商务的地区为

A.① B.② C.③ D.④

富士康投入机器人代替部分手工制造,其主要有利影响是

A.提高产品质量 B.降低劳动强度
C.缓解用工短缺状况 D.减轻环境污染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经济地带
①Ⅰ轴、Ⅱ轴分别沿河流、铁路线分布②Ⅱ轴较Ⅰ轴经过地区地势平坦、地价较低 ③ M区能源供需不平衡,需要从外区调入 ④N区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达,环境质量优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为扩大就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产业转移过程中N区域可大力承接M区域

A.原料指向型工业和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C.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D.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来源:2015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5月适应性试题五地理试卷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
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
C.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相同
D.两地之间交通便利

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A.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B.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缓解就业压力
C.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
D.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喀什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一个重要城市。喀什地区具有丰富独特的资源。2014 年是国家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的第四年,现在喀什正充分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喀什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

A.资金、技术 B.原料、劳动力
C.动力、土地 D.市场、设备

我国沿海大型纺织集团在喀什建设“农场———轧花厂———纱线厂”产业链,其最主要原因是()

A.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集聚效应
B.土地资源丰富,利于扩大生产规模
C.享有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完善
D.喀什产业基础雄厚,技术优势突出

产业转移的实施对该地的影响包括()
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②推动城市化进程
③使生态环境压力增大④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爆发,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非洲受埃博拉疫情冲击最大的产业部门是

A.种植业 B.石油加工业
C.旅游业 D.食品加工业

近年来,我国与非洲经贸联系不断加强,许多工业企业纷纷转移到非洲,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①劳动力②资金③科技④原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 更新:2022-09-04
  • 题型:选择题
  • 难度:中等

高中地理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