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银色反光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 | B.热力环流 |
C.海陆热力差异 | D.风的形成 |
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2010年11月28日当地时间10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开幕。结合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图中所示的(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表示大气逆辐射的箭头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P)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A→B→G→E | B.E→G→B→A→E |
C.G→E→A→B→G | D.G→E→B→A→G |
在上图所表示的高度范围内,下图中正确表示城郊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差(F)的是(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有专家估计,到 21 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现在增加 2℃~5℃,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二氧化碳能对地面产生保温作用,是因为( )
A.大气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
B.大气逆辐射能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
C.大气通过反射.吸收.散射把太阳辐射传给地面 |
D.臭氧层大量吸收紫外线,并把吸收的热量传给地面 |
如果全球气温持续这样的变化趋势,我国将来最有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天山的雪线将下降 | B.鄱阳湖水面将上升 |
C.亚热带与暖温带之间的界线将北移 | D.一月 0℃等温线将南移 |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来自( )
A.①太阳辐射 | B.②大气辐射 |
C.③大气逆辐射 | D.④地面辐射 |
晴天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因为( )
A.②增强,④减弱 |
B.②减弱,③增强 |
C.①增强,③减弱 |
D.①减弱,④增强 |
2013年冬季,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多个城市遭遇“霾伏”,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
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
B.持续的伏旱天气 |
C.连续的霜冻天气 |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
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
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字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
A.①②③④ | B.③④②① |
C.④③②① | D.②③④① |
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由于( )
A.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而增温 |
B.大气逆辐射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 |
C.大气中的云层和尘埃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
D.大气热容量大,容易降温 |
在晚秋或早春,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
A.增强太阳短波辐射 |
B.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 |
C.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
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
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地点 |
纬度 |
气温(℃) |
降水量(mm) |
|||
1月 |
7月 |
1月 |
7月 |
全年 |
||
甲 |
39°17´ |
4.0 |
19.0 |
194.3 |
45.0 |
1465.3 |
乙 |
39°48´ |
-4.7 |
26.0 |
2.6 |
196.0 |
682.9 |
丙 |
48°58´ |
3.5 |
18.4 |
54.3 |
53.6 |
647.4 |
甲地降水丰沛的主要原因是( )
A.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形成大量降水 |
B.位于中纬度地区,台风活跃 |
C.海陆热力性质形成的季风环流显著 |
D.受寒流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丰富 |
下列关于乙、丙两地地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冬夏风向有明显转换 |
B.两地粮食作物都以小麦为主 |
C.两地均位于亚欧大陆东岸 |
D.两地的农产品商品率都高 |